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字详情
取
取字概述
〔取〕字拼音是(qǔ),部首是又部,总笔画是8画。
〔取〕字是左右结构,可拆字为“耳、又”,五行属金。
〔取〕字造字法是会意。从又,从耳。甲骨文字形。左边是耳朵,右边是手( 又 ),合起来表示用手割耳朵。古代作战,以割取敌人尸体首级或左耳以计数献功。本义是([En.] 捕获到野兽或战俘时)割下左耳。
〔取〕字仓颉码是SJE,五笔是BCY,四角号码是17440,郑码是CEXS,中文电码是0648,区位码是4001。
〔取〕字的UNICODE是U+53D6,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基本汉字),10进制: 21462,UTF-32:000053D6,UTF-8:E5 8F 96。
〔取〕字在《通用规范汉字表》的一级字表中,序号0997,属常用字。
〔取〕字反义词是与、予、存、弃、舍、送,异体字是娶。
相关推荐
汉字解释
康熙字典
卷别 :正文・子集下 部首:又部
武英殿刻本: 第386頁,第4字
同文書局本: 第166頁,第4字
標點整理本: 第96頁,第31字
音《唐韻》:七庾切;《集韻》、《韻會》、《正韻》:此主切,𡘋娶上聲。《說文》:捕取也。从又耳。《玉篇》:資也、收也。《廣韻》:受也。《增韻》:索也。《禮・儒行》:力行以待取。《史記・魯仲連傳》:爲人排難解紛,而無取也。《管子・白心篇》:道者,小取焉則小得福,大取焉則大得福。
义又,《韻會》:凡克敵不用師徒曰取。
义又,《前漢・王莽傳》:考論五經,定取禮。【註】師古曰:取,讀曰娶。
音又,《集韻》、《韻會》、《正韻》𡘋逡須切,音趨。《集韻》:取慮,縣名,在臨淮。
音又,《集韻》:雌由切,音秋。《前漢・地理志》:陳留浚儀。【註】師古曰:取慮,縣名,音秋盧。取又音趨。
音又,《集韻》、《韻會》、《正韻》𡘋此苟切,音趣。杜甫〈遭田父泥飮〉詩:今年大作社,拾遺能住否;呌婦開大瓶,盆中爲吾取;感此氣揚揚,須知風化首。
音又,《正韻》:索也。《詩・小雅》:如酌孔取。【箋】謂度所勝多少。
义又,《六書本義》:𦥔通用伸,伸通取。訓索,取轉聲,與娶趣字同。
义又,《古文奇字》:朱謀㙔曰:古文取,疑當从与聲,人與而我取也。
注解
〔取〕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子集下,康熙部首是又部。
〔取〕字拼音是qǔ,左右结构,可拆字为耳、又。
〔取〕字造字法是会意。从又,从耳。甲骨文字形。左边是耳朵,右边是手( 又 ),合起来表示用手割耳朵。古代作战,以割取敌人尸体首级或左耳以计数献功。本义是([En.] 捕获到野兽或战俘时)割下左耳。
〔取〕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qǔ] ⑴ 拿⑵ 选择⑶ 采用⑷ 得到,招致⑸ 消去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卷别卷三下反切七庾切頁碼第90頁,第9字續丁孫
取
捕取也。从又从耳。《周禮》:「獲者取左耳。」《司馬法》曰:「載獻聝。」聝者,耳也。
附注段玉裁注:「稱《周禮》,又稱《司馬法》釋之,以說從耳之意。」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卷别卷六反切此矩反頁碼第246頁,第5行,第1字述
捕取也。從又、耳。《周禮》:「獲者取左耳。」《司馬法》曰:「載獻聝。」聝者,耳。
鍇注臣鍇曰:「會意。」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卷别卷三下反切七庾切古音第四部頁碼第462頁,第3字許惟賢第208頁,第5字
捕取也。
段注《幸部》曰:執,捕罪人也。
从又耳。
段注七庾切。四部。
《周禮》。獲者取左耳。
段注《大司馬職》。
《司馬法》曰:載獻聝。聝者,耳也。
段注偁《周禮》,又偁《司馬法》釋之。以說從耳之意。
白话解释
取,捕杀。字形采用“又、耳”会义。《周礼》上说:“获胜者割下敌人的左耳。”《司马法》上说:“载献聝。”聝,就是耳朵。
字形解说
從甲骨文到楷書,取字都是從又取耳,表示割取耳朵,以會古代戰爭中,戰勝者割取敵人左耳以記功。在六書中屬於異文會意。
取字的相关索引
| # | 书籍 | 索引 |
|---|---|---|
| 1 | 汲古閣本 | 第178頁,第16字 |
| 2 | 陳昌治本 | 第250頁,第3字 |
| 3 | 黃侃手批 | 第198頁 |
| 4 | 說文校箋 | 第122頁,第7字 |
| 5 | 說文考正 | 第116頁,第2字 |
| 6 | 說文今釋 | 第411頁,第2字 |
| 7 | 說文約注 | 第704頁,第1字 |
| 8 | 說文探原 | 第1645頁,第2字 |
| 9 | 說文集注 | 第599頁,第2字 |
| 10 | 說文標整 | 第72頁,第25字 |
| 11 | 標注說文 | 第121頁,第13字 |
| 12 | 說文注箋 | 第902頁,第1字 |
| 13 | 說文詁林 | 第3480頁【補遺】第16516頁 |
| 14 | 通訓定聲 | 第1453頁,第3字 |
| 15 | 說文義證 | 第247頁【崇文】第985頁 |
| 16 | 說文句讀 | 第350頁 |
| 17 | 說文新證 | 第209頁,第1字 |
| 18 | 古字詁林 | 第三冊,第440頁,第1字 |
| 19 | 古字釋要 | 第312頁,第1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