𠁿字概述
〔𠁿〕字拼音是(dān),部首是丨部,总笔画是4画。
〔𠁿〕字是全包围结构,可拆字为“𠙵、丶”。
〔𠁿〕字仓颉码是UMI,五笔是BGYI,郑码是KDBS。
〔𠁿〕字的UNICODE是U+2007F,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扩展区B,10进制: 131199,UTF-32:0002007F,UTF-8:F0 A0 81 BF。
〔𠁿〕字异体字是丹。
相关推荐
汉字解释
康熙字典
卷别 :正文・子集上 部首:丶部
武英殿刻本: 第171頁,第2字
同文書局本: 第81頁,第2字
標點整理本: 第6頁,第5字
义《玉篇》:古文丹字。註詳三畫。
注解
〔𠁿〕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子集上,康熙部首是丶部。
〔𠁿〕字拼音是dān,全包围结构,可拆字为𠙵、丶。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卷别卷五上反切古三切頁碼第149頁,第3字續丁孫
𤮺
異體甘
美也。从口含一。一,道也。凡甘之屬皆从𤮺。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卷别卷九反切溝堪反頁碼第380頁,第6行,第1字述
美也。從口,含一。一,道也。凡甘之屬,皆從甘。
鍇注臣鍇曰:「班固曰:『味道之腴,物之甘美也。』指事。」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卷别卷五上反切古三切古音第七部頁碼第805頁,第1字許惟賢第358頁,第3字
美也。
段注《羊部》曰:美,甘也。甘爲五味之一。而五味之可口皆曰甘。
从口含一。一,道也。
段注食物不一。而道則一。所謂味道之腴也。古三切。古音在七部。
凡甘之屬皆从甘。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
道也。道乃覃之假,長味也。譚亦導之假,侵幽對轉。譚話亦作道。
从口含一,一,道也。道即覃字之借,幽青對轉,故禫服亦稱導服,覃,《說文》云:「味長也」。
白话解释
甘,味美。字形采用“口”作边旁,像口中含一。“一”,是“道”的意思。所有与甘相关的字,都采用“甘”作边旁。
字形解说
甲骨文之,像口含物之形,金文、戰國文字、篆文之形承之,都據具體的實象造字。在六書中屬於象形。戰國文字又有一形,以塊形像所含之物,仍屬象形。篆文
,經隸書變體作
,違離原形,楷書沿之,也就不易瞭解其初形了。
甘字的相关索引
| # | 书籍 | 索引 |
|---|---|---|
| 1 | 汲古閣本 | 第295頁,第5字 |
| 2 | 陳昌治本 | 第394頁,第3字 |
| 3 | 黃侃手批 | 第304頁 |
| 4 | 說文校箋 | 第196頁,第2字 |
| 5 | 說文考正 | 第184頁,第8字 |
| 6 | 說文今釋 | 第665頁,第2字 |
| 7 | 說文約注 | 第1170頁,第2字 |
| 8 | 說文探原 | 第2676頁,第1字 |
| 9 | 說文集注 | 第975頁,第1字 |
| 10 | 說文標整 | 第118頁,第10字 |
| 11 | 標注說文 | 第194頁,第1字 |
| 12 | 說文注箋 | 第1539頁,第2字 |
| 13 | 說文詁林 | 第5026頁【補遺】第16740頁 |
| 14 | 通訓定聲 | 第543頁,第2字 |
| 15 | 說文義證 | 第403頁【崇文】第1609頁 |
| 16 | 說文句讀 | 第594頁 |
| 17 | 說文新證 | 第385頁,第1字 |
| 18 | 章授筆記 | 第200頁,第4字 |
| 19 | 古字詁林 | 第四冊,第765頁,第1字 |
| 20 | 古字釋要 | 第480頁,第2字 |
《说文解字》(大徐本)
卷别卷五下反切都寒切頁碼第161頁,第1字續丁孫
𠂁
異體丹
巴越之赤石也。象采丹井,一象丹形。凡丹之屬皆从𠂁。
𠁿
古文丹。
㣋
亦古文丹。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卷别卷十反切得干反頁碼第404頁,第4行,第1字述
巴越之赤右也。象采丹井。・,丹形也。凡丹之屬,皆從丹。
鍇注臣鍇曰:「《史記》曰:『寡婦清其先得丹穴而富也。』穴,即井也。荀卿曰:「南有曾青丹子。『《山海經》有白丹、黒丹。丹以赤爲主,黒白皆丹之類,非正丹也。」
反切………頁碼第404頁,第6行,第1字述
古文丹。
反切………頁碼第404頁,第6行,第2字述
亦古文丹。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卷别卷五下反切都寒切古音第十四部頁碼第859頁,第1字許惟賢第382頁,第1字
巴越之赤石也。
段注巴郡,南越皆出丹沙。《蜀都賦》。丹沙赩熾出其坂。謂巴也。《吳都賦》。赬丹明璣。謂越也。丹者,石之精。故凡藥物之精者曰丹。
象采丹井。
段注謂井也。采丹之井,《史記》所謂丹穴也。蜀,吳二《都賦》注皆云:出山中,有穴。
丶象丹形。
段注都寒切。十四部。
凡丹之屬皆从丹。
古文丹。
亦古文丹。
段注按此似是古文彤。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
今凡金石藥相合為丹,草藥相合曰丸。
白话解释
丹,巴蜀吴越地带的赤色矿石。字形像采丹的井口,其中的一点表示赤色矿石。所有与丹相关的字,都采用“丹”作边旁。
字形解说
甲骨文作,金文、戰國文字、篆文承之,像丹井採石俯視之形,其中小圓點或作短畫,像丹井中挖出的丹砂礦石。隸書二例,前者承甲文而上體兩端縮入成平面;後者下體橫筆伸出。楷書承之隸書第二例,右豎筆下端鉤起而定體。以上諸形,都據具體的實象造字。在六書中屬於象形。
丹字的相关索引
| # | 书籍 | 索引 |
|---|---|---|
| 1 | 汲古閣本 | 第319頁,第1字 |
| 2 | 陳昌治本 | 第417頁,第1字 |
| 3 | 黃侃手批 | 第325頁 |
| 4 | 說文校箋 | 第207頁,第1字 |
| 5 | 說文考正 | 第199頁,第1字 |
| 6 | 說文今釋 | 第706頁,第1字 |
| 7 | 說文約注 | 第1237頁,第1字 |
| 8 | 說文探原 | 第2795頁,第1字 |
| 9 | 說文集注 | 第1036頁,第1字 |
| 10 | 說文標整 | 第127頁,第1字 |
| 11 | 標注說文 | 第205頁,第1字 |
| 12 | 說文注箋 | 第1633頁,第1字 |
| 13 | 說文詁林 | 第5273頁【補遺】第16779頁 |
| 14 | 通訓定聲 | 第2945頁,第4字 |
| 15 | 說文義證 | 第421頁【崇文】第1681頁 |
| 16 | 說文句讀 | 第631頁 |
| 17 | 說文新證 | 第426頁,第1字 |
| 18 | 章授筆記 | 第215頁,第1字 |
| 19 | 古字詁林 | 第五冊,第255頁,第1字 |
| 20 | 古字釋要 | 第510頁,第2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