帻字详情

ㄗㄜˊ
巾部 共11画 左右结构 U+5E3B CJK 基本汉字
二级汉字通用字

巾部

11画

8

14画 (幘)

左右结构

形声字

MHGM

LBQMO

LICL

45282

1614

6493

U 5E3B

竖、横折钩、竖、横、横、竖、横、竖、横折、撇、点

帻字概述

〔帻〕字拼音是(zé),部首是巾部,总笔画是11画

〔帻〕字是左右结构,可拆字为“巾、责”,五行属金。

〔帻〕字造字法是形声。从巾,责声。本义是头巾。

〔帻〕字仓颉码是LBQMO,五笔是MHGM,四角号码是45282,郑码是LICL,中文电码是1614,区位码是6493

〔帻〕字的UNICODE是U+5E3B,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基本汉字),10进制: 24123,UTF-32:00005E3B,UTF-8:E5 B8 BB。

〔帻〕字在《通用规范汉字表》二级字表中,序号4855

〔帻〕字异体字是𢅙

汉字解释

ㄗㄜˊ

基本解释

古代的头巾。

详细解释

名词
1.形声。从巾,责声。本义:头巾。
2.同本义(包裹着头,中间露出头发,帻前高后低,然后加冠)。
turban;
元帝额有壮发,不欲使人见,始进帻服之。 —— 蔡邕《独断》文武官皆免冠著帻。 —— 《晋书·舆服志》
丧帻;帻梁(古代包头的头巾)
3.犹冠。类似帽子的东西。
hat;
乃有秋花实,全如鸡帻丹。 —— 宋· 梅尧臣《鸡冠》
帻巾(头巾)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中没收录字头“”,请参考“”字。

卷别 :正文・寅集中 部首:巾部

武英殿刻本: 第798頁,第4

同文書局本: 第336頁,第6

標點整理本: 第278頁,第1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𡘋側革切,音責。說文》:髮有巾曰幘。玉篇》:覆髻也。急就篇》〔註〕:幘者,韜髮之巾,所以整嫧髮也。揚子《方言》:覆結謂之幘巾。廣雅》:承露幘覆結也。蔡邕《獨斷》:幘,古者𤰞賤執事不冠者之所服也。元帝額有壯髮,不欲使人見,始進幘服之,羣臣皆隨焉。然尚無巾,至王莽內加巾,故言王莽禿幘施屋。後漢・輿服志》:古者有冠無幘,秦加武將首飾爲絳袙,以表貴賤,其後稍稍作顏題。漢興,續其顏,却摞之,施巾連題,却覆之,今喪幘是其制也。名之曰幘,幘者,賾也,頭首嚴賾也。至孝文,乃高顏題,續之爲耳,崇其巾爲屋,合後施收上下,羣臣貴賤皆服之。文者長耳,武者短耳。尚書賾收方三寸,名曰納言。未冠童子幘無屋。隋書・禮儀志》:文者長耳,謂之介幘;武者短耳,謂之平上幘。

又,與䶦同。集韻》:齒相値。亦作幘。左傳・定九年》:皙幘而衣貍製。【註】幘,齒上下相値也。

注解

〔幘〕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寅集中,康熙部首是巾部

〔幘〕字拼音是,左右结构,可拆字为巾、責

〔幘〕字的汉语字典解释: [zé] ⑴ 古代的頭巾。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中没收录字头“”,请参考“”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徐铉 (宋)

卷别卷七下反切側革切頁碼252頁,第18

𢅙

異體

𢅙髮有巾曰幘。从巾𧵩聲。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徐锴 (南唐)

卷别卷十四反切側冊反頁碼647頁,第4行,第1

𢅙幘也,髪有巾曰幘。從巾責聲。

鍇注臣鍇按:蔡邕《獨斷》曰:「漢元帝額有壯髪,不欲人見,故加幘以布包之也。至王莽内加巾,故時人云:『王莽禿幘施屋。』」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段玉裁 (清代)

卷别卷七下反切側革切古音第十六部頁碼1430頁,第1許惟賢626頁,第3

𢅙髮有巾曰幘。

段注《方言》曰:覆髻謂之幘巾。或謂之承露。或謂之覆䰂。《獨𣃔》曰:幘,古者卑賤執事不冠者之所服也。漢以後服之。其制日詳。詳見司馬氏《輿服志》。

从巾。𧵩聲。

段注側革切。十六部。

幘字的相关索引

#书籍索引
1汲古閣本第496頁,第3字
2陳昌治本第632頁,第6字
3黃侃手批第484頁
4說文校箋第319頁,第10字
5說文考正第304頁,第15字
6說文今釋第1098頁,第4字
7說文約注第1874頁,第2字
8說文探原第3896頁,第2字
9說文集注第1620頁,第1字
10說文標整第195頁,第22字
11標注說文第314頁,第2字
12說文注箋第2576頁,第1字
13說文詁林第7791頁【補遺】第17160頁
14通訓定聲第2065頁,第2字
15說文義證第668頁【崇文】第2669頁
16說文句讀第1027頁
17古字詁林第七冊,第169頁,第1字
18古字釋要第748頁,第1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