宦字详情
宦
宦字概述
〔宦〕字拼音是(huàn),部首是宀部,总笔画是9画。
〔宦〕字是上下结构,可拆字为“宀、臣”,五行属水。
〔宦〕字造字法是会意。从宀 mián,表示与家庭房屋有关。从臣。“臣”本奴隶。合起来的意思是家室奴仆。本义是做奴隶主或帝王的奴仆。
〔宦〕字仓颉码是JSLL,五笔是PAHH,四角号码是30712,郑码是WDH,中文电码是1360,区位码是2734。
〔宦〕字的UNICODE是U+5BA6,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基本汉字),10进制: 23462,UTF-32:00005BA6,UTF-8:E5 AE A6。
〔宦〕字在《通用规范汉字表》的一级字表中,序号1696,属次常用字。
〔宦〕字异体字是䆠、𠈄、𠋪、𥦐。
相关推荐
汉字解释
康熙字典
卷别 :正文・寅集上 部首:宀部
武英殿刻本: 第674頁,第1字
同文書局本: 第285頁,第4字
標點整理本: 第223頁,第4字
音《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𡘋胡慣切,音患。《說文》:仕也。《禮・曲禮》:宦學事師,非禮不親。【註】仕與學皆有師,以明道也。《左傳・宣二年》:晉成公卽位,乃宦卿之適子,而爲之田,以爲公族。
义又,《左傳・宣二年》:宦三年矣。【註】宦,學也,學職事爲官也。
义又,凡事人者皆曰宦。〈越語〉:越王乃𤰞事秦,宦士三百人于吳。《左傳・僖十七年》:子圉西質,妾爲宦女焉。【註】妾,晉惠公女名。宦謂宦事於秦爲妾也。
义又,奄宦,中官也。《宋史・宦者傳》:太宗不欲除王繼恩宣𡽪使,曰:朕讀前代史,不欲令宦官預政。宣𡽪使,執政之漸,止可授以他官。
义又,姓。
音又,叶胡玩切,音換。謝惠連〈秋懷〉詩:頗說鄭生偃,無取白衣宦;未知古人心,且從性所翫。
音又,叶于眷切,音院。歐陽修〈讀書〉詩:念昔始從書,力學希仕宦;豈敢欺聲名,惟期脫貧賤。
卷目:考證・寅集上 部首:宀部
愛日堂藏本: 第160頁,第1字
同文書局本: 第1644頁,第26字
《越語》越王乃𤰞事秦,宦士三百人於吳。
謹照原文改勾踐卑事夫差。
注解
〔宦〕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寅集上,康熙部首是宀部。
〔宦〕字拼音是huàn,上下结构,可拆字为宀、臣。
〔宦〕字造字法是会意。从宀 mián,表示与家庭房屋有关。从臣。“臣”本奴隶。合起来的意思是家室奴仆。本义是做奴隶主或帝王的奴仆。
〔宦〕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huàn] ⑴ 官,做官⑵ 阉人,太监⑶ 姓。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卷别卷七下反切胡慣切頁碼第241頁,第7字續丁孫
宦
仕也。从宀从臣。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卷别卷十四反切戶慣反頁碼第615頁,第6行,第1字述
仕也。從宀、臣。
鍇注臣鍇曰:「執事於中也。《春秋左傳》曰:『爲宦女。』」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卷别卷七下反切胡慣切古音第十四部頁碼第1358頁,第4字許惟賢第595頁,第4字
仕也。
段注《人部》曰:仕者,學也。《左傳》。宦三年矣。服虔云:宦,學也。《曲禮》。宦學事師。注云:宦,仕也。熊氏云:宦謂學官事。學謂習六藝。二者俱是事師。《襍記》。宦於大夫。《左傳》。妾爲宦女。按仕者,習所事也。古事士仕通用。貫宦通用。故《魏風》三歲貫女。《魯詩》作宦女。
从宀臣。
段注胡慣切。十四部。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
訓學者,如今學習行走,未有實缺也。古人無師教,為宦必隨宦而學,如今刑名之學必在幕府是也。「宦御」即隨宦而學,髣髴作僕,「子適衛,冉有僕」,孔子為大夫,冉有等稱為夫子,猶今之稱大人、稱老爺也。宦官亦僕御耳,是引申意。
仕。仕,學也,猶今學習行走。古學皆在官,秦以吏為師,古九流皆出于官。隨人學則猶僕役,如孔子弟子冉有僕是也。古稱夫子猶今稱老爺。
仕也。仕,學也。訓學者,如今云學習行走,未有實缺也。古人無師,必隨宦而學,如今刑名之學必在幕府中是也。《禮》「宦學事師」亦作「宦御」,可知古者宦者與從宦者如主僕,故宦亦可訓僕。「子適衛,冉有樸」,孔子為大夫,冉有等稱為夫子(大夫之稱),猶今之稱大人、稱老爺也。宦官乃君之僕也,是引申意。○試用曰仕,做官後不得謂之仕,宦三年矣(?)。
仕也。仕,學也,猶今學習行走也。古人無教為官之師,必隨宦而學,如今刑名之學必在幕府是也。古者宦者與從宦者猶主僕,如「子適衛,冉有僕」,孔子為大夫,冉有等稱為夫子,蓋夫子猶今大人、老爺也。宦官乃君之僕,是引申之義也。
白话解释
宦,做官。字形采用“宀、臣”会义。
宦字的相关索引
| # | 书籍 | 索引 |
|---|---|---|
| 1 | 汲古閣本 | 第471頁,第8字 |
| 2 | 陳昌治本 | 第601頁,第5字 |
| 3 | 黃侃手批 | 第462頁 |
| 4 | 說文校箋 | 第302頁,第3字 |
| 5 | 說文考正 | 第289頁,第11字 |
| 6 | 說文今釋 | 第1044頁,第3字 |
| 7 | 說文約注 | 第1780頁,第3字 |
| 8 | 說文探原 | 第3740頁,第1字 |
| 9 | 說文集注 | 第1535頁,第2字 |
| 10 | 說文標整 | 第185頁,第29字 |
| 11 | 標注說文 | 第297頁,第6字 |
| 12 | 說文注箋 | 第2446頁,第1字 |
| 13 | 說文詁林 | 第7454頁【補遺】第17117頁 |
| 14 | 通訓定聲 | 第2875頁,第2字 |
| 15 | 說文義證 | 第633頁【崇文】第2529頁 |
| 16 | 說文句讀 | 第975頁 |
| 17 | 章授筆記 | 第309頁,第5字 |
| 18 | 古字詁林 | 第六冊,第812頁,第1字 |
| 19 | 古字釋要 | 第709頁,第4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