滋字详情
滋
滋字概述
〔滋〕字拼音是(zī),部首是氵部,总笔画是12画。
〔滋〕字是左右结构,可拆字为“氵、兹”,五行属水。
〔滋〕字仓颉码是ETVI,五笔是IUXX,四角号码是38132,郑码是VUZZ,中文电码是3320,区位码是5544。
〔滋〕字的UNICODE是U+6ECB,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基本汉字),10进制: 28363,UTF-32:00006ECB,UTF-8:E6 BB 8B。
〔滋〕字在《通用规范汉字表》的一级字表中,序号2767,属常用字。
〔滋〕字异体字是孖、濨、玆、稵、滋、𣳯、𤀮、𤂇。
相关推荐
汉字解释
康熙字典
卷别 :正文・巳集上 部首:水部
武英殿刻本: 第1531頁,第6字
同文書局本: 第642頁,第15字
標點整理本: 第590頁,第10字
音《唐韻》:子之切;《集韻》、《韻會》:津之切;《正韻》:津私切,𡘋音兹 —— 水名。《說文》:水,出牛飮山白陘谷。
义又,霸水之別名。《水經注》:霸陵縣霸水,古曰滋水。
义又,蒔也、長也、益也。《書・泰誓》:樹德務滋。
义又,液也。《禮・檀弓》:必有草木之滋焉。
义又,多也、蕃也。《左傳・僖十五年》:物生而後有象,象而後有滋。
义又,滋味也。《禮・月令》:薄滋味,無致和。
义又,濁也。《左傳・哀八年》:武城人拘鄫人之漚菅者曰:何故使我水滋。
义又,與孳、孜通。
义又,通作兹。《前漢・五行志》:賦斂兹重。
音又,《廣韻》:疾之切,音慈 —— 水名,出高麗山㊟〔出高是山〕。《山海經》:高是之山,滋水出焉。
注解
〔滋〕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巳集上,康熙部首是水部。
〔滋〕字拼音是zī,左右结构,可拆字为氵、兹。
〔滋〕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zī] ⑴ 生出,长⑵ 增益,加多⑶ 汁液,润泽⑷ 味道⑸ 喷射⑹ 浊:“何故使吾水~?”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卷别卷十一上反切子之切頁碼第369頁,第2字續丁孫
滋
異體滋、滋
益也。从水玆聲。一曰滋水,出牛飲山白陘谷,東入呼沱。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卷别卷二十一反切則欺反頁碼第903頁,第3行,第1字述
益也。從水茲聲。一曰:滋水,出牛飮山白陘谷,東入虖沱。
鍇注臣鍇按:《春秋左傳》曰:「正考父三命滋益恭。」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卷别卷十一上反切子之切古音第一部頁碼第2206頁,第1字許惟賢第960頁,第2字
滋
益也。
段注《艸部》茲下曰:艸木多益也。此字从水茲。爲水益也。凡經傳增益之義多用此字。亦有用茲者。如《常棣》、《召旻》傳云:兄,茲也。《桑柔》傳云:兄,茲也。衹是一義。
从水。茲聲。
段注各本篆文作滋,解作玆聲。誤也。今正。說詳四篇下玆篆下。子之切。一部。
一曰滋水。出牛㱃山白陘谷。東入呼沱。
段注此謂水名也。《地理志》。常山郡南行唐牛飲山白陸谷。滋水所出。東至新巿。入虖池水。南行唐故城在今直隸正定府行唐縣縣治北。新巿故城在今正定府治西北四十里。《一統志》曰:滋河源出山西五臺縣畍。東南流逕正定府靈壽縣北,行唐縣南。又東厯正定藁城二縣北,無極縣南。又東北入定州深澤縣畍。古與滹沱合流。今折而東北,與滱沙二水合。不入滹沱矣。
白话解释
滋,补益。字形采用“水”作边旁,“兹”是声旁。一种说法认为,“滋”是河川,源出牛饮山白陉谷,向东流入呼沱河。
字形解说
甲文之字形作,從水、?(古文絲)聲。戰國文字、篆文皆係從水、滋聲。古文字之聲符雖不同,然以音近、音同的聲符相互代換,乃文字衍化之通例,並不影響字義。從水,表示與水相關;茲聲,表示音讀。隸變作
、楷定作滋。在六書中屬於形聲。
滋字的相关索引
| # | 书籍 | 索引 |
|---|---|---|
| 1 | 汲古閣本 | 第729頁,第13字 |
| 2 | 陳昌治本 | 第930頁,第8字 |
| 3 | 黃侃手批 | 第702頁 |
| 4 | 說文校箋 | 第479頁,第17字 |
| 5 | 說文考正 | 第440頁,第6字 |
| 6 | 說文今釋 | 第1606頁,第7字 |
| 7 | 說文約注 | 第2725頁,第3字 |
| 8 | 說文探原 | 第5449頁,第2字 |
| 9 | 說文集注 | 第2351頁,第5字 |
| 10 | 說文標整 | 第290頁,第21字 |
| 11 | 標注說文 | 第464頁,第8字 |
| 12 | 說文注箋 | 第3890頁,第2字 |
| 13 | 說文詁林 | 第10954頁【補遺】第17660頁 |
| 14 | 通訓定聲 | 第665頁,第3字 |
| 15 | 說文義證 | 第964頁【崇文】第3853頁 |
| 16 | 說文句讀 | 第1565頁 |
| 17 | 古字詁林 | 第九冊,第123頁,第1字 |
| 18 | 古字釋要 | 第1024頁,第7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