𣪘字详情

𭗱

𣪘

guǐㄍㄨㄟˇ
殳部 共11画 左右结构 U+23A98 CJK 扩展B

殳部

11画

7

17画 (簋)

左右结构

RXMC

HPHNE

NKRQ

U 23A98

𣪘字概述

𣪘〕字拼音是(guǐ),部首是殳部,总笔画是11画

𣪘〕字是左右结构,可拆字为“皀、殳”。

𣪘〕字仓颉码是HPHNE,五笔是RXMC,郑码是NKRQ

𣪘〕字的UNICODE是U+23A98,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扩展区B,10进制: 146072,UTF-32:00023A98,UTF-8:F0 A3 AA 98。

𣪘〕字异体字是

汉字解释

𣪘

guǐㄍㄨㄟˇ

基本解释

同“”。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中没收录字头“𣪘”,请参考“”字。

卷别 :正文・未集上 部首:竹部

武英殿刻本: 第2142頁,第16

同文書局本: 第897頁,第27

標點整理本: 第857頁,第30

廣韻》:居洧切;《集韻》、《韻會》:矩鮪切;《正韻》:古委切,𡘋音晷。說文》:黍稷方器也。廣韻》:簠簋,祭器,受斗二升,內圓外方曰簋。周禮・冬官・考工記》:旊人爲簋,實一觳,崇尺。【疏】祭宗廟用木簋,今此用瓦簋,祭天地及外神尚質,器用陶瓠之意也。易・損卦》:二簋可用享。【註】離爲日,日體圓;㢲爲木,木器圓 —— 簋象,則簋亦以木爲之也。詩・秦風》:於我乎,每食四簋。【傳】四簋,黍、稷、稻、粱。周禮・地官》:舍人,凡祭祀共簠簋。儀禮・公食大夫禮》:宰夫東面坐,啓簋會,各郤于其西〔郤字當為卻字形誤〕史記・太史公自序》:墨者尚堯舜道,其德行曰食土簋〔「其德行」上脫「言」字。《史記・太史公自序》:言其德行曰食土簋〕【註】用土作簋。

卷目:考證・未集上 部首:竹部

愛日堂藏本: 第506頁,第1

同文書局本: 第1662頁,第1

《傳》四簋,黍稷稻梁。

謹照原文稻梁改稻粱。

《史記・太史公自序》墨者尚堯舜,道其德行。

謹照原文尚堯舜道爲句,言其德行爲句,言字不可省,謹增言字。

注解

〔簋〕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未集上,康熙部首是竹部

〔簋〕字拼音是guǐ,上中下结构,可拆字为𥫗、艮、皿

〔簋〕字造字法是会意,从竹,从皿,从皀。本义是古代青铜或陶制盛食物的容器,圆口,两耳或四耳。

〔簋〕字的汉语字典解释: [guǐ] ⑴ 古代盛食物器具,圆口,双耳。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徐铉 (宋)

卷别卷三下反切居又切頁碼94頁,第17

㲃揉屈也。从殳从𠧢𠧢,古文叀字。𢋁字从此。

鉉注臣鉉等曰:叀,小謹也。亦屈服之意。

附注林義光《文源》:「按:『㲃』為『揉屈』……皆無考。」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釋》:「按:『𠧢』為『㲃』之初文,『㲃』則合體象形,『簋』則為增體象形,蓋从竹言其質,从皿舉其類……至許書『㲃』訓『揉屈』,蓋因『㲃』之初誼已為後起之『簋』所專。初誼既湮,遂以他字之義羼入,復誤以象手持匕柶之形為从『殳』,遂有此義耳。」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徐锴 (南唐)

卷别卷六反切見岫反頁碼254頁,第6行,第1

㲃揉屈也。從殳、𠧢𠧢,古叀字,廏字從此。

鍇注臣鍇曰:「叀,順也。」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段玉裁 (清代)

卷别卷三下反切居又切古音第三部頁碼478頁,第2許惟賢214頁,第6

㲃揉屈也。

段注《說文》有煣無揉。煣,屈申木也。煣屈,謂柔而屈之。《廣韵》曰:強擊正與柔屈相反。

从殳𠧢

段注殳者有力之物。用有力之物而精謹也。叀,小謹也。居又切。三部。

𠧢,古叀字。

段注當云古文叀。《斤部》云𠧢古文叀字是也。

𢋁字从此。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

章太炎 (近代)

揉。𠧢=叀=𡵏,段注不通。

𠧢𠧢,叀之古文,又作𡵏,幺篆繁繞,故㲃訓「揉屈」。段說迂甚。

㲃字的相关索引

#书籍索引
1汲古閣本第186頁,第11字
2陳昌治本第257頁,第7字
3黃侃手批第204頁
4說文校箋第126頁,第3字
5說文考正第119頁,第17字
6說文今釋第426頁,第4字
7說文約注第729頁,第1字
8說文探原第1706頁,第2字
9說文集注第620頁,第1字
10說文標整第75頁,第21字
11標注說文第125頁,第6字
12說文注箋第929頁,第3字
13說文詁林第3573頁【補遺】第16532頁
14通訓定聲第985頁,第2字
15說文義證第254頁【崇文】第1013頁
16說文句讀第361頁
17說文新證第229頁,第2字
18章授筆記第138頁,第4字
19古字詁林第三冊,第561頁,第1字
20古字釋要第324頁,第1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徐铉 (宋)

卷别卷五下反切居未切頁碼162頁,第10

異體旣、既

旣小食也。从皀旡聲。《論語》曰:「不使勝食旣。」

附注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釋》:「契文象人食已,顧左右而將去之也,引申之義為盡。」

附注《說文新證》:「甲骨文从皀(簋的初文)、从旡,旡亦聲,會人食畢口轉向後不再食之義;或口形向簋,但身形背簋,也足以顯示食畢之義。楚簡或从食,與皀同義。」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徐锴 (南唐)

卷别卷十反切居意反頁碼406頁,第7行,第2

旣小食也。從皀旡聲。《論語》曰:「不使勝食旣。」

鍇注臣鍇曰:「《春秋傳》曰:『日有食之旣。』盡食之也。」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段玉裁 (清代)

卷别卷五下反切居未切古音第十五部頁碼864頁,第2許惟賢384頁,第2

旣小食也。

段注此與《口部》嘰音義皆同。《玉藻》、《少儀》作禨。假借字也。引伸之義爲盡也已也。如《春秋》日有食之旣。《周本紀》東西周皆入於秦。周旣不祀。正與小食相反。此如亂訓治,徂訓存。旣者,終也。終則有始。小食則必盡。盡則復生。

从皀。旡聲。

段注居未切。十五部。

《論語》曰:不使勝食旣。

段注《鄉黨》篇文。此引經說假借也。《論語》以旣爲气。如《商書》以𡚽爲好,詩以夃爲姑之類。今《論語》作氣。气氣古今字。作氣,葢魯論也。許偁,葢古文《論語》也。或云:謂不使肉勝於食。但小小食之。說固可通。然古人之文。云不使勝則巳足。不必贅此字。

既字的相关索引

#书籍索引
1汲古閣本第321頁,第9字
2陳昌治本第419頁,第3字
3黃侃手批第327頁
4說文校箋第208頁,第4字
5說文考正第200頁,第7字
6說文今釋第710頁,第2字
7說文約注第1244頁,第1字
8說文探原第2806頁,第2字
9說文集注第1042頁,第1字
10說文標整第127頁,第13字
11標注說文第205頁,第13字
12說文注箋第1643頁,第1字
13說文詁林第5302頁【補遺】第16784頁
14通訓定聲第2277頁,第5字
15說文義證第424頁【崇文】第1693頁
16說文句讀第635頁
17說文新證第432頁,第1字
18章授筆記第216頁,第4字
19古字詁林第五冊,第288頁,第1字
20古字釋要第512頁,第5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