扤字详情

𭗱

ㄨˋ
扌部 共6画 左右结构 U+6264 CJK 基本汉字

扌部

6画

3

7画 (扤)

左右结构

RGQN

QMU

DGR

51012

U 6264

横、竖钩、提、横、撇、竖弯钩

扤字概述

〔扤〕字拼音是(wù),部首是扌部,总笔画是6画

〔扤〕字是左右结构,可拆字为“扌、兀”,五行属木。

〔扤〕字仓颉码是QMU,五笔是RGQN,四角号码是51012,郑码是DGR

〔扤〕字的UNICODE是U+6264,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基本汉字),10进制: 25188,UTF-32:00006264,UTF-8:E6 89 A4。

〔扤〕字异体字是𢪁

汉字解释

ㄨˋ

基本解释

折磨:“天之~我,如不我克。”
骚动。
姓。

详细解释

动词
摇动 shake扬翠叶,扤紫茎。——司马相如《上林赋》

康熙字典

卷别 :正文・卯集中 部首:手部

武英殿刻本: 第1002頁,第3

同文書局本: 第418頁,第8

標點整理本: 第365頁,第5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𡘋五忽切,音兀。說文》:動也。詩・小雅》:天之扤我,如不我克。周禮・冬官・考工記・輪人》:輻廣而鑿淺,則是以大扤。揚子《方言》:扤,不安也。

又,《廣韻》、《集韻𡘋魚厥切,音月 —— 義同。》箋註有二音。

又,《集韻》:五活切,玩入聲 —— 義同。

或作卼。

注解

〔扤〕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卯集中,康熙部首是手部

〔扤〕字拼音是,左右结构,可拆字为扌、兀

〔扤〕字的汉语字典解释: [wù] ⑴ 折磨:“天之~我,如不我克。”⑵ 骚动。⑶ 姓。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徐铉 (宋)

卷别卷十二上反切五忽切頁碼406頁,第33

異體𢪁

扤動也。从手兀聲。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徐锴 (南唐)

卷别卷二十三反切吾忽反頁碼976頁,第6行,第1

扤動也。從手兀聲。

鍇注臣鍇按:《詩》曰:「天之扤我。」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段玉裁 (清代)

卷别卷十二上反切五忽切古音第十五部頁碼2429頁,第5許惟賢1056頁,第7

扤動也。

段注《詩・正月》。天之扤我。傳曰:扤,動也。《考工記》。是以大扤。

从手。兀聲。

段注五忽切。十五部。

扤字的相关索引

#书籍索引
1汲古閣本第803頁,第13字
2陳昌治本第1029頁,第1字
3黃侃手批第771頁
4說文校箋第537頁,第1字
5說文考正第482頁,第11字
6說文今釋第1775頁,第3字
7說文約注第3000頁,第1字
8說文探原第6007頁,第2字
9說文集注第2578頁,第2字
10說文標整第320頁,第17字
11標注說文第514頁,第12字
12說文注箋第4259頁,第4字
13說文詁林第11942頁【補遺】第17820頁
14通訓定聲第2517頁,第6字
15說文義證第1062頁【崇文】第4245頁
16說文句讀第1751頁
17古字詁林第九冊,第705頁,第3字
18古字釋要第1126頁,第1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