捧字详情

pěngㄆㄥˇ
扌部 共11画 左右结构 U+6367 CJK 基本汉字
一级汉字常用字通用字

扌部

11画

8

12画 (捧)

左右结构

形声字

RDWH 86 、 RDWG 98

QQKQ

DCBI

55058

2201

3785

U 6367

横、竖钩、提、横、横、横、撇、捺、横、横、竖

捧字概述

〔捧〕字拼音是(pěng),部首是扌部,总笔画是11画

〔捧〕字是左右结构,可拆字为“扌、奉”,五行属水。

〔捧〕字造字法是形声。从手,奉声。本义是两手承托。古多作“奉”。

〔捧〕字仓颉码是QQKQ,五笔是RDWH86,RDWG98,四角号码是55058,郑码是DCBI,中文电码是2201,区位码是3785

〔捧〕字的UNICODE是U+6367,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基本汉字),10进制: 25447,UTF-32:00006367,UTF-8:E6 8D A7。

〔捧〕字在《通用规范汉字表》一级字表中,序号2160,属常用字

〔捧〕字异体字是𢪋

汉字解释

pěngㄆㄥˇ

基本解释

两手托着。~心(用手捂住胸,喻拙劣的模仿)。~日。~读(敬辞,读别人的文章等)。~腹大笑。
量词,用手能捧的东西。一~红枣。
奉承或代人吹嘘。~场。吹~。~哏。

详细解释

动词
1.形声。从手,奉声。本义:两手承托。古多作“
2.同本义。
carry or hold in both hands;
捧,两手承也。 —— 《广韵》捧馈而哭。 —— 《穆天子传》。注:“捧,两手持也。”捧土以塞孟津,多见其不知量也。 —— 《后汉书·朱浮传》君与康先生捧诏恸哭。 —— 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两手捧头及剑奉之。 —— 晋· 干宝《搜神记》
捧戴(托举;扶拥);捧脚(捧承他人的脚。形容随从众多);捧檄(接受诏书为官就任);捧头鼠窜(形容抱头而逃、狼狈至极);捧茗(端茶)
3.拱手 。
cup one's hands;
捧手(拱手);捧袂(犹拱手)
4.掬 。
scoop;
捧起水来喝了一大口。
5.代人吹嘘或奉承、拥戴别人 。
praise; support;
捧日(拥戴帝王。旧时以日喻帝王)
6.簇拥 。
environ;
捧拥(簇拥);捧心西子(比喻白海棠的娇弱柔美)
量词
用于两手能捧的东西 。
double handful;
两捧豆子。

康熙字典

卷别 :正文・卯集中 部首:手部

武英殿刻本: 第1039頁,第6

同文書局本: 第434頁,第33

標點整理本: 第381頁,第27

唐韻》、《韻會》:敷唪切;《集韻》:撫勇切,𡘋豐上聲 —— 兩手承也。又,掬也。或作𢪋

又,《集韻》:父勇切,縫上聲 —— 承也。與奉同。

又,《集韻》:符容切,音逢 —— 奉也。與捀同。

注解

〔捧〕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卯集中,康熙部首是手部

〔捧〕字拼音是pěng,左右结构,可拆字为扌、奉

〔捧〕字造字法是形声。从手,奉声。本义是两手承托。古多作“奉”。

〔捧〕字的汉语字典解释: [pěng] ⑴ 两手托着⑵ 量词,用手能捧的东西⑶ 奉承或代人吹嘘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徐铉 (宋)

卷别卷三上反切扶隴切頁碼79頁,第12

𠬻

異體

𠬻承也。从手从𠬞𡴀聲。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徐锴 (南唐)

卷别卷五反切附恐反頁碼221頁,第5行,第2

𠬻承也。從手,從𠬞丰聲。

鍇注臣鍇曰:「丰音封。」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段玉裁 (清代)

卷别卷三上反切扶隴切古音第九部頁碼412頁,第3許惟賢186頁,第2

𠬻承也。

段注《手部》曰承,奉也。受也。

从手廾。

段注從手𠂇又雙引也。

丰聲。

段注扶隴切。九部。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

章太炎 (近代)

捧,俗。既已从二手,又加一手,不通。

俗作捧,奉从𠬞,已兩手,後加手旁,不通。

捧之正字。

白话解释

奉,敬承。字形采用“手、廾”作边旁,采用“丰”作声旁。

字形解说

金文作「」者,從廾、丰聲,像雙手舉丰貌。「廾」是舉起雙手行禮,有尊敬的意思;「丰」是草木茂盛的樣子,於此作為不示義的聲符。金文另一字形作「」,也是像人雙手舉丰的樣子。戰國文字則將「丰」字上部變易筆勢成左右兩點,並拉長下筆,而將「廾」分置兩旁,但雙手舉丰之構意仍然可見。篆文則於「廾」中另增一「手」字,高舉之意更為明顯。隸書或省併連筆變作「」,雙手之形已略有失;或作「」,左右的「」由篆文直接隸定,但其中的「丰」及「手」,則分別省變為「士」、「」。楷書字形,當是由隸書「」而來。在六書中屬於形聲。

奉字的相关索引

#书籍索引
1汲古閣本第159頁,第2字
2陳昌治本第225頁,第3字
3黃侃手批第178頁
4說文校箋第109頁,第8字
5說文考正第103頁,第4字
6說文今釋第365頁,第3字
7說文約注第632頁,第1字
8說文探原第1467頁,第1字
9說文集注第539頁,第1字
10說文標整第65頁,第6字
11標注說文第109頁,第8字
12說文注箋第812頁,第1字
13說文詁林第3223頁【補遺】第16473頁
14通訓定聲第212頁,第2字
15說文義證第226頁【崇文】第901頁
16說文句讀第312頁
17章授筆記第120頁,第1字
18古字詁林第三冊,第180頁,第1字
19古字釋要第282頁,第3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徐铉 (宋)

卷别卷十二上反切敷容切頁碼404頁,第13

捀奉也。从手夆聲。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徐锴 (南唐)

卷别卷二十三反切甫蛩反頁碼970頁,第7行,第2

捀奉也。從手夆聲。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段玉裁 (清代)

卷别卷十二上反切敷容切古音第九部頁碼2409頁,第3許惟賢1047頁,第7

捀奉也。

段注奉者,承也。

从手。夆聲。

段注敷容切。九部。

捀字的相关索引

#书籍索引
1汲古閣本第798頁,第6字
2陳昌治本第1020頁,第3字
3黃侃手批第766頁
4說文校箋第532頁,第7字
5說文考正第478頁,第23字
6說文今釋第1760頁,第4字
7說文約注第2974頁,第1字
8說文探原第5950頁,第1字
9說文集注第2556頁,第4字
10說文標整第317頁,第32字
11標注說文第509頁,第15字
12說文注箋第4224頁,第2字
13說文詁林第11852頁【補遺】第17807頁
14通訓定聲第212頁,第3字
15說文義證第1053頁【崇文】第4209頁
16說文句讀第1735頁
17古字詁林第九冊,第668頁,第1字
18古字釋要第1118頁,第3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