吠字详情

fèiㄈㄟˋ
口部 共7画 左右结构 U+5420 CJK 基本汉字
一级汉字次常用字通用字

口部

7画

4

7画 (吠)

左右结构

会意字

KDY

RIK

JGS

63084

0693

2345

U 5420

竖、横折、横、横、撇、捺、点

吠字概述

〔吠〕字拼音是(fèi),部首是口部,总笔画是7画

〔吠〕字是左右结构,可拆字为“口、犬”,五行属水。

〔吠〕字造字法是会意。从犬,从口。本义是狗叫。

〔吠〕字仓颉码是RIK,五笔是KDY,四角号码是63084,郑码是JGS,中文电码是0693,区位码是2345

〔吠〕字的UNICODE是U+5420,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基本汉字),10进制: 21536,UTF-32:00005420,UTF-8:E5 90 A0。

〔吠〕字在《通用规范汉字表》一级字表中,序号0724,属次常用字

〔吠〕字异体字是𠲎𤝜

汉字解释

fèiㄈㄟˋ

基本解释

狗叫。~叫。狂~。蜀犬~日(喻少见多怪)。

详细解释

动词
1.会意。从犬,从口。本义:狗叫。
2.同本义。
bark;
吠,犬鸣也。 —— 《说文》邑犬君吠兮所怪也。 —— 《楚辞·九章》谚云:“一犬吠形,百犬吠声。” —— 王符《潜夫论·贤难》
吠声(狗叫声);吠日(很少见到太阳的狗,偶尔见到太阳出来就狂叫,喻少见多怪)
3.泛指动物鸣叫 。
roar;
吠哈(哇鸣);吠嗥(野兽嚎叫)
4.恶言攻击 。
viciously attack;
吠尧(喻坏人攻击好人)

康熙字典

卷别 :正文・丑集上 部首:口部

武英殿刻本: 第412頁,第4

同文書局本: 第177頁,第22

標點整理本: 第105頁,第8

唐韻》:扶廢切;《集韻》、《韻會》:房廢切,𡘋音茷。說文》:犬吠鳴也。廣韻》:犬聲。詩・召南》:無使尨也吠。戰國策》:跖之狗吠堯。楚辭・九章》:邑犬羣吠兮,吠所怪也。

又,吠狗,地名。〈齊語〉:以燕爲主,反其侵地柴夫、吠狗。【註】燕之二邑。

集韻》或作犻、𤝜

注解

〔吠〕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丑集上,康熙部首是口部

〔吠〕字拼音是fèi,左右结构,可拆字为口、犬

〔吠〕字造字法是会意。从犬,从口。本义是狗叫。

〔吠〕字的汉语字典解释: [fèi] ⑴ 狗叫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徐铉 (宋)

卷别卷二上反切符廢切頁碼44頁,第34

吠犬鳴也。从口犬聲。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徐锴 (南唐)

卷别卷三反切扶穢反頁碼135頁,第2行,第1

吠犬鳴。從口、犬。

鍇注臣鍇曰:「會意,或云從犬。」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段玉裁 (清代)

卷别卷二上反切符廢切古音第十五部頁碼243頁,第3許惟賢108頁,第4

吠犬鳴。从口犬。

段注口犬者動口之犬也。《字林》作㕹。則爲形聲字。《太玄》曰:鴟鳩在林。㕹彼眾經。《文𨕖》注引《戰國策》作𠲎。亦是形聲字。符廢切。十五部。

白话解释

吠,犬叫。字形采用“犬、口”会义。

字形解说

此字始見於篆文。篆文字形從口、犬。從口,指發聲的部位;從犬,指發聲的主體是狗。從口犬表示狗的叫聲。楷書字形承篆文而來。在六書中屬於異文會意。

吠字的相关索引

#书籍索引
1汲古閣本第84頁,第1字
2陳昌治本第128頁,第2字
3黃侃手批第110頁
4說文校箋第60頁,第3字
5說文考正第53頁,第1字
6說文今釋第185頁,第3字
7說文約注第343頁,第1字
8說文探原第851頁,第1字
9說文集注第288頁,第2字
10說文標整第34頁,第14字
11標注說文第59頁,第11字
12說文注箋第465頁,第1字
13說文詁林第2259頁【補遺】第16321頁
14通訓定聲第2685頁,第5字
15說文義證第134頁【崇文】第533頁
16說文句讀第175頁
17古字詁林第二冊,第141頁,第1字
18古字釋要第145頁,第8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