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字详情
午
午字概述
〔午〕字拼音是(wǔ),部首是十部,总笔画是4画,是独体字。
〔午〕字是独体字,五行属火。
〔午〕字造字法是象形。本义是御马索。
〔午〕字仓颉码是OJ,五笔是TFJ,四角号码是80400,郑码是MAED,中文电码是0582,区位码是4671。
〔午〕字的UNICODE是U+5348,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基本汉字),10进制: 21320,UTF-32:00005348,UTF-8:E5 8D 88。
〔午〕字在《通用规范汉字表》的一级字表中,序号0119,属常用字。
〔午〕字异体字是𨾟。
相关推荐
汉字解释
康熙字典
卷别 :正文・子集下 部首:十部
武英殿刻本: 第361頁,第5字
同文書局本: 第156頁,第4字
標點整理本: 第85頁,第16字
音《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𡘋疑古切,音五。《說文》:牾也。五月隂氣午逆,陽冒地而出也。【徐曰】五月陽極隂生,仵者,正衝之也。
义又,辰名。《爾雅・釋天》:太歲在午曰敦牂。《淮南子・時則訓》:斗五月指午。
义又,《廣韻》:交也。《韻會》:一縱一橫曰旁午,猶言交橫也。《儀禮・特牲饋食》:心舌皆去,本末午割之。【註】縱橫割也。《禮・內則》:男角女羈。【註】午達曰羈。【疏】度尺而午,令女剪髮,留其頂上,縱橫各一,相通達也。《前漢・霍光傳》:使者旁午。【註】旁午,分布也。
义又,舛午,違背也。見《前漢・劉向傳》。
义又,《前漢・劉向傳》:水旱飢蝝,蠭午𡘋起。【註】猶雜沓也。
义又,段成式詩:良人爲漬木瓜水,遮却紅腮交午痕。
义又,《韻會》:馬屬午。晉姓司馬,因攺司馬官爲典午。
注解
〔午〕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子集下,康熙部首是十部。
〔午〕字拼音是wǔ,独体字。
〔午〕字造字法是象形。本义是御马索。
〔午〕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wǔ] ⑴ 地支的第七位,属马。⑵ 用于计时⑶ 古同“忤”、“迕”,逆,背。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卷别卷十四下反切疑古切頁碼第493頁,第2字續丁孫
午
啎也。五月,陰气午逆陽。冒地而出。此與矢同意。凡午之屬皆从午。
附注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以為甲骨文「午」字「疑當是索形,殆馭馬之轡也」。而金文「誤以為杵形而譌變」。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卷别卷二十八反切偶古反頁碼第1147頁,第6行,第1字述
啎也。五月陰气午逆陽,冒地而出也。此與矢同意。凡午之屬,皆從午。
鍇注臣鍇曰:「人爲陽,一爲地,丨爲陰气貫地,午逆陽也,五月陽極而陰生。仵者,正衝之也,矢亦象衝逆也。《律厤志》曰:『咢布於午。』」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卷别卷十四下反切疑古切古音第五部頁碼第2982頁,第1字許惟賢第1294頁,第2字
啎也。
段注啎者,屰也。
五月侌气啎屰昜。冒地而出也。
段注啎屰各本作午逆。今正。《律書》曰:午者,陰陽交。故曰午。《律曆志》曰:咢布於午。《天文訓》曰:午,仵也。陰氣從下上。與陽相仵逆也。《廣雅・釋言》。午,仵也。按仵卽啎字。《四月》純陽。五月一陰屰陽。冒地而出。故製字以象其形。古者横直交互謂之午。義之引申也。《儀禮》度而午。注云:一縱一横曰午。
象形。
段注各本無此二字。今補。
此與矢同意。
段注矢之首與午相似。皆象貫之而出也。疑古切。五部。
凡午之屬皆从午。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
午(上聲),啎(去聲),古無去聲,皆讀上聲,故二字實即一字。
或云午即杵,舂从午是也。然午訓啎,啎訓屰,啎之入聲為屰,故啎、屰實一誼,然則午、屰同。一縱一橫曰午,亦為乂之借。
白话解释
午,逆反。在地支中,“午”代表五月,这时地里的阴气逆反阳气,从地面冒出。“午”字的造字方法与“矢”字的造字方法相同。所 有与午相关的字,都采用“午”作边旁。
字形解说
甲骨文、金文字形都像兩頭粗大而中間纖細的舂米棒槌。金文午字又寫作、
,則上下兩端已經形變而趨於線條化,為戰國文字、篆文之形所承襲。午字假借為地支的名稱之後,另轉注為「杵」字。在六書中屬於象形。
午字的相关索引
| # | 书籍 | 索引 |
|---|---|---|
| 1 | 汲古閣本 | 第977頁,第2字 |
| 2 | 陳昌治本 | 第1252頁,第3字 |
| 3 | 黃侃手批 | 第933頁 |
| 4 | 說文校箋 | 第654頁,第6字 |
| 5 | 說文考正 | 第587頁,第3字 |
| 6 | 說文今釋 | 第2175頁,第2字 |
| 7 | 說文約注 | 第3612頁,第1字 |
| 8 | 說文探原 | 第7260頁,第1字 |
| 9 | 說文集注 | 第3096頁,第1字 |
| 10 | 說文標整 | 第390頁,第5字 |
| 11 | 標注說文 | 第628頁,第4字 |
| 12 | 說文注箋 | 第5172頁,第1字 |
| 13 | 說文詁林 | 第14252頁【補遺】第18147頁 |
| 14 | 通訓定聲 | 第1559頁,第1字 |
| 15 | 說文義證 | 第1299頁【崇文】第5193頁 |
| 16 | 說文句讀 | 第2143頁 |
| 17 | 說文新證 | 第980頁,第1字 |
| 18 | 章授筆記 | 第614頁,第3字 |
| 19 | 古字詁林 | 第十冊,第1137頁,第1字 |
| 20 | 古字釋要 | 第1364頁,第2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