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字详情
假
假字概述
〔假〕字是多音字,拼音是(jiǎ、jià),部首是亻部,总笔画是11画。
〔假〕字是左中右结构,可拆字为“亻、叚”,五行属木。
〔假〕字造字法是形声。从人,叚( jiǎ )声。“叚”亦兼表字义。本义是不是真的。
〔假〕字仓颉码是ORSE,五笔是WNHC,四角号码是27247,郑码是NXXX,中文电码是0250,区位码是2857。
〔假〕字的UNICODE是U+5047,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基本汉字),10进制: 20551,UTF-32:00005047,UTF-8:E5 81 87。
〔假〕字在《通用规范汉字表》的一级字表中,序号2337,属常用字。
〔假〕字的近义词是伪,反义词是真,异体字是仮、叚、𠁒。
相关推荐
汉字解释
康熙字典
卷别 :正文・子集中 部首:人部
武英殿刻本: 第243頁,第3字
同文書局本: 第110頁,第3字
標點整理本: 第34頁,第24字
音《廣韻》:古雅切;《集韻》、《韻會》:舉下切,𡘋音賈。《詩・小雅》:不遑假寐。【註】不脫衣冠而寢。
义又,借也。《禮・王制》:大夫祭器不假。《左傳・桓六年》:申繻曰:取于物爲假。
义又,《周禮・六書》〔註〕:假借者,令長之類是也。
义又,《禮・曲禮》:假爾泰龜有常,假爾泰筮有常。【疏】假,因也。
义又,《楚漢春秋》:會稽假守殷通。【註】假謂兼攝也。
义又,《爾雅・釋詁》:假,大也。《詩・大雅》:假哉天命。《儀禮・士冠禮》:髦士攸宜,宜之于假。
义又,設辭。《列子・楊朱篇》:楊子曰:世固非一毛之所濟。禽子曰:假濟爲之乎。
义又,北假,地名。《史記・秦始皇紀》:使蒙恬渡,取高關陶山北假中。
义又,與嘉同,美也。《詩・大雅》:假樂君子。《中庸》作嘉。【毛傳】假,嘉也。
音又,《集韻》、《韻會》、《正韻》𡘋何加切 —— 與遐通。揚子《法言》:假言周於天地,贊於神明。【註】假作遐。
音又,《集韻》、《韻會》:居迓切;《正韻》:居亞切,𡘋音價 —— 休沐也。《晉書・王尼傳》:護軍與尼長假。歐陽修〈題跋〉:言旬休,皆休假也。
音又,《集韻》、《正韻》𡘋與格同,至也。《易・萃卦》:王假有廟。又叶胡故切,音互。宋玉〈招魂〉:結撰至思,蘭芳假些;人有所極,同心賦些。
音又,叶古我切,音果。陶潛〈命子〉詩:既見其生,實欲其可;人亦有言,斯情無假。
义又,與嘏同。《禮・禮運》:是謂大假。《纂言》:假與嘏通。大假者,大其嘏詞也。
注解
〔假〕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子集中,康熙部首是人部。
〔假〕字是多音字,拼音是jiǎ、jià,左中右结构,可拆字为亻、叚。
〔假〕字造字法是形声。从人,叚( jiǎ )声。“叚”亦兼表字义。本义是不是真的。
〔假〕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jiǎ] ⑴ 不真实的,不是本来的,与“真”相对⑵ 借用,利用⑶ 〔~名〕日本文所用的字母,多借用汉字的偏旁。楷书称“片~~”,草书称“平~~”。⑷ 据理推断,有待验证的㈡ [jià] ⑴ 照规定或经请求批准暂时离开工作或学习场所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卷别卷八上反切古疋切、古頟切頁碼第262頁,第3字續丁孫
假
非眞也。从人叚聲。一曰至也。《虞書》曰:「假于上下。」
附注段玉裁注:「《又部》曰:『叚,借也。』然則假與叚義略同。」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卷别卷十五反切格雅反頁碼第673頁,第1行,第1字述
非眞也。從人叚聲。一曰至也。《虞書》曰:「假于上下。」
鍇注臣鍇曰:「訓至亦同音賈而已,無煩音格也。」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卷别卷八上反切古雅切古音第五部頁碼第1494頁,第3字許惟賢第656頁,第6字
非眞也。
段注《又部》曰:叚,借也。然則假與叚義略同。六書六曰假借。謂本無其字。依聲託事也。
从人。叚聲。
段注古雅切。古音在五部。
《虞書》曰:
段注《虞書》當作《唐書》。說見《禾部》。
假于上下。
段注《堯典》文。此引經說假借也。《彳部》曰:徦,至也。《經典》多借假爲徦。故偁之。淺人不得其例。乃於《虞書》曰之上𡚶加一曰至也四字。又分非眞也爲古雅切。至也爲古頟切。而不知古音無此區別也。今刪正。學者苟於全書引經說假借之處皆憭然。則無所惑矣。《毛詩・雲漢傳》、《泮水》傳假,至也。《烝民》,玄鳥,《長發》箋同。此皆謂假爲徦之假借字也。其《楚茨》傳格,來也。抑傳格至也。亦謂格爲徦之假借字也。又那傳,烈祖傳假,大也。此與賓筵,《卷阿》傳之嘏,大也。同謂假爲嘏之假借字也。又假樂傳,維天之命傳假,嘉也。此謂假爲嘉之假借字也。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
非真也。假借當作叚。
非真也。訓至為徦之借。訓遠今作遐。訓大為嘏之借。
非真也。叚借。
非真也。假借當作叚。
白话解释
假,不真实。字形采用“人”作边旁,“叚”作声旁。另一种说法认为,“假”是“到”的意思。《虞书》上提到“到达天地。”
字形解说
此字始見於篆文。篆文作,由「人」、「叚」二字構成。從人,示人之所為。從叚,聲符,注明音讀。隸書承自篆文,而所從「叚」,訛變作「段」。楷書承自篆文,所從「叚」不誤而定體。在六書中屬於形聲。
假字的相关索引
| # | 书籍 | 索引 |
|---|---|---|
| 1 | 汲古閣本 | 第515頁,第3字 |
| 2 | 陳昌治本 | 第659頁,第2字 |
| 3 | 黃侃手批 | 第502頁 |
| 4 | 說文校箋 | 第333頁,第3字 |
| 5 | 說文考正 | 第316頁,第3字 |
| 6 | 說文今釋 | 第1141頁,第5字 |
| 7 | 說文約注 | 第1949頁,第3字 |
| 8 | 說文探原 | 第4034頁,第1字 |
| 9 | 說文集注 | 第1686頁,第3字 |
| 10 | 說文標整 | 第204頁,第10字 |
| 11 | 標注說文 | 第327頁,第12字 |
| 12 | 說文注箋 | 第2691頁,第1字 |
| 13 | 說文詁林 | 第8073頁【補遺】第17203頁 |
| 14 | 通訓定聲 | 第1790頁,第2字 |
| 15 | 說文義證 | 第693頁【崇文】第2769頁 |
| 16 | 說文句讀 | 第1072頁 |
| 17 | 章授筆記 | 第336頁,第4字 |
| 18 | 古字詁林 | 第七冊,第352頁,第1字 |
| 19 | 古字釋要 | 第772頁,第1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