讻字详情

𭗱

xiōngㄒㄩㄥ
讠部 共6画 左右结构 U+8BBB CJK 基本汉字
三级汉字

讠部

6画

4

11画 (訩)

左右结构

形声字

YQBH 86 、 YRBH 98

IVUK

SOZI

32770

6081

U 8BBB

点、横折提、撇、点、竖折/竖弯、竖

讻字概述

〔讻〕字拼音是(xiōng),部首是讠部,总笔画是6画

〔讻〕字是左右结构,可拆字为“讠、凶”,五行属水。

〔讻〕字造字法是形声。从言,凶声。本义是争辩。

〔讻〕字仓颉码是IVUK,五笔是YQBH86,YRBH98,四角号码是32770,郑码是SOZI,中文电码是6081

〔讻〕字的UNICODE是U+8BBB,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基本汉字),10进制: 35771,UTF-32:00008BBB,UTF-8:E8 AE BB。

〔讻〕字在《通用规范汉字表》三级字表中,序号6550

〔讻〕字异体字是

汉字解释

xiōngㄒㄩㄥ

基本解释

争辩:“不告于~。在泮献功。”
祸乱。
喧哗纷扰的样子。
盈;充满。

详细解释

动词
1.形声。从言,凶声。本义:争辩。
2.同本义。
argue;
讻,说也。 —— 《说文》。六书故引唐本说文,讼也。讻,讼也。 —— 《尔雅》听漠漠而以为哅哅。 —— 《荀子·解蔽》穷凶势犹竞,杀伐声更讻。 —— 宋· 曾巩《青云亭闲望》不告于讻,在泮献功。 —— 《诗·鲁颂·泮水》辩讼公门之下,讻讻不可胜听。 —— 《盐铁论》
讻讻(喧扰);讻动(喧哗纷扰)。
3.恐吓。
fear;
伊等技穷,知讻余不恸,乃赴南关质库。 —— 清· 高绍陈《永清庚年纪略》
讻惧(惊惧不安的样子)
名词
1.祸乱。
calamity; disaster;
昊天不傭,降此鞠讻。 —— 《诗·小雅·节南山》
2.通“”。兇恶。
ferociouse; fierce;
家父作诵,以究王讻。 —— 《诗·小雅·节南山》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中没收录字头“”,请参考“”字。

卷别 :正文・酉集上 部首:言部

武英殿刻本: 第2752頁,第8

同文書局本: 第1150頁,第17

標點整理本: 第1125頁,第16

唐韻》、《集韻》、《正韻》:許容切;《韻會》:虛容切,𡘋音凶。爾雅・釋言》:訟也。又,《釋詁》:盈也。詩・小雅》:降此鞠訩。【傳】鞠,盈;訩,訟也。又,鞠,窮;訩,亂也。

又,《廣韻》:衆語也。晉書・劉毅傳》:天下訩訩,但爭品位。

說文》同詾省。正字通》與詾、哅、匈、兇、凶、洶、恟𡘋通。字彙補》:又作[⿱凶言],非。

卷目:考證・酉集上 部首:言部

愛日堂藏本: 第666頁,第1

同文書局本: 第1670頁,第12

《詩・小雅》降此鞠訩。《傳》鞠,盈。訩,訟也。又鞠,窮。訩,亂也。

謹照原書鞠窮改朱傳。

注解

〔訩〕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酉集上,康熙部首是言部

〔訩〕字拼音是xiōng,左右结构,可拆字为訁、凶

〔訩〕字的汉语字典解释: [xiōng] ⑴ 见“讻”。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中没收录字头“”,请参考“”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徐铉 (宋)

卷别卷三上反切許容切頁碼75頁,第12

詾訟也。从言匈聲。

訩或省。

𧧗

𧧗詾或从兇。

附注段玉裁本作「訟也」,注云:「訟各本譌作說,今依《篇》、《韻》及《六書故》所據唐本正。」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徐锴 (南唐)

卷别卷五反切吁封反頁碼212頁,第3行,第3

𧧗說也。從言匈聲。

鍇注臣鍇曰:「《詩》云:『不告于訩。』」

反切………頁碼212頁,第4行,第1

或省。

反切………頁碼212頁,第4行,第2

訩或從兇。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段玉裁 (清代)

卷别卷三上反切許容切古音第九部頁碼397頁,第2許惟賢179頁,第4

𧧗訟也。

段注訟各本譌說。今依篇,韵及《六書故》所據唐本正。《爾雅・釋言》、《小雅・魯頌傳》箋皆云:訩,訟也。按下文糸之云訟爭也。《說文》之通例如是。

从言。匈聲。

段注許容切。九部。

或省。

段注今詩如是作。

詾或从兇。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

章太炎 (近代)

訟也。人心詾詾當作兇。凶或作兇者,假借字也。

詾字的相关索引

#书籍索引
1汲古閣本第150頁,第4字
2陳昌治本第215頁,第5字
3黃侃手批第170頁
4說文校箋第104頁,第5字
5說文考正第97頁,第4字
6說文今釋第344頁,第2字
7說文約注第602頁,第2字
8說文探原第1392頁,第2字
9說文集注第511頁,第3字
10說文標整第62頁,第3字
11標注說文第104頁,第12字
12說文注箋第777頁,第1字
13說文詁林第3111頁【補遺】第16455頁
14通訓定聲第206頁,第1字
15說文義證第213頁【崇文】第849頁
16說文句讀第297頁
17章授筆記第113頁,第1字
18古字詁林第三冊,第104頁,第3字
19古字釋要第270頁,第4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