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字详情
此
此字概述
〔此〕字拼音是(cǐ),部首是止部,总笔画是6画。
〔此〕字是左右结构,可拆字为“止、匕”,五行属金。
〔此〕字造字法是会意。从止,从人。甲骨文字形,左边是一只脚( 止 ),右边是“人”,意思是一只脚踩在别人身上,是“跐”( cǐ )的本字。①。本义是踩,踏。②指示代词,这。
〔此〕字仓颉码是YMP,五笔是HXN,四角号码是22110,郑码是IIRR,中文电码是2974,区位码是2043。
〔此〕字的UNICODE是U+6B64,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基本汉字),10进制: 27492,UTF-32:00006B64,UTF-8:E6 AD A4。
〔此〕字在《通用规范汉字表》的一级字表中,序号0411,属常用字。
〔此〕字的近义词是这,反义词是彼,异体字是𣥅。
相关推荐
汉字解释
康熙字典
卷别 :正文・辰集下 部首:止部
武英殿刻本: 第1374頁,第4字
同文書局本: 第574頁,第10字
標點整理本: 第524頁,第4字
音《唐韻》、《正韻》:雌氏切;《集韻》、《韻會》:淺氏切,𡘋音佌。《說文》:止也,从止、从匕。匕,相比次也。【徐曰】匕,近也,近在此也。《爾雅・釋詁》〔疏〕:此者,彼之對。《詩・周頌》:在彼無惡,在此無斁。老子《道德經》:去彼取此。
义又,《六書故》:此,猶兹也、斯也。《大學》:此謂知本。
注解
〔此〕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辰集下,康熙部首是止部。
〔此〕字拼音是cǐ,左右结构,可拆字为止、匕。
〔此〕字造字法是会意。从止,从人。甲骨文字形,左边是一只脚( 止 ),右边是“人”,意思是一只脚踩在别人身上,是“跐”( cǐ )的本字。①。本义是踩,踏。②指示代词,这。
〔此〕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cǐ] ⑴ 这,这个,与“彼”相对⑵ 这里,这儿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卷别卷二上反切雌氏切頁碼第50頁,第9字續丁孫
此
止也。从止从匕。匕,相比次也。凡此之屬皆从此。
附注林義光《文源》:「匕即人之反文。从人、止。此者,近處之稱。近處即其人所止之處也。」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卷别卷三反切七里反頁碼第148頁,第3行,第1字述
止也。能相比次。凡此之屬,皆從此。
鍇注臣鍇曰:「匕,近也,近在此也。」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卷别卷二上反切雌氏切古音第十五部頁碼第272頁,第1字許惟賢第120頁,第7字
止也。
段注《釋詁》曰:巳,此也。正互相發明。於物爲止之処。於文爲止之䛐。
从止匕。
段注句。
匕,相比次也。
段注此釋从匕之故。相比次而止也。雌氏切。十五部。漢人入十六部。
凡此之屬皆从此。
白话解释
此,脚趾踩着的地方。字形采用“止、匕”会义。匕,表示相并列。所有与此相关的字,都采用“此”作边旁。
字形解说
甲骨文二例,由「人」、「止」二字構成。從人,示人所為。從止,聲符,注明音讀,兼表義,示止息之義。會二字得停止之義。金文承之。戰國文字二例,前例右體「人」形略有變異,失其原形;第二例,「人」形變作「匕」。篆文承自甲骨文「」第二例,「人」形顯見。隸書、楷書承自戰國文字第二例,「人」形作「匕」而定體。在六書中屬於形聲兼會意。
此字的相关索引
| # | 书籍 | 索引 |
|---|---|---|
| 1 | 汲古閣本 | 第96頁,第1字 |
| 2 | 陳昌治本 | 第143頁,第4字 |
| 3 | 黃侃手批 | 第121頁 |
| 4 | 說文校箋 | 第68頁,第5字 |
| 5 | 說文考正 | 第63頁,第1字 |
| 6 | 說文今釋 | 第215頁,第1字 |
| 7 | 說文約注 | 第384頁,第1字 |
| 8 | 說文探原 | 第955頁,第1字 |
| 9 | 說文集注 | 第329頁,第1字 |
| 10 | 說文標整 | 第39頁,第8字 |
| 11 | 標注說文 | 第67頁,第15字 |
| 12 | 說文注箋 | 第522頁,第1字 |
| 13 | 說文詁林 | 第2414頁【補遺】第16341頁 |
| 14 | 通訓定聲 | 第2341頁,第2字 |
| 15 | 說文義證 | 第147頁【崇文】第585頁 |
| 16 | 說文句讀 | 第195頁 |
| 17 | 說文新證 | 第118頁,第1字 |
| 18 | 古字詁林 | 第二冊,第284頁,第1字 |
| 19 | 古字釋要 | 第174頁,第1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