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字详情
古
古字概述
〔古〕字拼音是(gǔ),部首是口部,总笔画是5画。
〔古〕字是上下结构,可拆字为“十、口”,五行属木。
〔古〕字造字法是会意。从十,从口。本义是古代。一般分为太古、上古、中古、近古。
〔古〕字仓颉码是JR,五笔是DGHG,四角号码是40600,郑码是EDJ,中文电码是0657,区位码是2537。
〔古〕字的UNICODE是U+53E4,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基本汉字),10进制: 21476,UTF-32:000053E4,UTF-8:E5 8F A4。
〔古〕字在《通用规范汉字表》的一级字表中,序号0208,属常用字。
〔古〕字的近义词是昔、老,反义词是今,异体字是𠖠、𡇣。
相关推荐
汉字解释
康熙字典
卷别 :正文・丑集上 部首:口部
武英殿刻本: 第398頁,第5字
同文書局本: 第171頁,第8字
標點整理本: 第99頁,第6字
音《唐韻》、《集韻》:公戸切;《韻會》:果五切;《正韻》:公土切,𡘋音鼓。《爾雅・釋詁》:古,故也。《說文》:从十、口。識前言者也。徐鉉曰:十口所傳,是前言也。《玉篇》:久也,始也。《書・堯典》:曰若稽古帝堯。《詩・邶風》:逝不古處。《前漢・藝文志》:世歷三古。孟康曰:伏羲上古,文王中古,孔子下古。
义又,《禮・祭義》:以祀天地、山川、社稷、先古。【註】先古,謂先祖也。
义又,《周禮・冬官・考工記》:輪已庳,則於馬終古登阤也。【註】終古,猶言常也。
义又,賁古,縣名。《前漢・地理志》:益州郡賁古縣。
义又,姓。《廣韻》:周太王從邠適岐,稱古公,其後氏焉。漢有古初,蜀志有廣漢功曹古牧,北魏有古弼。
义又,草名。《爾雅・釋草》:紅,蘢古。【註】俗呼紅草爲蘢鼓,語轉耳。
音又,《集韻》:古暮切,音顧 —— 亦作故,義同。劉向〈九歎〉:興離騷之微文兮,兾靈修之壹悟。還余車于南郢兮,復姓軌于初古。
音又,《字彙補》:溪姑切,音枯 —— 古成氏,複姓。漢廣漢太守古成雲。後秦古成詵,以文章參樞密。
注解
〔古〕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丑集上,康熙部首是口部。
〔古〕字拼音是gǔ,上下结构,可拆字为十、口。
〔古〕字造字法是会意。从十,从口。本义是古代。一般分为太古、上古、中古、近古。
〔古〕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gǔ] ⑴ 时代久远的,过去的,与“今”相对⑵ 古体诗的简称⑶ 姓。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卷别卷三上反切公戶切頁碼第67頁,第15字續丁孫
古
故也。从十、口。識前言者也。凡古之屬皆从古。
鉉注臣鉉等曰:十口所傳是前言也。
𠖠
古文古。
附注《說文新證》:「古,本義為堅固,『故也』為假借義。甲骨文从『毌』(象盾形),『口』形是指事符號,『毌』可能有兼聲的作用。『毌』是古人以為最堅固的物品之一,於是在造表示『堅固』的概念的字時,便以『毌』字加上『口』形來表示。金文的『古』字上部的『毌』形漸漸線條化,至春秋戰國時代,上部變成『十』字形。」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卷别卷五反切昆覩反頁碼第191頁,第3行,第1字述
故也。從十、口,識前言者也。凡古之屬,皆從古。
鍇注臣鍇曰:「古者無文字,口相傳也。」
反切………頁碼第191頁,第4行,第1字述
古文古。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卷别卷三上反切公戸切古音第五部頁碼第352頁,第1字許惟賢第158頁,第7字
故也。
段注《邶風》、《大雅・毛傳》曰:古,故也。《攵部》曰:故,使爲之也。按故者,凡事之所以然。而所以然皆備於古。故曰古,故也。《逸周書》。天爲古。地爲久。鄭注尚書稽古爲同天。
从十口。識前言者也。
段注識前言者口也。至於十則展轉因襲。是爲自古在昔矣。公戸切。五部。
凡古之屬皆从古。
古文古。
白话解释
古,故旧。字形采用“十、口”会义。表示能记忆先人圣语的人。所有与古相关的字,都采用“古”作边旁。
字形解说
甲骨文之「古」,原本作,上從十,下從口。一口為一代,十口為十代,相繼傳承,歷時長久。即事經許多代的人輾轉流傳,年代自必久遠。其另一形作
,因
被借為方國之名,就加
(ㄨㄟˊ wéi)以示區別,則其構形為從
、古聲。金文、戰國文字、篆文之形都承甲骨文
而來,隸書、楷書繼之而不變,當為從十、從口以會意。在六書中屬於異文會意。古文
是晚周俗體。
古字的相关索引
| # | 书籍 | 索引 |
|---|---|---|
| 1 | 汲古閣本 | 第134頁,第7字 |
| 2 | 陳昌治本 | 第191頁,第7字 |
| 3 | 黃侃手批 | 第156頁 |
| 4 | 說文校箋 | 第91頁,第10字 |
| 5 | 說文考正 | 第86頁,第8字 |
| 6 | 說文今釋 | 第299頁,第1字 |
| 7 | 說文約注 | 第514頁,第2字 |
| 8 | 說文探原 | 第1233頁,第1字 |
| 9 | 說文集注 | 第447頁,第3字 |
| 10 | 說文標整 | 第55頁,第3字 |
| 11 | 標注說文 | 第92頁,第1字 |
| 12 | 說文注箋 | 第685頁,第2字 |
| 13 | 說文詁林 | 第2868頁【補遺】第16418頁【後編】第18230頁 |
| 14 | 通訓定聲 | 第1639頁,第2字 |
| 15 | 說文義證 | 第187頁【崇文】第745頁 |
| 16 | 說文句讀 | 第262頁 |
| 17 | 說文新證 | 第154頁,第1字 |
| 18 | 古字詁林 | 第二冊,第683頁,第1字 |
| 19 | 古字釋要 | 第242頁,第7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