喪字详情
喪
喪字概述
〔喪〕字是多音字,拼音是(sāng、sàng),部首是十部,总笔画是12画。
〔喪〕字是上下结构,可拆字为“土、吅、𰀠”。
〔喪〕字造字法是會意。小篆字形,上面是「哭』,下面是「亡」。表示哭已死去的人。本义是喪失。
〔喪〕字仓颉码是GRRV,五笔是FKKE,四角号码是40732,郑码是EDJH。
〔喪〕字的UNICODE是U+55AA,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基本汉字),10进制: 21930,UTF-32:000055AA,UTF-8:E5 96 AA。
〔喪〕字异体字是䘮、丧、𠷔、𠷫、𠸶、𡂤、𡂧、𡚏、𡴧、𦦭、𦱺。
相关推荐
汉字解释
康熙字典
卷别 :正文・丑集上 部首:口部
武英殿刻本: 第463頁,第10字
同文書局本: 第200頁,第12字
標點整理本: 第128頁,第11字
音《廣韻》、《正韻》:蘇浪切;《集韻》、《韻會》:四浪切,𡘋桑去聲。《玉篇》:亡也。
音又,《正韻》:失位也。《論語》:二三子何患於喪乎。【註】喪,失位也。《左傳・昭二十四年》㊟〔「昭二十四年」,開明版作「二十五年」〕:昭公曰:喪人不佞。
音又,《廣韻》:息郎切;《集韻》、《韻會》、《正韻》:蘇郎切,𡘋音桑。《正韻》:持服曰喪。《禮・檀弓》:故孔氏之不喪出母,自子思始也。【又】子夏喪其子,而喪其明。【釋文】上喪字平聲,下喪字去聲。
义又,《廣韻》:喪,器也,今謂之柩。《禮・曲禮》:送喪不踰境㊟〔「踰境」,開明版作「由徑」〕。
义又,姓。《廣韻》:楚大夫喪左。
义《說文》本作𠸶,《廣韻》亦作𠷔。
注解
〔喪〕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丑集上,康熙部首是口部。
〔喪〕字是多音字,拼音是sāng、sàng,上下结构,可拆字为、。
〔喪〕字造字法是會意。小篆字形,上面是「哭』,下面是「亡」。表示哭已死去的人。本义是喪失。
〔喪〕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sāng] ⑴ 哀葬死者的禮儀。如:居喪;服喪;治喪。《論語•陽貨》:“三年之喪,期已久矣。”⑵ 人的屍體、骨殖。《春秋•僖公元年》:“夫人氏(哀姜)之喪至自齊。”⑶ 姓。《通志•氏族略五》:“喪氏,見《姓苑》。”㈡ [sàng] ⑴ 逃亡;流亡。《説文•哭部》:“喪,亡也。”⑵ 失去;丟掉。《詩•大雅•皇矣》:“受禄無喪,奄有四方。”⑶ 滅亡;失敗。《論語•憲問》:“夫如是,奚而不喪?”⑷ 沮喪;悲悼。《商君書•更法》:“狂夫之樂,賢者喪焉。”⑸ 忘記;忘掉。《莊子•齊物論》:“今者吾喪我,汝知之乎?”⑹ 人死。《白虎通•崩薨》:“人死謂之喪。”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卷别卷二上反切息郞切頁碼第46頁,第11字續丁孫
𠷔
異體𠸶、喪
亡也。从哭从兦。會意。兦亦聲。
附注《說文新證》:「甲骨文『喪』字,假借『桑』字,加『口』形為分化符號,『口』形由二至五不等。其後『桑』形訛變得失去了表音功能,於是金文在字的下方變成『亡』形。」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卷别卷三反切蘇湯反頁碼第138頁,第6行,第1字述
亾也。從哭亾聲。
鍇注臣鍇按:《淮南子》曰:「羿妻恒娥竊不死藥,闕然有喪。」凡失物則爲喪。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卷别卷二上反切息郞切古音第十部頁碼第250頁,第2字許惟賢第111頁,第2字
亡也。
段注《亡部》曰:亡,逃也。亡非死之謂。故《中庸》曰: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尙書大傳》曰:王之於仁人也。死者封其墓。況於生者乎。王之於賢人也。亡者表其閭。況於在者乎。皆存亡與生死分別言之。凶禮謂之喪者,鄭《禮經目錄》云不忍言死而言喪。喪者,棄亡之辭。若全居於彼焉。己失之耳。是則死曰喪之義也。公子重耳自偁身喪,魯昭公自偁喪人。此喪字之本義也。凡喪失字本皆平聲。俗讀去聲,以別於死喪平聲。非古也。
从哭亡。亡亦聲。
段注此從《禮記・奔喪》之禮《釋文》所引。息郞切。十部。
白话解释
丧,失去亲人。字形采用“哭、亡”会义。“亡”也是声旁。
字形解说
甲骨文字形從口(口形從一到五不等,與口舌之口無關,為指事分化符號)、桑聲。從口,為指事分化符號,以區別逃亡與桑樹的不同用法;桑聲,表其音讀。喪字本義為逃亡,先假借「桑」字表義,後來才分化出從口、桑聲的專用字。金文或增偏旁「走」字,以強化喪字的字義,或增「亡」字,以強化喪字的音讀。戰國文字字形相承「亡聲」的構形。篆文受到死喪之義的影響,構形調整為從哭、亡聲。隸書、楷書承篆文構形而來,而趨於符號化。在六書中屬於形聲兼會意。
喪字的相关索引
| # | 书籍 | 索引 |
|---|---|---|
| 1 | 汲古閣本 | 第87頁,第5字 |
| 2 | 陳昌治本 | 第132頁,第3字 |
| 3 | 黃侃手批 | 第113頁 |
| 4 | 說文校箋 | 第62頁,第15字 |
| 5 | 說文考正 | 第56頁,第3字 |
| 6 | 說文今釋 | 第194頁,第2字 |
| 7 | 說文約注 | 第352頁,第1字 |
| 8 | 說文探原 | 第878頁,第1字 |
| 9 | 說文集注 | 第300頁,第2字 |
| 10 | 說文標整 | 第35頁,第19字 |
| 11 | 標注說文 | 第61頁,第10字 |
| 12 | 說文注箋 | 第481頁,第1字 |
| 13 | 說文詁林 | 第2303頁【補遺】第16328頁 |
| 14 | 通訓定聲 | 第3642頁,第2字 |
| 15 | 說文義證 | 第137頁【崇文】第545頁 |
| 16 | 說文句讀 | 第179頁 |
| 17 | 說文新證 | 第107頁,第1字 |
| 18 | 古字詁林 | 第二冊,第185頁,第1字 |
| 19 | 古字釋要 | 第155頁,第1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