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字详情
云
云字概述
〔云〕字拼音是(yún),部首是一部,总笔画是4画。
〔云〕字是上下结构,可拆字为“二、厶”,五行属水。
〔云〕字造字法是象形。《说文》:古文字形。象云回转形。“雲”为会意字,从雨,从云。本义是云彩。这个意义后作“雲”。
〔云〕字仓颉码是MMI,五笔是FCU,四角号码是10732,郑码是BDZS,中文电码是0061,区位码是5238。
〔云〕字的UNICODE是U+4E91,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基本汉字),10进制: 20113,UTF-32:00004E91,UTF-8:E4 BA 91。
〔云〕字在《通用规范汉字表》的一级字表中,序号0082,属常用字。
〔云〕字异体字是雲。
相关推荐
汉字解释
康熙字典
卷别 :正文・子集上 部首:二部
武英殿刻本: 第183頁,第2字
同文書局本: 第86頁,第8字
標點整理本: 第11頁,第13字
音《唐韻》、《集韻》:王分切;《韻會》、《正韻》:于分切,𡘋音雲。《說文》:山川氣也,象回轉形,後人加雨作雲,而以云爲云曰之云。《正字通》:與曰音別義同,凡經史,曰通作云。
义又,運也。《管子・戒篇》:天不動,四時云下,而萬物化。【註】云,運動貌。
义又,狎昵往復也。《詩・小雅》:昏姻孔云。【朱傳】云,旋也。《左傳・襄二十九年》:晉不鄰矣,其誰云之。【註】云,猶旋 —— 旋歸之也。
义又,語助。《詩・小雅》:伊誰云憎。
义又,陸佃曰:云者,有應之言也。《左傳・襄二十六年》:子朱曰:朱也當御。三云,叔向不應。
义又,云云,衆語也。《史記・封禪書》:秦文公獲若云云㊟〔「云云」二字,第一個字應為「石」字,《史記・封禪書》作「秦文公獲若石云」〕,于陳倉北坂。又,〈汲黯傳〉:武帝曰:吾欲云云。【註】猶言如此如此也。
义又,云云,山名。《前漢・郊祀志》:封大山禪云云。【註】云云,太山下小山。
义又,云爲。《易・繫辭》:變化云爲。
义又,姓。漢云敞。
义又,與芸同。《莊子・在宥篇》:萬物云云。【註】盛貌,《老子》作芸芸。
义又,紛云,興作貌。《呂覽・圜道篇》:雲氣西行云云然。《前漢・司馬相如傳》威武紛云,俗作紜。
音又,《韻補》叶于先切 —— 言也。韓愈〈剝啄行〉:我謝再拜,汝無復云;往追不及,來可待焉。
卷目:考證・子集上 部首:二部
愛日堂藏本: 第21頁,第1字
同文書局本: 第1637頁,第15字
《史記・封禪書》秦文公獲若云云于陳倉北坂。
謹照原文獲若云云改爲獲若石云。又按云是語助。謹將此十七字移於伊誰云憎之下。
《汲黯傳》武帝曰,吾欲云云。〔註〕猶言如此如此也。
謹照原書改前漢汲黯傳上曰,吾欲云云。
注解
〔云〕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子集上,康熙部首是二部。
〔云〕字拼音是yún,上下结构,可拆字为二、厶。
〔云〕字造字法是象形。《说文》:古文字形。象云回转形。“雲”为会意字,从雨,从云。本义是云彩。这个意义后作“雲”。
〔云〕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yún] ⑴ 说话,引文⑵ 文言助词,句首句中句末都用⑶ 水气上升遇冷凝聚成微小的水珠,成团地在空中飘浮⑷ 指中国“云南省”⑸ 通“芸”。众多。⑹ 通“纭”。纷纭。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卷别卷十一下反切王分切頁碼第386頁,第1字續丁孫
雲
山川气也。从雨,云象雲回轉形。凡雲之屬皆从雲。
云
古文省雨。
雲
亦古文雲。
附注徐鍇繫傳作「從雨,云聲」。于省吾《殷契駢枝續編》:「云為雲之初文,加雨為形符,乃後起字。」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卷别卷二十二反切羽文反頁碼第935頁,第7行,第1字述
山川气也。從雨云聲。象雲回轉形。凡雲之屬,皆從雲。
鍇注臣鍇曰:「《禮》曰:『山川出雲。』指事。」
反切………頁碼第936頁,第1行,第1字述
古文雲。
反切………頁碼第936頁,第1行,第2字述
亦古文雲。
鍇注臣鍇曰:「二字直象形而巳。」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卷别卷十一下反切王分切古音第十三部頁碼第2297頁,第1字許惟賢第999頁,第4字
山川气也。
段注天降時雨。山川出雲。
从雨。云象回轉之形。
段注回上各本有雲字。今刪。古文衹作云:小篆加雨於上。遂爲半體會意,半體象形之字矣。云象回轉形,此釋下古文雲爲象形也。王分切。十三部。
凡雲之屬皆从雲。
古文省雨。
段注古文上無雨。非省也。二葢上字。象自下回轉而上也。《正月》。昏姻孔云:傳曰:云,旋也。此其引伸之義也。古多叚云爲曰:如詩云卽詩曰是也。亦叚員爲云:如景員維河箋云員古文作云,昏姻孔云本又作員,𦕼樂我員本亦作云,《尙書》云來衞包以前作員來,小篆妘字籒文作𪔈是。云員古通用。皆叚借風雲字耳。自小篆別爲雲而二形迥判矣。
亦古文雲。
段注此冣初古文。象回轉之形者。其字引而上行。書之所謂觸石而出,膚寸而合也。變之則爲云。
字形解说
自甲骨文至戰國文字第一例,以及《說文》二古文,都像天上之雲,屬象形。由於云被借為「說」,就另增「雨」為形符,以示區別,戰國文字二、三例即是,構形為從雨、云聲。篆文,承自戰國文字二、三例,隸書、楷書之形,又沿自篆文之形,十分明顯。由於云增雨為形,而自身轉為聲符,兼表其義,所以在六書中屬於形聲兼會意。
雲字的相关索引
| # | 书籍 | 索引 |
|---|---|---|
| 1 | 汲古閣本 | 第762頁,第6字 |
| 2 | 陳昌治本 | 第973頁,第4字 |
| 3 | 黃侃手批 | 第733頁 |
| 4 | 說文校箋 | 第505頁,第7字 |
| 5 | 說文考正 | 第457頁,第17字 |
| 6 | 說文今釋 | 第1681頁,第4字 |
| 7 | 說文約注 | 第2843頁,第2字 |
| 8 | 說文探原 | 第5693頁,第1字 |
| 9 | 說文集注 | 第2449頁,第1字 |
| 10 | 說文標整 | 第303頁,第6字 |
| 11 | 標注說文 | 第486頁,第5字 |
| 12 | 說文注箋 | 第4048頁,第2字 |
| 13 | 說文詁林 | 第11389頁【補遺】第17732頁 |
| 14 | 通訓定聲 | 第3126頁,第1字 |
| 15 | 說文義證 | 第1007頁【崇文】第4025頁 |
| 16 | 說文句讀 | 第1648頁 |
| 17 | 說文新證 | 第819頁,第1字 |
| 18 | 古字詁林 | 第九冊,第368頁,第6字 |
| 19 | 古字釋要 | 第1068頁,第8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