惕字详情
惕
惕字概述
〔惕〕字拼音是(tì),部首是忄部,总笔画是11画。
〔惕〕字是左右结构,可拆字为“忄、易”,五行属火。
〔惕〕字造字法是形声。从心,易声。本义是害怕,放心不下。
〔惕〕字仓颉码是PAPH,五笔是NJQR,四角号码是96027,郑码是UKRO,中文电码是1912,区位码是4472。
〔惕〕字的UNICODE是U+60D5,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基本汉字),10进制: 24789,UTF-32:000060D5,UTF-8:E6 83 95。
〔惕〕字在《通用规范汉字表》的一级字表中,序号2443,属常用字。
〔惕〕字异体字是悐、惖、𢞫、𢡕。
相关推荐
汉字解释
康熙字典
卷别 :正文・卯集上 部首:心部
武英殿刻本: 第934頁,第3字
同文書局本: 第390頁,第48字
標點整理本: 第335頁,第24字
音《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𡘋他歷切,音剔。《說文》:敬也。从心,易聲。
义又,怵惕也。憂也、懼也。
义又,《爾雅・釋訓》:惕惕,愛也。引《詩》陳風,心焉惕惕。《韓詩》以爲悅人,故言愛也。
义又,疾也。〈吳語〉:一曰惕。【註】疾也。疾速之疾。
义又,《說文》或作悐。《前漢・王商傳》:無惕悐憂。《集韻》亦作𢡕、𢞫。
音又,叶汀藥切,音託。揚子《太𤣥經》:心惕惕,足金舄,不志溝壑,舄音削。
卷目:考證・卯集上 部首:心部
愛日堂藏本: 第227頁,第3字
同文書局本: 第1647頁,第42字
《爾雅・釋訓》惕惕,愛也。引詩陳風,心焉惕惕。韓詩以爲悅人,故言愛也。
謹按此註文,誤爲經文。謹將引詩陳風四字改郭註詩云。
注解
〔惕〕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卯集上,康熙部首是心部。
〔惕〕字拼音是tì,左右结构,可拆字为忄、易。
〔惕〕字造字法是形声。从心,易声。本义是害怕,放心不下。
〔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tì] ⑴ 戒惧,小心谨慎⑵ 疾速:“一日~,一日留”。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卷别卷十下反切他歷切頁碼第357頁,第17字續丁孫
惕
異體惖
敬也。从心易聲。
悐
異體𢙹
或从狄。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卷别卷二十反切他狄反頁碼第867頁,第3行,第1字述
敬也。從心易聲。
反切………頁碼第867頁,第3行,第2字述
或從狄作。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卷别卷十下反切他歷切古音第十六部頁碼第2056頁,第5字許惟賢第899頁,第7字
敬也。从心。易聲。
段注他歷切。十六部。
或从狄。
段注狄聲也。《漢書》王商傳如此作。
白话解释
惕,警备。字形采用“心”作边旁,采用“易”作声旁。悐,这是“惕”的异体字,字形采用“狄”作声旁。
字形解说
從金文、戰國文字到篆文、隸書、楷書,惕字的形構都是從心、易聲;以心表示與心境相關;易聲表示音讀。惟行款上:金文或作左形右聲,或作下形上聲;戰國文字作下形上聲;篆文以及隸、楷則作左形右聲,稍有差異。在六書中皆屬於形聲。《說文》或體從狄聲,乃改換聲符的異體字。以音同音近的聲符相代換,係文字衍化之通例,並不影響字義。
惕字的相关索引
| # | 书籍 | 索引 |
|---|---|---|
| 1 | 汲古閣本 | 第705頁,第14字 |
| 2 | 陳昌治本 | 第894頁,第6字 |
| 3 | 黃侃手批 | 第678頁 |
| 4 | 說文校箋 | 第460頁,第7字 |
| 5 | 說文考正 | 第425頁,第17字 |
| 6 | 說文今釋 | 第1539頁,第5字 |
| 7 | 說文約注 | 第2623頁,第1字 |
| 8 | 說文探原 | 第5231頁,第1字 |
| 9 | 說文集注 | 第2267頁,第3字 |
| 10 | 說文標整 | 第280頁,第25字 |
| 11 | 標注說文 | 第446頁,第2字 |
| 12 | 說文注箋 | 第3668頁,第4字 |
| 13 | 說文詁林 | 第10527頁【補遺】第17596頁 |
| 14 | 通訓定聲 | 第2125頁,第4字 |
| 15 | 說文義證 | 第913頁【崇文】第3649頁 |
| 16 | 說文句讀 | 第1482頁 |
| 17 | 古字詁林 | 第八冊,第1061頁,第1字 |
| 18 | 古字釋要 | 第998頁,第4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