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字详情
炮
炮字概述
〔炮〕字是多音字,拼音是(páo、bāo、pào),部首是火部,总笔画是9画。
〔炮〕字是左右结构,可拆字为“火、包”,五行属火。
〔炮〕字造字法是形声。从火,包声。( páo )。本义是古烹饪法的一种。用烂泥等裹物而烧烤。
〔炮〕字仓颉码是FPRU,五笔是OQNN,四角号码是97812,郑码是UORY,中文电码是3517,区位码是3758。
〔炮〕字的UNICODE是U+70AE,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基本汉字),10进制: 28846,UTF-32:000070AE,UTF-8:E7 82 AE。
〔炮〕字在《通用规范汉字表》的一级字表中,序号1658,属常用字。
〔炮〕字异体字是炰、砲。
相关推荐
汉字解释
康熙字典
卷别 :正文・巳集中 部首:火部
武英殿刻本: 第1597頁,第7字
同文書局本: 第668頁,第25字
標點整理本: 第618頁,第21字
音《唐韻》:薄交切;《集韻》、《韻會》、《正韻》:蒲交切,𡘋音庖 —— 同「炰」。《說文》:毛炙肉也。《廣韻》:一曰裹物燒也。《詩・小雅》:炮之燔之。【傳】毛曰炮,加火曰燔。【疏】此述庶人之禮,當是合毛而炮之。《禮・內則》:炮,取豚若將。【註】炮者,以塗燒之爲名也。〈禮運〉:以炮以燔。【註】炮,裹之也。《周禮・地官・封人》:毛炮之豚。【註】爓去其毛而炮之,以備八珍。〇【按】註疏合毛、去毛總曰炮。《廣韻》止訓合毛炙物,義猶未全。
义又,《周禮・春官・大祝》:九祭,三曰炮祭。【註】炮祭,燔柴也。
义又,《周禮・秋官・壷涿氏》:掌除水蟲,以炮土之鼓敺之。【註】炮土之鼓,瓦鼓也。
义又,與庖通。《前漢・律歷志》:炮犧氏之王天下也。【師古註】炮,與庖同。
音又,《集韻》:披敎切,音砲 —— 灼也。《齊民要術》:蒸缹法有胡炮肉。【註】炮,著敎反。
音又,叶蒲侯切。《詩・小雅》:有兔斯首,燔之炮之;君子有酒,酌言醻之。
卷目:考證・巳集中 部首:火部
愛日堂藏本: 第394頁,第1字
同文書局本: 第1656頁,第20字
《齊民要術》蒸缹法有胡炮肉。〔註〕炮,著敎反。
謹照原文著敎反改普敎反。
注解
〔炮〕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巳集中,康熙部首是火部。
〔炮〕字是多音字,拼音是páo、bāo、pào,左右结构,可拆字为火、包。
〔炮〕字造字法是形声。从火,包声。( páo )。本义是古烹饪法的一种。用烂泥等裹物而烧烤。
〔炮〕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páo] ⑴ 烧㈡ [bāo] ⑴ 把物品放在器物上烘烤或焙⑵ 一种烹调方法,在旺火上急炒㈢ [pào] ⑴ 重型武器的一类,有迫击炮、高射炮、火箭炮等⑵ 爆竹⑶ 爆破土石等在凿的眼内装进炸药后称“炮”。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卷别卷十上反切薄交切頁碼第335頁,第27字續丁孫
炮
異體炰
毛炙肉也。从火包聲。
附注徐灝注箋:「炮本連毛裹燒之名,故用『包』為聲。引申之為凡炮炙之偁。」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卷别卷十九反切步交反頁碼第820頁,第4行,第3字述
毛炙肉。從火包聲。
鍇注臣鍇曰:「《詩》曰:『毛炮胾羮。』」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卷别卷十上反切薄交切古音第三部頁碼第1927頁,第8字許惟賢第842頁,第6字
毛炙肉也。
段注炙肉者,貫之加於火。毛炙肉,謂肉不去毛炙之也。《瓠葉傳》曰:毛曰炮。加火曰燔。閟宫傳曰:毛炰豚也。《周禮・封人》。毛炰之豚。鄭注。毛炮豚者,爓去其毛而炮之。《內則》注曰:炮者,以塗燒之爲名也。《禮運》注曰:炮,裹燒之也。按裹燒之卽《內則》之塗燒。鄭意詩禮言毛炮者,毛謂燎毛。炮謂裹燒。毛公則謂連毛燒之曰炮。爲許所本。六月,韓奕皆曰炰鼈。箋云:炰,以火孰之也。鼈無毛而亦曰炰。則毛與炮二事。鄭說爲長矣。炰與缹皆炮之或體也。韓奕之炰徐仙民音甫九反。《大射》篇注炮鼈或作缹,或作𤈒。是知炰缹爲古今字。《通俗文》曰:燥煑曰缹。燥煑謂不過濡也。裹燒曰炮。燥煑亦曰炮。漢人燥煑多用缹字。缶聲包聲古音同在三部。
从火。包聲。
段注薄交切。古音在三部。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
今之燒拷也,不去毛而燒。
毛炙肉也,即燒拷,不去毛而燒也。
白话解释
炮,连皮毛一起烤炙的全肉。字形采用“火”作边旁,“包”是声旁。
字形解说
此字始見於篆文,從火、包聲。從「火」,指用火烤;「包」表示音讀,也兼有包裹的意思。楷書從篆文來。在六書中屬於形聲兼會意。
炮字的相关索引
| # | 书籍 | 索引 |
|---|---|---|
| 1 | 汲古閣本 | 第661頁,第4字 |
| 2 | 陳昌治本 | 第835頁,第7字 |
| 3 | 黃侃手批 | 第636頁 |
| 4 | 說文校箋 | 第428頁,第19字 |
| 5 | 說文考正 | 第398頁,第6字 |
| 6 | 說文今釋 | 第1440頁,第5字 |
| 7 | 說文約注 | 第2459頁,第2字 |
| 8 | 說文探原 | 第4919頁,第1字 |
| 9 | 說文集注 | 第2119頁,第3字 |
| 10 | 說文標整 | 第262頁,第14字 |
| 11 | 標注說文 | 第415頁,第5字 |
| 12 | 說文注箋 | 第3436頁,第2字 |
| 13 | 說文詁林 | 第9922頁【補遺】第17508頁 |
| 14 | 通訓定聲 | 第1102頁,第1字 |
| 15 | 說文義證 | 第860頁【崇文】第3437頁 |
| 16 | 說文句讀 | 第1382頁 |
| 17 | 章授筆記 | 第413頁,第8字 |
| 18 | 古字詁林 | 第八冊,第681頁,第1字 |
| 19 | 古字釋要 | 第947頁,第13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