須字详情
須
須字概述
〔須〕字拼音是(xū),部首是頁部,总笔画是12画。
〔須〕字是左右结构,可拆字为“彡、頁”。
〔須〕字造字法是本字作“須”。後作“鬚”。象形。從頁,從彡,頁( xié ),頭,彡( shān ),表毛飾。指人面上的毛。本义是鬍鬚。
〔須〕字仓颉码是HHMBC,五笔是EDMY,四角号码是21286,郑码是PDGO。
〔須〕字的UNICODE是U+9808,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基本汉字),10进制: 38920,UTF-32:00009808,UTF-8:E9 A0 88。
〔須〕字异体字是䇓、需、须、鬚、𩓣。
相关推荐
汉字解释
康熙字典
卷别 :正文・戌集下 部首:頁部
武英殿刻本: 第3353頁,第5字
同文書局本: 第1399頁,第23字
標點整理本: 第1393頁,第1字
音《廣韻》:錫兪切;《集韻》、《韻會》:詢趨切,𡘋音需。《說文》:面毛也。《易・賁卦》:賁其須。【註】須之爲物上附者也。【疏】須上附于面。《逸雅》:頤下曰須。須,秀也。別作䰅,俗作鬚。
义又,待也。《易・歸妹》:歸妹以須。《詩・邶風》:人涉卬否,卬須我友。
义又,與𩓣通。《左傳・成十二年》:日云莫矣,寡君𩓣矣。《爾雅・釋詁》:𩓣,待也。
义又,資也、用也。與需通。《爾雅・釋獸・》須屬:獸曰釁,人曰撟,魚曰須,鳥曰臭。【疏】此皆氣倦體罷所須若此,故題云須屬也。
义又,斯須,猶須臾也。《禮・樂記》:禮樂不可斯須去身。
义又,遲緩也。《左傳・成二年》:子不少須,衆懼盡。《前漢・淸河孝王傳》:且復須留。【註】《東觀記》須留作宿留。
义又,須女,星名。《史記・天官書》婺女〔註〕:《正義》曰:須女四星。亦婺女,天少府也。須女,賤妾之稱,婦職之𤰞者。
义又,國名。《春秋・僖二十二年》:公伐邾,取須句。《公羊傳》作須胊。《前漢・地理志》:東郡須昌縣,故須句國。又,《左傳・定四年》:分唐叔以密須之鼓。《史記・周紀》:文王伐密須。【註】密須氏,姞姓之國,今安定隂密縣是也。
义又,邑名。《詩・邶風》:思須與漕。【註】須、漕,衞邑。又,《後漢・郡國志》:南陽郡順陽有須聚。
义又,菜名。《爾雅・釋草》:須薞無。【疏】《詩・谷風》采葑采菲〔傳〕:葑,須也。先儒以須,葑蓯當之。孫炎云:須,一名葑蓯。
义又,草名。《爾雅・釋草》:臺,夫須。【疏】臺,一名夫須,莎草也。
义又,鳥名。《爾雅・釋鳥》:鷉,須鸁。【疏】鷉,一名須鸁。
义又,兵器。《逸雅》:須盾,本出於蜀。須,所持也。
义又,揚子《方言》:須
,敗也。南楚,凡人貧,衣被𨢄弊,謂之須
。
义又,姓。《左傳・莊十七年》:有須遂氏。《戰國策》:魏大夫須賈。
义又,人名。《左傳・僖二十四年》:晉侯之豎頭須,守藏者也。
义又,左思〈吳都賦〉:旗魚須。【註】以魚須爲旗之竿也。
音又,《集韻》:逋還切,音斑 —— 班也。《禮・玉藻》:笏,大夫以魚須文竹。【註】崔云用文竹及魚班也,《隱義》云以魚須飾文竹之邊。須音班。
音又,叶心秋切,音修。息夫躬〈辭〉:嗟若是兮欲何留,撫神龍兮攬其須。陸雲〈九愍〉:生遺年而有盡,居靜言其何須;將輕舉以遠覽,𦕈天路而高遊。【註】須,求也。
音《說文》〔徐註〕:此本須𩯭之須。頁,首也;彡,毛飾也。借爲所須之須。俗書从水,非。毛氏曰:須與湏別。湏,火外切 —— 爛也。
卷目:考證・戌集下 部首:頁部
愛日堂藏本: 第817頁,第3字
同文書局本: 第1678頁,第4字
《逸雅》頤下曰須。
謹按語見釋名,今將逸雅改爲釋名。
《左傳・成十二年》日云莫矣,寡君𩓣矣。
謹按原文本作須,其義則爲𩓣。石經及各本皆同。今仍改須。
《爾雅・釋獸須屬》魚曰須,鳥曰臭。
謹照原文曰臭改曰狊。
《前漢・淸河孝王傳》且復須留。
謹照原書前漢改後漢。
《詩・邶風》思須與漕。〔註〕須,漕,衞邑。
謹照原文註改傳。
《逸雅》須盾,本出於蜀。須,所持也。
謹按所引出釋名,今將逸雅改爲䆁名。
《玉藻》大夫以魚須文竹。〔註〕崔云,用文竹及魚班也。
謹照原書註改爲釋文。
注解
〔須〕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戌集下,康熙部首是頁部。
〔須〕字拼音是xū,左右结构,可拆字为彡、頁。
〔須〕字造字法是本字作“須”。後作“鬚”。象形。從頁,從彡,頁( xié ),頭,彡( shān ),表毛飾。指人面上的毛。本义是鬍鬚。
〔須〕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xū] ⑴ 必得,應當⑵ 等待,停留⑶ 〔~臾〕片刻,一會兒。⑷ 鬍鬚⑸ 像鬍鬚的東西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卷别卷九上反切相俞切頁碼第296頁,第2字續丁孫
須
面毛也。从𩑋从彡。凡須之屬皆从須。
鉉注臣鉉等曰:此本須鬢之須。頁,首也。彡,毛飾也。借爲所須之須。俗書从水,非是。
附注朱駿聲《通訓定聲》:「《禮記・禮運》疏引《說文》:『須,謂頤下之毛。』象形。按:頤下曰須,口上曰髭,頰旁曰𩓾。俗字作鬚。」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卷别卷十七反切四于反頁碼第739頁,第6行,第1字述
面毛也。從頁、彡。凡須之屬,皆從須。
鍇注臣鍇曰:「會意。」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卷别卷九上反切相俞切古音第四部頁碼第1693頁,第1字許惟賢第742頁,第2字
頤下毛也。
段注各本譌作面毛也三字。今正。《禮記・禮運・正義》曰:案《說文》云耐者,鬚也。鬚謂頤下之毛象形字也。今本而篆下云頰毛也。須篆下云面毛也。語皆不通。毛篆下云眉髮之屬。故眉解目上毛。須解頤下毛。須在頰者謂之䫇,不謂之而。釋須爲面毛則尢無理。須在頤下。頾在口上。䫇在頰。其名分別有定。《釋名》亦曰:口上曰髭。口下曰承漿。頤下曰鬚。在頰耳旁曰髥。與許說合。易賁六二。賁其須。侯果曰:自三至上,有頤之象。二在頤下,須之象也。引伸爲凡下垂之偁。凡《上林賦》之鶡蘇,《吳都賦》之流蘇,今俗云蘇頭皆卽須字也。俗假須爲需。別製䰅鬚字。
从𩑋彡。
段注彡者,毛飾畫之文。須與頾每成三綹。形似之也。相俞切。古音在四部。讀如𢯱。《釋名》曰:鬚,秀也。
凡須之屬皆从須。
白话解释
须,长在脸上的毛。字形采用“页、彡”会义。所有与须相关的字,都采用“须”作边旁。
字形解说
「須」是「鬚」的本字。甲骨文、金文、戰國文字、漢隸都是由頁、彡構成,二者緊密相連,不可分割。從頁,表示與人的頭部顏面相關;從彡,像鬍子之形。段注本《說文‧頁部》:「須,頤下毛也。从頁、彡。」本義是人臉頰上的鬍子。篆文構形已分離為從頁、彡。在六書中屬於合體象形。後來「須」假借為務必、必須、等待等意義,轉注為從「髟」從「須」聲的「鬚」字,以保留「須」的本義。「鬚」從髟(ㄅㄧㄠ)、須聲,須兼表義,在六書中屬於形聲兼會意。教育部將「須」、「鬚」分化為各自獨立的正字。規範字仍用本字「須」,並據偏旁類化,寫成「须」。
須字的相关索引
| # | 书籍 | 索引 |
|---|---|---|
| 1 | 汲古閣本 | 第581頁,第1字 |
| 2 | 陳昌治本 | 第738頁,第1字 |
| 3 | 黃侃手批 | 第562頁 |
| 4 | 說文校箋 | 第377頁,第10字 |
| 5 | 說文考正 | 第354頁,第7字 |
| 6 | 說文今釋 | 第1276頁,第2字 |
| 7 | 說文約注 | 第2190頁,第2字 |
| 8 | 說文探原 | 第4417頁,第1字 |
| 9 | 說文集注 | 第1889頁,第1字 |
| 10 | 說文標整 | 第230頁,第6字 |
| 11 | 標注說文 | 第367頁,第7字 |
| 12 | 說文注箋 | 第3050頁,第1字 |
| 13 | 說文詁林 | 第8916頁【補遺】第17350頁 |
| 14 | 通訓定聲 | 第1447頁,第5字 |
| 15 | 說文義證 | 第763頁【崇文】第3049頁 |
| 16 | 說文句讀 | 第1206頁 |
| 17 | 說文新證 | 第703頁,第2字 |
| 18 | 古字詁林 | 第八冊,第50頁,第1字 |
| 19 | 古字釋要 | 第850頁,第5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