癣字详情

xuǎnㄒㄩㄢˇ
疒部 共19画 半包围结构 U+7663 CJK 基本汉字
一级汉字次常用字通用字

疒部

19画

14

22画 (癬)

半包围结构

形声字

UQGD 86 、 UQGU 98

KNMQ

TRUC

00151

4089

4902

U 7663

点、横、撇、点、提、撇、横撇/横钩、竖、横折、横、竖、横、提、点、撇、横、横、横、竖

癣字概述

〔癣〕字拼音是(xuǎn),部首是疒部,总笔画是19画

〔癣〕字是半包围结构,可拆字为“疒、鲜”,五行属金。

〔癣〕字仓颉码是KNMQ,五笔是UQGD86,UQGU98,四角号码是00151,郑码是TRUC,中文电码是4089,区位码是4902

〔癣〕字的UNICODE是U+7663,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基本汉字),10进制: 30307,UTF-32:00007663,UTF-8:E7 99 A3。

〔癣〕字在《通用规范汉字表》一级字表中,序号3467,属次常用字

〔癣〕字异体字是

汉字解释

xuǎnㄒㄩㄢˇ

基本解释

由霉菌引起的某些皮肤病的统称,患处常发痒。~疥。头~。手~。体~。足~。

详细解释

名词
由真菌(尤其是发癣菌属和小孢子菌属)所引起的人类和家畜皮肤、毛发或趾(指)甲的接触性传染病,特征为皮肤有环形脱色斑,覆以疱疹及鳞屑。
ringworm;
其中是多豪鱼…可以已白癣。 —— 《山海经》
癣疥(皮肤病。癣与疥);癣驳(斑驳)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中没收录字头“”,请参考“”字。

卷别 :正文・午集中 部首:疒部

武英殿刻本: 第1873頁,第23

同文書局本: 第783頁,第4

標點整理本: 第738頁,第12

唐韻》、《集韻》、《韻會》:息淺切;《正韻》:蘇典切,𡘋𤣐說文》:乾瘍也。釋名》:癬,徙也。移徙處自廣也,故靑徐謂癬爲徙也。左傳・桓六年》:謂其不疾瘯蠡也。【註】皮毛無疥癬。

又,《集韻》:相然切,音僊 —— 義同。

或作𤸭

注解

〔癬〕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午集中,康熙部首是疒部

〔癬〕字拼音是xuǎn,半包围结构,可拆字为疒、鮮

〔癬〕字的汉语字典解释: [xuǎn] ⑴ 见“癣”。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中没收录字头“”,请参考“”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徐铉 (宋)

卷别卷七下反切息淺切頁碼247頁,第1

癬乾瘍也。从𤕫鮮聲。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徐锴 (南唐)

卷别卷十四反切息淺切頁碼632頁,第4行,第1

癬乾瘍也。從疒鮮聲。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段玉裁 (清代)

卷别卷七下反切息淺切古音第十四部頁碼1398頁,第2許惟賢612頁,第7

癬乾瘍也。

段注乾音干。瘍之乾者也。《釋名》曰:癬,徙也。浸淫移徙處日廣也。故靑徐謂癬爲徙也。

𤕫。鮮聲。

段注息淺切。十四部。

白话解释

癣,干疮。字形采用“疒”作边旁,采用“鲜”作声旁。

癬字的相关索引

#书籍索引
1汲古閣本第484頁,第5字
2陳昌治本第617頁,第10字
3黃侃手批第473頁
4說文校箋第311頁,第13字
5說文考正第297頁,第26字
6說文今釋第1073頁,第5字
7說文約注第1831頁,第1字
8說文探原第3821頁,第2字
9說文集注第1580頁,第4字
10說文標整第191頁,第5字
11標注說文第306頁,第6字
12說文注箋第2514頁,第1字
13說文詁林第7633頁【補遺】第17142頁
14通訓定聲第3021頁,第1字
15說文義證第650頁【崇文】第2597頁
16說文句讀第1002頁
17古字詁林第七冊,第43頁,第1字
18古字釋要第730頁,第6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