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字详情
星
星字概述
〔星〕字拼音是(xīng),部首是日部,总笔画是9画。
〔星〕字是上下结构,可拆字为“日、生”,五行属金。
〔星〕字造字法是形声。从晶,生声。晶象形。本义是星星。
〔星〕字仓颉码是AHQM,五笔是JTGF,四角号码是60105,郑码是KMC,中文电码是2502,区位码是4839。
〔星〕字的UNICODE是U+661F,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基本汉字),10进制: 26143,UTF-32:0000661F,UTF-8:E6 98 9F。
〔星〕字在《通用规范汉字表》的一级字表中,序号1488,属常用字。
〔星〕字异体字是㽮、曐、皨、𠻖、𣅨、𤯢、𤽛、𤾪。
相关推荐
汉字解释
康熙字典
卷别 :正文・辰集上 部首:日部
武英殿刻本: 第1175頁,第18字
同文書局本: 第492頁,第21字
標點整理本: 第438頁,第21字
音《唐韻》、《集韻》、《韻會》:桑經切;《正韻》:先靑切,𡘋音腥。《說文》:萬物之精,上爲列星。从晶,生聲。一曰象形。从口,古口復注中,故與日同。《釋名》:星,散也,列位布散也。《書・堯典》:曆象日月星辰。【傳】星,四方中星。又,〈洪範〉五紀,四曰星辰。【傳】二十八宿迭見,以敘節氣。【又】庶民惟星,星有好風,星有好雨。【傳】星,民象,箕星好風,畢星好雨。《史記・天官書》:星者,金之散氣。【註】五星五行之精,衆星列布,體生於地,精成於天,列居錯行,各有所屬,在野象物,在朝象官,在人象事。《前漢・天文志》:經星常宿中外官,凡百七十八名,積數七百八十三星,皆有州國官宮物類之象。《淮南子・天文訓》:日月之淫氣精者爲星辰。
义又,星星,猶點點也。謝靈運詩:星星白髮垂。
义又,草名。戴星、文星、流星,皆穀精草別名。《本草綱目》:此草生穀田中,莖頭小白花,點點如亂星。
义又,姓。《廣韻》:羊氏家傳曰:南陽太守羊續,娶濟北星重女。
注解
〔星〕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辰集上,康熙部首是日部。
〔星〕字拼音是xīng,上下结构,可拆字为日、生。
〔星〕字造字法是形声。从晶,生声。晶象形。本义是星星。
〔星〕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xīng] ⑴ 天文学上指宇宙间能发光的或反射光的天体;一般指夜间天空中发光的天体⑵ 细碎的小颗粒东西⑶ 秤等衡器上记数的点⑷ 军官衣领上的徽记⑸ 形容夜间⑹ 星名,二十八宿之一⑺ 像星一样排列,分散⑻ 喻某一方面新出现的杰出人物⑼ 古代妇女面上所饰的花点。⑽ 以星象推算吉凶祸福的方术⑾ 原子核物理学上指高能粒子射入核乳胶或云室、气泡室时发现有许多径迹从一点发出的现象。⑿ 国际通用的衡量宾馆、饭店的等级标准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卷别卷七上反切桑經切頁碼第221頁,第1字續丁孫
曐
萬物之精,上爲列星。从晶𤯓聲。一曰象形。从〇,古〇復注中,故與日同。
蔣注武則天新造字:〇。
𠻖
古文星。
星
曐或省。
附注邵瑛羣經正字:「今經典多从或體。」
附注《說文新證》:「甲骨文『星』字本作『晶』,象眾星熒熒之形。後加『生』聲,與『晶』分化。其星形少則二、多則五,不定。金文、小篆固定為三星。戰國文字則開始簡化為一星,後世隸楷承之。」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卷别卷十三反切息形反頁碼第563頁,第6行,第1字述
萬物之精,上列爲星。從晶,從生聲。一曰星,象形。從〇。古〇復注中,故與日同。
鍇注臣鍇曰:「人據於地上,生於天。一說品,本象星形注其中,偶與晶字同。記此者,廣異聞也。」
反切………頁碼第563頁,第7行,第1字述
古文。
鍇注臣鍇曰:「以此證之也。」
反切………頁碼第563頁,第7行,第2字述
或省。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卷别卷七上反切桑經切古音第十一部頁碼第1248頁,第2字許惟賢第548頁,第3字
萬物之精。上爲列星。
段注《管子》云:凡物之精。此則爲生。下生五穀。上爲列星。流於天地之閒謂之鬼神。藏於胷中謂之聖人。星之言散也。引伸爲碎散之偁。
从晶。从生聲。
段注桑經切。十一部。
一曰象形。从。
段注从三故曰象形也。大徐作囗。誤。
古復注中。故與日同。
段注古文从三。而或復丨其中。則與晶相似矣。依此說則當入《生部》。解云从生,象形。
古文。
段注所謂象形从。
或省。
段注《春秋》說題辭云:星之爲言精也。陽之榮也。陽精爲日。日分爲星。故其字日生爲星。依此則又當入《日部》。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
夝,古晴字。《詩》「夝言夙駕」[一]。
[一]朱氏原筆記以「夝」字作字頭,「夝」字在《說文》七篇上夕部:「夝,雨而夜除星見也」。故依段注本改以「曐」為字頭,因星、晴、夝義通,故章先生于「曐」下講「夝」。 《詩•鄘風•定之方中》:「星言夙駕,說于桑田」,鄭玄箋:「星,雨止星見」:義正與「夝」同,均言晴也。
星字的相关索引
| # | 书籍 | 索引 |
|---|---|---|
| 1 | 汲古閣本 | 第435頁,第1字 |
| 2 | 陳昌治本 | 第560頁,第2字 |
| 3 | 黃侃手批 | 第430頁 |
| 4 | 說文校箋 | 第280頁,第15字 |
| 5 | 說文考正 | 第269頁,第4字 |
| 6 | 說文今釋 | 第969頁,第1字 |
| 7 | 說文約注 | 第1665頁,第2字 |
| 8 | 說文探原 | 第3567頁,第2字 |
| 9 | 說文集注 | 第1431頁,第2字 |
| 10 | 說文標整 | 第171頁,第20字 |
| 11 | 標注說文 | 第277頁,第4字 |
| 12 | 說文注箋 | 第2254頁,第2字 |
| 13 | 說文詁林 | 第6945頁【補遺】第17037頁 |
| 14 | 通訓定聲 | 第3412頁,第1字 |
| 15 | 說文義證 | 第587頁【崇文】第2345頁 |
| 16 | 說文句讀 | 第897頁 |
| 17 | 說文新證 | 第545頁,第2字 |
| 18 | 章授筆記 | 第288頁,第5字 |
| 19 | 古字詁林 | 第六冊,第486頁,第1字 |
| 20 | 古字釋要 | 第668頁,第3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