弃字详情

ㄑㄧˋ
廾部 共7画 上下结构 U+5F03 CJK 基本汉字
一级汉字常用字通用字

廾部

7画

4

7画 (弃)

上下结构

会意字

YCAJ

YIT

SZE

00443

2757

3890

U 5F03

点、横、撇折、点、横、撇、竖

弃字概述

〔弃〕字拼音是(qì),部首是廾部,总笔画是7画

〔弃〕字是上下结构,可拆字为“𠫓、廾”,五行属木。

〔弃〕字造字法是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个头向上的婴孩,三点表示羊水,头向上表示逆产。中间是只簸箕 ,下面是两只手。合起来表示将不吉利的逆产儿倒掉之意。小篆写法大同小异。本义是扔掉;抛弃。

〔弃〕字仓颉码是YIT,五笔是YCAJ,四角号码是00443,郑码是SZE,中文电码是2757,区位码是3890

〔弃〕字的UNICODE是U+5F03,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基本汉字),10进制: 24323,UTF-32:00005F03,UTF-8:E5 BC 83。

〔弃〕字在《通用规范汉字表》一级字表中,序号0842,属常用字

〔弃〕字的近义词是舍、扔,反义词是,异体字是𠔚𠬇𢍞𣓪𣫱𨓋

汉字解释

ㄑㄧˋ

基本解释

舍去,扔掉。抛~。遗~。~权。~市(古代在闹市执行死刑,并将尸体暴露街头)。~世(超出世俗或指去世)。~养(父母死亡的婉辞)。~置不顾。~瑕录用。

详细解释

动词
1.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个头向上的婴孩,三点表示羊水,头向上表示逆产。中间是只簸箕 ,下面是两只手。合起来表示将不吉利的逆产儿倒掉之意。小篆写法大同小异。本义:扔掉;抛弃。
2.同本义。
throw away; discard; abandon;
弃,捐也。 —— 《说文》。段注:“弃者,不孝子人所弃也。”天之弃商也久矣。 ——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抛子弃草间。 —— 王粲《七哀》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 苏洵《六国论》敌弃炮仓皇遁。 —— 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子孙弃者。 —— 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弃其妇。 —— 清· 周容《芋老人传》弃甲投戈。 —— 《广东军务记》弃厌(嫌弃;厌恶);弃亲(抛弃亲族);弃礼(抛弃礼制);弃秽(抛弃秽浊);弃失(丢失);弃地(丢弃田地);弃灰(把灰烬弃在路上);弃物(被丢失之物);弃国(丢失封国或都城);弃才(被遗弃的人才)
3.废,废除。
abolish;
水官弃矣。 —— 《左传·昭公二十九年》。注:“废也。”弃言(已经废弃之言);弃法(废弃法度);弃井(废井)
4.忘记。
forget;
弃,忘也。 —— 《尔雅》其庸可弃乎。 —— 《左传·昭公十三年》。注:“犹忘。”弃忽(遗忘,忽略)
5.违背;背叛 。
violate; betray;
弃命(违命;抛弃命令);弃天(违背天意);弃言(背弃诺言);弃信(违背信义);弃约(违约,不守前约)
6.离开。
leave;
子弃寡人。 —— 《战国策·秦策》。注:“去也。”弃予(离开我);弃代(去世)
7.旷,耗费 。
expense;
弃力(费力);弃日(耗费时日,虚度光阴)

康熙字典

卷别 :正文・寅集下 部首:廾部

武英殿刻本: 第847頁,第4

同文書局本: 第353頁,第15

標點整理本: 第297頁,第14

說文》古文棄字。左傳・襄四年》:是弃陳也。史記・周本紀》:周后稷名弃,其母姜原欲弃之,因名曰弃。餘詳木部八畫。

注解

〔弃〕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寅集下,康熙部首是廾部

〔弃〕字拼音是,上下结构,可拆字为𠫓、廾

〔弃〕字造字法是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个头向上的婴孩,三点表示羊水,头向上表示逆产。中间是只簸箕 ,下面是两只手。合起来表示将不吉利的逆产儿倒掉之意。小篆写法大同小异。本义是扔掉;抛弃。

〔弃〕字的汉语字典解释: [qì] ⑴ 舍去,扔掉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中没收录字头“”,请参考“”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徐铉 (宋)

卷别卷四下反切詰利切頁碼123頁,第4

𠆉

異體棄、𣓪𠔚

𠆉捐也。从𠬞𠦒棄之,从𠫓𠫓,逆子也。

鉉注臣鉉等曰:𠫓,他忽切。

弃古文棄。

𠆉

異體𢍞

𠆉籒文棄。

附注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釋》按:「字象納子𠀠中棄之之形。古代傳說中常有棄嬰之記載。」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徐锴 (南唐)

卷别卷八反切契利反頁碼320頁,第2行,第1

𠆉捐也。從𠬞𠦒棄也。從㐬,㐬,逆子也。

鍇注臣鍇曰:「逆,故推之也。」

反切………頁碼320頁,第3行,第1

古文棄。

反切………頁碼320頁,第3行,第2

古文棄。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段玉裁 (清代)

卷别卷四下反切詰利切古音第十五部頁碼630頁,第2許惟賢282頁,第4

𠆉捐也。

段注《手部》曰:捐,棄也。

𠬞𠦒棄也。

段注竦手推𠦒而捐之也。

从㐬。㐬逆子也。

段注旣以𠬞𠦒會意。又加㐬以箸之。㐬者,不孝子。人所棄也。棄,詰利切。十五部。

古文棄。

段注古文以竦手去屰子會意。按𠆉𣜩變作棄。中體佀世。唐人諱世。故《開成石經》乃凡碑板皆作弃。近人乃謂《經典》多用古文矣。

籒文棄。

段注今字亦從云不從㐬。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

章太炎 (近代)

㐬,籀文㜽之倒,寤生(五月五日生,棄之)。寤生,逆生子,倒出子也。釆(矢),古作𦳊。在糞字下。

从㐬,㐬者,子倒出也,如寤生。

白话解释

弃,遗弃婴儿。字形采用“廾”作边旁,表示双手推着箕筐将婴孩丢在有人过往的地方。字形也用 作边旁。,是头朝下 的孩子,表示被遗弃的婴孩。,这是古文写法的“弃”。

字形解说

甲骨文字或作「」,從索()、從廾捧箕,中有子,像手持畚箕,將以繩綑縛的嬰兒抛棄的樣子。甲骨文又作「」,從廾、從箕、從子會意,表示納子箕中以丟棄,構形與「」同意。金文或作「」,「箕」形訛變,且「子」改作倒子的「?」。金文又作「」,則省「箕」形。戰國文字作「」,「箕」字又變形作「」,至篆文又變作「」。隸書則將篆文「」下之「」與「」省併為「木」,已不見以手丟棄之意了。《說文》另收之古文字形,與金文「」同形;籀文則與篆文形近,應該也是承戰國文字變形而來。在六書中屬於異文會意。規範字作「弃」。

棄字的相关索引

#书籍索引
1汲古閣本第243頁,第4字
2陳昌治本第327頁,第4字
3黃侃手批第255頁
4說文校箋第162頁,第4字
5說文考正第154頁,第2字
6說文今釋第548頁,第2字
7說文約注第947頁,第1字
8說文探原第2233頁,第1字
9說文集注第794頁,第1字
10說文標整第97頁,第6字
11標注說文第159頁,第4字
12說文注箋第1226頁,第1字
13說文詁林第4302頁【補遺】第16642頁
14通訓定聲第2283頁,第5字
15說文義證第326頁【崇文】第1301頁
16說文句讀第473頁
17說文新證第314頁,第1字
18章授筆記第169頁,第2字
19古字詁林第四冊,第279頁,第1字
20古字釋要第406頁,第2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