亙字详情
亙
亙字概述
〔亙〕字拼音是(gèn),部首是一部,总笔画是6画。
〔亙〕字是上中下结构,可拆字为“工、𠃍、⺀”。
〔亙〕字仓颉码是MBM,五笔是GHNG,四角号码是10102,郑码是BDRS。
〔亙〕字的UNICODE是U+4E99,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基本汉字),10进制: 20121,UTF-32:00004E99,UTF-8:E4 BA 99。
〔亙〕字异体字是㮓、亘、恆、𠀕、𠄣、𠄭、𣍭、𣍭、𣕲、𣕲、𣘰、𦚹、𦵕。
相关推荐
汉字解释
康熙字典
卷别 :正文・子集上 部首:二部
武英殿刻本: 第185頁,第7字
同文書局本: 第87頁,第7字
標點整理本: 第12頁,第10字
音《正字通》同上(同「𠄣」) —— 月弦也。〇【按】《說文》木部,𣘰,竟也。古文作𠄭,从二、从舟。二部,𢛢,常也,从心、从舟,在二之閒。獨恒字古文作𠄨,註从月。《詩・小雅》如月之恆,據此則去聲,亙,从舟,竟岸,本義也;平聲恆,从心,亙聲,訓常,本義也。《詩》如月之恆,先儒以爲月上弦而就盈,取漸進之義,此借義也。讀去聲者亙字,加心轉平聲者恆字,形變音變,義因之而變,不相蒙也。謂恆从舟亦从月,兩存備考可也;必存𠄣廢亙,《正字通》之誤也。欲存亙廢𠄣,遂謂《詩》如月之恆,恆當作亙,譌加心作恆,心部恆註謂《詩》不當將亙字譌借恆,則誤甚矣。又,《集韻》㮓字古文又作𣍭,則从舟又从月矣,存以備考。
注解
〔亙〕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子集上,康熙部首是二部。
〔亙〕字拼音是gèn,上中下结构,可拆字为二、。
〔亙〕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gèn] ⑴ 同“恆”。月上弦。《正字通•二部》:“亙,月弦也……《詩》:‘如月之亙。’”按:《詩•小雅•天保》作“如月之恆。”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卷别卷六上反切古鄧切頁碼第193頁,第28字續丁孫
𣘰
異體㮓、𣕲
竟也。从木𢛢聲。
𠄭
異體𠄣、亙、亘
古文㮓。
附注按:古文「𠄣」訛月為舟,當為《詩》「如月之恆」的本字。
附注《說文新證》:「甲骨文字形『二』疑指天地,月出天地之間,而以半為恆見也;後加『弓』當作聲符用。戰國文字『月』與『外』常互用,故『月』替換為『外』,原指事字所要表達的意義已不明顯了。後世或加心作『恆』,表示心理狀態之有恆,《說文》恆與亙不同字,恆行而亙廢。」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卷别卷十一反切都亙反頁碼第496頁,第7行,第2字述
竟也。從木恆聲。
鍇注臣鍇曰:「竟者,竟極之也,橫亙之也。」
反切………頁碼第496頁,第7行,第3字述
古文㮓。
鍇注臣鍇曰:「舟竟兩岸也,《詩》曰:『造舟爲梁。』梁,橫亙也。」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卷别卷六上反切古鄧切古音第六部頁碼第1077頁,第4字許惟賢第474頁,第5字
竟也。
段注《弓人》注曰:恆讀爲㮓。㮓,竟也《大雅》。恆之秬秠。毛云:恆,徧也。徧與竟義相足。
從木。𢛢聲。
段注古鄧切。六部。
古文㮓。
段注按今字多用亙。不用㮓。舟在二之閒。絕流而竟。會意也。恆之字本從心從𠄭。
亙字的相关索引
| # | 书籍 | 索引 |
|---|---|---|
| 1 | 汲古閣本 | 第382頁,第10字 |
| 2 | 陳昌治本 | 第497頁,第2字 |
| 3 | 黃侃手批 | 第383頁 |
| 4 | 說文校箋 | 第248頁,第6字 |
| 5 | 說文考正 | 第239頁,第7字 |
| 6 | 說文今釋 | 第852頁,第2字 |
| 7 | 說文約注 | 第1499頁,第1字 |
| 8 | 說文探原 | 第3239頁,第1字 |
| 9 | 說文集注 | 第1260頁,第1字 |
| 10 | 說文標整 | 第151頁,第22字 |
| 11 | 標注說文 | 第246頁,第3字 |
| 12 | 說文注箋 | 第1978頁,第2字 |
| 13 | 說文詁林 | 第6240頁【補遺】第16917頁 |
| 14 | 通訓定聲 | 第307頁,第2字 |
| 15 | 通訓定聲 | 第309頁,第2字 |
| 16 | 說文義證 | 第517頁【崇文】第2065頁 |
| 17 | 說文句讀 | 第781頁 |
| 18 | 古字詁林 | 第五冊,第989頁,第1字 |
| 19 | 古字釋要 | 第596頁,第1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