扛字详情
扛
扛字概述
〔扛〕字是多音字,拼音是(káng、gāng),部首是扌部,总笔画是6画。
〔扛〕字是左右结构,可拆字为“扌、工”,五行属木。
〔扛〕字造字法是形声。从手,工声。( gāng )。本义是两手对举以托重物。
〔扛〕字仓颉码是QM,五笔是RAG,四角号码是51012,郑码是DBI,中文电码是2095,区位码是3124。
〔扛〕字的UNICODE是U+625B,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基本汉字),10进制: 25179,UTF-32:0000625B,UTF-8:E6 89 9B。
〔扛〕字在《通用规范汉字表》的一级字表中,序号0354,属常用字。
〔扛〕字异体字是抗、掆、摃、𢭈、𢰌、𢴦、𣗵。
相关推荐
汉字解释
康熙字典
卷别 :正文・卯集中 部首:手部
武英殿刻本: 第1001頁,第2字
同文書局本: 第417頁,第23字
標點整理本: 第364頁,第21字
音《唐韻》、《集韻》、《韻會》𡘋古雙切,音杠。《說文》:橫關對舉也。《史記・項羽紀》:籍長八尺餘,力能扛鼎。韓愈〈贈張籍〉詩:龍文百斛鼎,筆力可獨扛。
音又,《集韻》、《正韻》𡘋居郎切,音岡 —— 亦舉也。與掆同,或作抗。
音又,《集韻》:虎項切 —— 與𢴦同,荷擔也。詳𢴦字註。
义《韻會》:通作𢱫。
注解
〔扛〕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卯集中,康熙部首是手部。
〔扛〕字是多音字,拼音是káng、gāng,左右结构,可拆字为扌、工。
〔扛〕字造字法是形声。从手,工声。( gāng )。本义是两手对举以托重物。
〔扛〕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káng] ⑴ 用肩膀承担㈡ [gāng] ⑴ 两手举东西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卷别卷十二上反切古雙切頁碼第404頁,第23字續丁孫
扛
橫關對舉也。从手工聲。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卷别卷二十三反切溝降反頁碼第971頁,第3行,第2字述
橫關對舉也。從手工聲。
鍇注臣鍇按:《神僊傳》:「扛鼎之士。」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卷别卷十二上反切古雙切古音第九部頁碼第2412頁,第3字許惟賢第1048頁,第4字
横關對舉也。
段注以木横持門戶曰關凡大物而兩手對舉之曰扛。項羽力能扛鼎。謂鼎有𠕪,以木横貫鼎耳而舉其㒳耑也。卽無横木而兩手舉之亦曰扛。卽兩人以横木對舉一物亦曰扛。《字林》。捎,掆,舁也。《匡謬正俗》曰:音譌。故謂扛爲剛。有造掆字者。故爲穿鑿也。《西京賦》作𧢸鼎。𧢸卽䚗。魏大饗碑作䚗鼎。䚗者,扛之叚借字也。
从手。工聲。
段注古雙切。九部。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
兩人共舉口對舉,橫關對舉曰扛。共(江部,古讀東部),眾人共舉;扛,兩人對舉;[兩]字音義相近。
誼與共同,聲亦相同。今俗語「扛一事」,即「共一事」也。
古者兩人對舉曰舉,橫關(穿以木槓)對舉曰扛。但一人之力能舉者亦可云扛,如項羽之「力能扛鼎」是也。扛、共義近(音亦近,江部字古讀東部也),蓋一字。眾人共舉曰共。
兩人對舉曰舉,(古時)橫關(穿以木)對舉曰扛。但一人之力能舉者亦可云扛,如《史記•項羽傳》「力能扛鼎」。扛、共義同。衆人共舉曰共。
白话解释
扛,横穿木棍,相对着抬举起来。字形采用“手”作边旁,采用“工”作声旁。
字形解说
此字始見於篆文,從手、工聲。楷書同。字從「手」為義符,表示是手部的動作;從「工」為聲符,不兼義,依《說文》,「工」字的本義為「巧飾也,象人有規矩也」,此義和「扛」義無關。在六書中屬於形聲。
扛字的相关索引
| # | 书籍 | 索引 |
|---|---|---|
| 1 | 汲古閣本 | 第798頁,第16字 |
| 2 | 陳昌治本 | 第1021頁,第2字 |
| 3 | 黃侃手批 | 第767頁 |
| 4 | 說文校箋 | 第532頁,第15字 |
| 5 | 說文考正 | 第479頁,第7字 |
| 6 | 說文今釋 | 第1762頁,第2字 |
| 7 | 說文約注 | 第2976頁,第2字 |
| 8 | 說文探原 | 第5956頁,第1字 |
| 9 | 說文集注 | 第2559頁,第2字 |
| 10 | 說文標整 | 第318頁,第8字 |
| 11 | 標注說文 | 第510頁,第6字 |
| 12 | 說文注箋 | 第4228頁,第2字 |
| 13 | 說文詁林 | 第11868頁【補遺】第17810頁 |
| 14 | 通訓定聲 | 第173頁,第1字 |
| 15 | 說文義證 | 第1055頁【崇文】第4217頁 |
| 16 | 說文句讀 | 第1738頁 |
| 17 | 章授筆記 | 第500頁,第2字 |
| 18 | 古字詁林 | 第九冊,第679頁,第1字 |
| 19 | 古字釋要 | 第1119頁,第6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