緇字详情

𭗱

糹部 共14画 左右结构 U+7DC7 CJK 基本汉字

糹部

14画

8

14画 (緇)

左右结构

XVLG

VFVVW

ZZKI

22963

U 7DC7

撇折、撇折、点、点、点、点、撇点、撇点、撇点、竖、横折、横、竖、横

緇字概述

〔緇〕字拼音是(zī),部首是糹部,总笔画是14画

〔緇〕字是左右结构,可拆字为“糸、𱰭”或“糹、甾”。

〔緇〕字仓颉码是VFVVW,五笔是XVLG,四角号码是22963,郑码是ZZKI

〔緇〕字的UNICODE是U+7DC7,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基本汉字),10进制: 32199,UTF-32:00007DC7,UTF-8:E7 B7 87。

〔緇〕字异体字是𥾒𦃠𦄛

汉字解释

基本解释

见“”。

康熙字典

卷别 :正文・未集中 部首:糸部

武英殿刻本: 第2221頁,第3

同文書局本: 第929頁,第5

標點整理本: 第891頁,第17

廣韻》:側持切;《集韻》:莊持切,𡘋音菑。說文》:帛黑色。博雅》:緇謂之皁。釋名》:緇,滓也。泥緇黑色者曰滓,此色然也。詩・鄭風》:緇衣之宜兮。【傳】緇,黑色。周禮・冬官・考工記・鍾氏》:七入爲緇。【註】緅又復再染以黑乃成緇矣。

又,《正韻》:旨而切,音枝 —— 義同。

又,《集韻》:側几切,音𣐈;《韻會》:壯仕切,音滓。前漢・班固敘傳》:涅而不緇。【註】師古曰:合韻音,上聲。

又,《集韻》:側吏切,音胾 —— 義同。

注解

〔緇〕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未集中,康熙部首是糸部

〔緇〕字拼音是,左右结构,可拆字为糹、甾

〔緇〕字的汉语字典解释: [zī] ⑴ 见“缁”。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徐铉 (宋)

卷别卷十三上反切側持切頁碼435頁,第10

𱹼

異體

𱹼帛黑色。从糸𱰭聲。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徐锴 (南唐)

卷别卷二十五反切側持切頁碼1032頁,第5行,第1

𱹼帛黑色。從糸甾聲。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段玉裁 (清代)

卷别卷十三上反切側持切古音第一部頁碼2604頁,第1許惟賢1133頁,第3

𱹼帛黑色也。

段注黑者,北方色也。火所熏之色也。《考工記》。三入爲纁。五入爲緅。七入爲緇。鄭注曰:玄色者,在緅緇之閒。其六入者與。

从糸。𱰭聲。

段注側持切。一部。按《玉藻》大夫佩水蒼玉而純組綬注。純當爲緇。古文緇字,或作糸旁才。又《周禮・媒氏》純帛注。純實緇字也。古緇以才爲聲。《祭統》王后蠶於北郊以供純服注。純以見繒色。《論語》今也純。鄭讀爲緇。鄭意今之䊷字,俗譌爲純耳。然則許書當爲䊷篆。解云古文緇。从糸,才聲。而缺者,豈從今書不從故書之例與。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

章太炎 (近代)

古人染黑,先染紅,然後加黑色。

緇字的相关索引

#书籍索引
1汲古閣本第859頁,第13字
2陳昌治本第1104頁,第1字
3黃侃手批第823頁
4說文校箋第575頁,第5字
5說文考正第516頁,第4字
6說文今釋第1904頁,第2字
7說文約注第3200頁,第2字
8說文探原第6400頁,第1字
9說文集注第2746頁,第2字
10說文標整第342頁,第29字
11標注說文第551頁,第12字
12說文注箋第4541頁,第2字
13說文詁林第12673頁【補遺】第17909頁
14通訓定聲第765頁,第1字
15說文義證第1130頁【崇文】第4517頁
16說文句讀第1876頁
17章授筆記第545頁,第1字
18古字詁林第九冊,第1196頁,第2字
19古字釋要第1205頁,第5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