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字详情
城
城字概述
〔城〕字拼音是(chéng),部首是土部,总笔画是9画。
〔城〕字是左右结构,可拆字为“土、成”,五行属土。
〔城〕字造字法是会意。从土,从成,成亦声。本义是城墙。
〔城〕字仓颉码是GIHS,五笔是FDNT86,FDNN98,四角号码是43150,郑码是BHY,中文电码是1004,区位码是1939。
〔城〕字的UNICODE是U+57CE,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基本汉字),10进制: 22478,UTF-32:000057CE,UTF-8:E5 9F 8E。
〔城〕字在《通用规范汉字表》的一级字表中,序号1373,属常用字。
〔城〕字反义词是乡,异体字是𩫨。
相关推荐
汉字解释
康熙字典
卷别 :正文・丑集中 部首:土部
武英殿刻本: 第535頁,第9字
同文書局本: 第229頁,第32字
標點整理本: 第161頁,第32字
音《唐韻》:是征切;《集韻》、《韻會》、《正韻》:時征切,𡘋音成 —— 內曰城,外曰郭。《釋名》:城,成也 —— 一成而不可毀也。《古今注》:盛也,盛受國都也。《淮南子・原道訓》:夏鯀作三仞之城。一曰黃帝始立城邑以居。《白虎通》:天子曰崇城。《史記・始皇本紀》:帝築萬里長城。《前漢・元帝紀》:帝初築長安城,城南爲南斗形,城北爲北斗形,因名斗城。
义又,諸侯僭侈,建城踰制,謂之產城,若生子長大之義。《司馬法》曰:攻城者,攻其所產。
义又,唐李肇《國史補》:元日冬至,大朝會,百官已集,宰相後至,列燭多至數百炬,謂之火城。王禹偁〈待漏院記〉:北闕向曙,東方未明;相君啓行,煌煌火城。
义又,層城。《淮南子・地形訓》:掘崑崙墟以下地,中有層城九重。孫綽〈天台賦〉:苟台嶺之可攀,亦何羨于層城。
义又,官名。《左傳・文十六年》:公子蕩爲司城。【註】宋桓公,以武公諱,司空改司城。又,宮名。《前漢・班倢伃傳》:倢伃居增城舍。
义又,山名。析城,在河東濩縣西。《書・禹貢》:底柱析城。
义又,赤城山,在會稽東南。孫綽〈天台賦〉:赤城霞起以建標。
义又,墓地曰佳城。《博物志》:夏侯嬰死,送葬至東都門外,馬踣地悲鳴,掘之,得石槨。銘曰:佳城鬱鬱,二千年見白日。吁嗟!夏公居此室㊟〔《博物志》「二千年」句,二作三。原文作:三千年見白日〕。
义又,姓。城渾。又,司城,複姓。
音又,叶辰羊切,音常。韓愈〈贈張籍〉詩:我友東來說,我家免禍殃;乗船下汴水,東去趨彭城。
卷目:考證・丑集中 部首:土部
愛日堂藏本: 第116頁,第1字
同文書局本: 第1642頁,第13字
《博物志》得石槨。銘曰:佳城鬱鬱。二千年見白日,吁嗟夏公,居此室。
謹照原文二改三。夏改滕。
注解
〔城〕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丑集中,康熙部首是土部。
〔城〕字拼音是chéng,左右结构,可拆字为土、成。
〔城〕字造字法是会意。从土,从成,成亦声。本义是城墙。
〔城〕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chéng] ⑴ 围绕都市的高墙⑵ 都市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卷别卷十三下反切氏征切頁碼第454頁,第23字續丁孫
城
異體城
以盛民也。从土从成,成亦聲。
𩫨
籒文城从𩫖。
附注按:金文「城」亦從𩫏。𩫏為城郭之象形。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卷别卷二十六反切示征反頁碼第1068頁,第4行,第1字述
㠯盛民也。從土、成,成亦聲。
鍇注臣鍇按:《古今注》曰:「城,盛也,所以盛受人物。」此會意。
反切………頁碼第1068頁,第5行,第1字述
籒文城從𩫖。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卷别卷十三下反切氏征切古音第十一部頁碼第2752頁,第2字許惟賢第1196頁,第4字
㠯盛民也。
段注言盛者,如黍稷之在器中也。
从土成。
段注《左傳》曰:聖王先成民而後致力於神。
成亦聲。
段注氏征切。十一部。
籒文城。从𩫏。
白话解释
城,用来容纳万民的系列建筑群。字形采用“土、成”会义,“成”也是声旁。
字形解说
先秦文字裡的「城」字,有兩類構形,一類從,一類從土。
像四面建有城樓之城邑,在「城」的涵義裡,從
、從土,義近通用,均表示外有城垣之都邑。周原甲骨、西周金文「城」字從
、從成;戰國金文、從土、從成。戰國中晚期楚簡則兩類並見,到戰國晚期秦簡文字始定形為從土、從成之左右結構,與篆文相同。籀文則上承周原甲骨、金文與戰國文字從
一類文字,隸書、楷書繼承篆文。《說文‧土部》:「城,以盛民也。从土、成,成亦聲。」「城」字從
、從土,都表示與外有城垣之都邑相關;從成,表示音讀,兼表安置之意,本義為城牆。在六書中屬於異文會意兼形聲。
城字的相关索引
| # | 书籍 | 索引 |
|---|---|---|
| 1 | 汲古閣本 | 第900頁,第8字 |
| 2 | 陳昌治本 | 第1159頁,第2字 |
| 3 | 黃侃手批 | 第862頁 |
| 4 | 說文校箋 | 第604頁,第6字 |
| 5 | 說文考正 | 第540頁,第4字 |
| 6 | 說文今釋 | 第2001頁,第3字 |
| 7 | 說文約注 | 第3350頁,第3字 |
| 8 | 說文探原 | 第6711頁,第2字 |
| 9 | 說文集注 | 第2870頁,第2字 |
| 10 | 說文標整 | 第359頁,第14字 |
| 11 | 標注說文 | 第580頁,第5字 |
| 12 | 說文注箋 | 第4783頁,第2字 |
| 13 | 說文詁林 | 第13236頁【補遺】第17991頁 |
| 14 | 通訓定聲 | 第3478頁,第2字 |
| 15 | 說文義證 | 第1198頁【崇文】第4789頁 |
| 16 | 說文句讀 | 第1979頁 |
| 17 | 古字詁林 | 第十冊,第250頁,第3字 |
| 18 | 古字釋要 | 第1251頁,第7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