攒字详情
攒
攒字概述
〔攒〕字是多音字,拼音是(zǎn、cuán),部首是扌部,总笔画是19画。
〔攒〕字是左右结构,可拆字为“扌、赞”,五行属金。
〔攒〕字造字法是形声。从手,赞声。( cuán )。本义是聚集。
〔攒〕字仓颉码是QHUO,五笔是RTFM,四角号码是54082,郑码是DMRL,中文电码是2380,区位码是5260。
〔攒〕字的UNICODE是U+6512,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基本汉字),10进制: 25874,UTF-32:00006512,UTF-8:E6 94 92。
〔攒〕字在《通用规范汉字表》的二级字表中,序号6368,属次常用字。
〔攒〕字异体字是儹、揝、攅、攢、欑。
相关推荐
汉字解释
康熙字典
卷别 :正文・卯集中 部首:手部
武英殿刻本: 第1105頁,第16字
同文書局本: 第464頁,第16字
標點整理本: 第412頁,第16字
音《韻會》:徂丸切;《正韻》:徂官切,𡘋音巑 —— 族聚也。司馬相如〈大人賦〉:攢羅列聚。又,〈上林賦〉:攢立叢倚。宋之問詩:江回雲壁轉,天小霧峰攢。又,不葬而掩其柩曰攢,亦作欑。
义又,地名。《左傳・僖二十五年》:晉侯朝王,王與之陽樊溫原攢茅之田。《後漢・郡國志》:河南郡修武有陽樊攢茅田。【註】杜預曰:縣西北有攢城。〇【按】《左傳》、《後漢書》攢𡘋从扌,《韻會》改从木作欑。
音又,《唐韻》、《韻會》、《正韻》:在玩切;《集韻》:徂畔切,𡘋巑去聲 —— 亦聚也。
音又,《唐韻》、《集韻》𡘋則幹切,音贊 —— 義同。
音又,《集韻》、《韻會》、《正韻》𡘋祖官切,音鑽 —— 治擇也。《禮・內則》:柤棃曰攢之。【疏】一一攢看其蟲孔也。通作鑽。
音又,《集韻》:子罕切,音䰖 —— 折也。
音又,《韻補》:寒韻古轉先韻,子全切,音鐫。韋誕〈景福殿賦〉:枅梧綺錯,楶棁鱗攢;芙蓉側植,藻井倒懸。
注解
〔攢〕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卯集中,康熙部首是手部。
〔攢〕字是多音字,拼音是zǎn、cuán,左右结构,可拆字为扌、贊。
〔攢〕字造字法是形聲。從手,贊聲。( cuán )。本义是聚集。
〔攢〕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zǎn] ⑴ 積聚,積蓄㈡ [cuán] ⑴ 聚,湊集,拼湊
卷别 :正文・辰集中 部首:木部
武英殿刻本: 第1341頁,第15字
同文書局本: 第563頁,第34字
標點整理本: 第510頁,第27字
音《集韻》、《韻會》:徂丸切;《正韻》:徂官切,𡘋音襸。《說文》:一曰積竹杖也。《禮・喪大記》:君𣩵用輴,欑至于上,畢塗泥。【註】輴,盛柩之車;欑,猶菆也 —— 菆木于輴之四面至于棺上,以泥塗之。此欑木似屋形,故曰畢塗泥也。《後漢・岑彭傳》:田戎橫江水,起浮橋鬭樓,立欑木。
义又,地名。《左傳・隱十一年》:王與鄭人欑茅之田㊟〔「王與鄭人欑茅之田」,原文作「王取鄔、劉、蒍、邘之田于鄭,而與鄭人蘇忿生之田 —— 溫、原、絺、樊、隰郕、欑茅、向、盟、州、陘、隤、懷」〕。又,《春秋・宣十一年》:會狄于欑函。
音又,《韻會》:祖官切,音鑽。又,《集韻》:祖算切,鑽去聲 —— 義𡘋同。
义又,《類篇》:矛戟柄也。
音又,《集韻》:在坦切,音瓚。《左傳・昭元年》禜祭爲營欑。
卷目:考證・辰集中 部首:木部
愛日堂藏本: 第330頁,第1字
同文書局本: 第1653頁,第13字
《左傳・隱十一年》王與鄭人欑茅之田。
謹照原文省之田二字。
《春秋・宣十一年》會狄于欑函。
謹照原文會狄上增晉侯二字。
《左傳・昭元年》禜祭爲營欑。
謹按此註文非傳文。謹照原文元年下增註字。
注解
〔欑〕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辰集中,康熙部首是木部。
〔欑〕字拼音是cuán,左右结构,可拆字为木、贊。
〔欑〕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cuán] ⑴ 積竹杖,即“殳”。《説文•木部》:“欑,積竹杖也。”⑵ 聚集;叢積。《説文•木部》:“欑,叢木。”《廣雅•釋詁三》:“欑,聚也。”⑶ 稾葬,即停放棺木暫時不葬。宋徐夢莘《三朝北盟會編》卷四十九:“因患身故,州司以京于崇教寺之側拘欑。”㈡ [zuàn] ⑴ 同“鑽”。鑽孔。《説文•木部》:“欑,穿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