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字详情
权
权字概述
〔权〕字拼音是(quán),部首是木部,总笔画是6画。
〔权〕字是左右结构,可拆字为“木、又”,五行属木。
〔权〕字造字法是形声。从木,雚( guàn)声。本义是黄花木。
〔权〕字仓颉码是DE,五笔是SCY,四角号码是47940,郑码是FXS,中文电码是2938,区位码是4008。
〔权〕字的UNICODE是U+6743,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基本汉字),10进制: 26435,UTF-32:00006743,UTF-8:E6 9D 83。
〔权〕字在《通用规范汉字表》的一级字表中,序号0378,属常用字。
〔权〕字异体字是尌、権、樹、權。
相关推荐
汉字解释
康熙字典
卷别 :正文・辰集中 部首:木部
武英殿刻本: 第1340頁,第16字
同文書局本: 第563頁,第19字
標點整理本: 第510頁,第12字
音《唐韻》:巨員切;《集韻》、《韻會》、《正韻》:逵員切,𡘋音拳。《玉篇》:稱錘也。《前漢・律歷志》:孔子陳後王之法,曰謹權量。量多少者不失圭撮,權輕重者不失黍絫。
义又,經權。《易・繫辭》:巽以行權。【註】權,反經而合道者也。
义又,平也。《禮・王制》:原父子之情,立君臣之義以權之。
义又,權謀。《左傳・宣十二年》:中權後勁。【杜註】中軍制謀,精兵爲殿。
义又,權柄。《莊子・天運篇》:親權者,不能與人柄。
义又,《爾雅・釋詁》:權輿,始也。《詩・秦風》:吁嗟乎,不成權輿。
义又,攝官曰權。《鼠璞》:權字唐始用之。韓愈權知國子博士,三歲爲眞。
义又,國名。亦姓。《左傳・莊十八年》:楚武王克權。《韻會》:楚鬭緡尹權,後因爲氏。
义又,與爟通,烽火也。《後漢・郊祀志》:上宿郊見,通權火。
义又,與顴通,兩頰也。《前漢・高帝紀》隆準〔註〕:頰權,準也。曹植〈洛神賦〉:靨輔承權。
义又,《說文》:權,黃華木也。《爾雅・釋草》:權,黃英。《六書故》云以草釋木,似誤。〇【按】《爾雅》木槿,木也。列之于草,殆未可泥。
音又,《集韻》:古玩切,音貫 —— 木叢生也。
卷目:考證・辰集中 部首:木部
愛日堂藏本: 第329頁,第2字
同文書局本: 第1653頁,第12字
《詩・秦風》吁嗟乎,不成權輿。
謹照原文吁改于。成改承。
《後漢・郊祀志》上宿郊,見通權火。
謹按後漢書無郊祀志。後漢改前漢。
《爾雅・釋草》權,黃英。
謹照原文英改華。
注解
〔權〕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辰集中,康熙部首是木部。
〔權〕字拼音是quán,左右结构,可拆字为木、雚。
〔權〕字造字法是形聲。从木,雚( guàn)聲。本义是黃花木。
〔權〕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quán] ⑴ 職責範圍內支配和指揮的力量⑵ 有利的形勢⑶ 變通,不依常規⑷ 暫且,姑且⑸ 秤錘⑹ 衡量,估計⑺ 姓。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卷别卷六上反切巨員切頁碼第183頁,第9字續丁孫
權
黃華木。从木雚聲。一曰反常。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卷别卷十一反切衢員反頁碼第454頁,第2行,第1字述
黃華木。從木雚聲。
鍇注臣鍇按:《爾雅》:「權,黃英。」郭璞云:「未詳。」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卷别卷六上反切巨員切古音第十四部頁碼第981頁,第1字許惟賢第433頁,第1字
黃蕐木。
段注《釋木》曰:權,黃英。按英蕐一也。郭云未詳。而《釋艸》亦云:權,黃蕐。郭云:今謂牛芸艸爲黃蕐。《艸部》英下一曰黃英。然則《爾雅》木曰黃英,艸曰黃蕐。許則英蕐字互易。
從木。雚聲。
段注巨員切。十四部。
一曰反常。
段注《論語》曰:可與立。未可與權。《孟子》曰:執中無權。猶執一也。《公羊傳》曰:權者何。權者反於經然後有善者也。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
權衡之權是金石類,不可从木。然權字本義不可知。權又訓反常,「精權奇」,權、奇雙聲連語,故權即奇字,訓為反常。
權力當作捲,《說文》:「捲,氣勢也」,引申為權力之捲。
黄華木。一曰反常。一曰之義,《漢書》有「精權奇」之語,權奇是雙聲連語,故反常之權即假為奇字。權衡是金石之類,不當从木,故權字之本義實不可知(?)○權力=捲,《說文》:「捲,氣势也」,引申為捲力。
白话解释
权,黃华木。字形采用“木”作边旁,“雚”是声旁。一种说法认为,“权”是反常。
字形解说
此字始見於戰國文字。戰國文字至楷書字形皆為從木、雚聲。「木」為樹,作為形符,表示義與樹木有關;「雚」為水鳥名,於此僅作為不示義的聲符,表示音讀。戰國文字「雚」上部作「」、隸書作「亠」者,當是書寫時筆勢變易之故。在六書中屬於形聲。規範字作「权」。
權字的相关索引
| # | 书籍 | 索引 |
|---|---|---|
| 1 | 汲古閣本 | 第361頁,第6字 |
| 2 | 陳昌治本 | 第464頁,第9字 |
| 3 | 黃侃手批 | 第362頁 |
| 4 | 說文校箋 | 第229頁,第6字 |
| 5 | 說文考正 | 第225頁,第21字 |
| 6 | 說文今釋 | 第791頁,第2字 |
| 7 | 說文約注 | 第1387頁,第1字 |
| 8 | 說文探原 | 第3039頁,第2字 |
| 9 | 說文集注 | 第1159頁,第3字 |
| 10 | 說文標整 | 第142頁,第21字 |
| 11 | 標注說文 | 第228頁,第5字 |
| 12 | 說文注箋 | 第1823頁,第3字 |
| 13 | 說文詁林 | 第5827頁【補遺】第16862頁 |
| 14 | 通訓定聲 | 第2820頁,第2字 |
| 15 | 說文義證 | 第476頁【崇文】第1901頁 |
| 16 | 說文句讀 | 第718頁 |
| 17 | 章授筆記 | 第239頁,第4字 |
| 18 | 古字詁林 | 第五冊,第790頁,第2字 |
| 19 | 古字釋要 | 第565頁,第7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