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字详情
任
任字概述
〔任〕字是多音字,拼音是(rèn、rén),部首是亻部,总笔画是6画。
〔任〕字是左右结构,可拆字为“亻、壬”,五行属金。
〔任〕字造字法是形声。从人,壬( rén )声。甲骨文字形。壬是任的初文。壬即担荷的担子的竖立形。本义是挑担;荷;肩负。
〔任〕字仓颉码是OHG,五笔是WTFG,四角号码是22214,郑码是NMB,中文电码是0117,区位码是4046。
〔任〕字的UNICODE是U+4EFB,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基本汉字),10进制: 20219,UTF-32:00004EFB,UTF-8:E4 BB BB。
〔任〕字在《通用规范汉字表》的一级字表中,序号0467,属常用字。
〔任〕字反义词是免,异体字是妊、賃、𢓩。
相关推荐
汉字解释
康熙字典
卷别 :正文・子集中 部首:人部
武英殿刻本: 第208頁,第16字
同文書局本: 第94頁,第24字
標點整理本: 第19頁,第22字
音《唐韻》、《集韻》、《韻會》:如林切;《正韻》:如深切,𡘋音壬 —— 誠篤也。《詩・邶風》:仲氏任只。【鄭箋】以恩相信曰任。又,《周禮・地官》:大司徒之職,以鄕三物敎萬民而賔興之,二曰六行,孝友睦婣任恤。【註】任,信於友道。
义又,《廣韻》:堪也。王粲〈登樓賦〉:情眷眷而懷歸兮,孰憂思而可任。【註】言誰堪此憂思也。
义又,當也。《左傳・僖十五年》:衆怒難任㊟〔「衆怒難任」,原文作:重怒難任〕。
义又,負也、擔也。《詩・小雅》:我任我輦。《禮・王制》:輕任幷,重任分。【註】幷已獨任之,分析而二之。
义又,姓。大任,文王之母。又薛國之姓。《左傳・隱十一年》:不敢與諸任齒。【正義】謝、章、薛、舒、呂、祝、終、泉、畢、過,此十國皆任姓也。
音又,《集韻》、《韻會》、《正韻》𡘋如鴆切,壬去聲 —— 克也、用也。又,所負也。《論語》:仁以爲己任。
义又,事也。《周禮・夏官》:施貢分職,以任邦國。【註】事以其力之所堪。
义又,與妊、姙同。《史記・鄒陽傳》〔註〕:紂刳任者,觀其胎產。又,方書:督脈屬陽,循𤔔而上,至鼻;任衇屬隂,循膈而上,至咽。女子二十,任衇通則有子。
义又,《書・舜典》:而難任人。【註】言拒絕佞人。本作壬,與巧言孔壬之壬同,譌作任。
卷目:考證・子集中 部首:人部
愛日堂藏本: 第30頁,第1字
同文書局本: 第1637頁,第25字
《王粲登樓賦》情眷眷而懷歸兮,孰憂思而可任。
謹照原文而字改之字。
注解
〔任〕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子集中,康熙部首是人部。
〔任〕字是多音字,拼音是rèn、rén,左右结构,可拆字为亻、壬。
〔任〕字造字法是形声。从人,壬( rén )声。甲骨文字形。壬是任的初文。壬即担荷的担子的竖立形。本义是挑担;荷;肩负。
〔任〕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rèn] ⑴ 相信,信赖⑵ 使用,给予职务⑶ 负担,担当⑷ 职务⑸ 由着,听凭⑹ 不论,无论㈡ [rén] ⑴ 中国古代女子爵位名。⑵ 中国古代南方的一种民族乐曲。⑶ 姓。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卷别卷八上反切如林切頁碼第262頁,第15字續丁孫
任
保也。从人壬聲。
附注徐鍇繫傳作「任,保也」。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卷别卷十五反切爾音反頁碼第674頁,第5行,第1字述
保也。從人壬聲。
鍇注臣鍇曰:「相保任也。」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卷别卷八上反切如林切古音第七部頁碼第1499頁,第2字許惟賢第658頁,第4字
𠈃也。
段注按上文云𠈃,養也。此云任,𠈃也。二篆不相屬者,𠈃之本義《尙書》所謂𠈃抱。任之訓𠈃則𠈃引伸之義。如今言𠈃舉是也。《周禮》。五家爲比。使之相𠈃。注云:𠈃猶任也。又孝友睦婣任恤。注云:任,信於友道也。引伸之凡儋何曰任。《小雅》。我任我輦。我車我牛。傳云:任者,輦者,車者,牛者。四云者者皆謂人也。《邶風傳》。任,大也。卽《釋詁》之壬,大也。
从人。壬聲。
段注如林切。七部。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
可保護曰任,可儋何亦曰任。任俠,其力可儋何俠名也。
擔任當作壬,壬橫視之為囗,象人負擔也。任為孳乳字。
保也。可保護曰任,可儋何亦曰任。任俠者,言其力可儋荷俠之名也。
可保護曰任,可儋何亦曰任。任俠者,言其力可擔何俠名也。挑儋子之任當作壬,橫壬為囗,即像挑儋之形,丨象封形。
白话解释
任,委任状。字形采用“人”作边旁,采用“壬”作声旁。
字形解说
任是壬的後起字。「壬」、甲骨文作、
,像儋物之木,表示擔物器具之義。引申為凡荷擔載持之義,以壬借爲記日之名,故自壬而孳乳為任,乃所以示別於假借之轉注字(《文字析義》,P.315)。甲骨文作
,由「人」、「壬」二字構成。金文承自甲骨文,而增益小點。戰國文字二例,承自金文,變作短橫畫,皆冗文。篆文、隸書、楷書承之而定體。在六書中屬於形聲兼會意。
任字的相关索引
| # | 书籍 | 索引 |
|---|---|---|
| 1 | 汲古閣本 | 第515頁,第15字 |
| 2 | 陳昌治本 | 第660頁,第5字 |
| 3 | 黃侃手批 | 第503頁 |
| 4 | 說文校箋 | 第336頁,第3字 |
| 5 | 說文考正 | 第317頁,第1字 |
| 6 | 說文今釋 | 第1144頁,第3字 |
| 7 | 說文約注 | 第1954頁,第2字 |
| 8 | 說文探原 | 第4043頁,第1字 |
| 9 | 說文集注 | 第1691頁,第1字 |
| 10 | 說文標整 | 第204頁,第22字 |
| 11 | 標注說文 | 第328頁,第7字 |
| 12 | 說文注箋 | 第2697頁,第2字 |
| 13 | 說文詁林 | 第8096頁【補遺】第17209頁【補編】第14898頁 |
| 14 | 通訓定聲 | 第348頁,第2字 |
| 15 | 說文義證 | 第694頁【崇文】第2773頁 |
| 16 | 說文句讀 | 第1074頁 |
| 17 | 章授筆記 | 第337頁,第4字 |
| 18 | 古字詁林 | 第七冊,第362頁,第1字 |
| 19 | 古字釋要 | 第773頁,第6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