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字详情
狗
狗字概述
〔狗〕字拼音是(gǒu),部首是犭部,总笔画是8画。
〔狗〕字是左右结构,可拆字为“犭、句”,五行属木。
〔狗〕字造字法是形声。从犬,句( gōu )声。本义是犬。原指小犬。后为狗犬的通称。
〔狗〕字仓颉码是KHPR,五笔是QTQK,四角号码是47220,郑码是QMRJ,中文电码是3699,区位码是2523。
〔狗〕字的UNICODE是U+72D7,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基本汉字),10进制: 29399,UTF-32:000072D7,UTF-8:E7 8B 97。
〔狗〕字在《通用规范汉字表》的一级字表中,序号1198,属常用字。
〔狗〕字异体字是㺃、豿、𢑪、𧲿。
相关推荐
汉字解释
康熙字典
卷别 :正文・巳集下 部首:犬部
武英殿刻本: 第1696頁,第3字
同文書局本: 第709頁,第12字
標點整理本: 第662頁,第12字
音《唐韻》:古后切;《集韻》、《韻會》、《正韻》:舉后切,𡘋音苟。《說文》:孔子曰:狗,叩也。叩气吠以守。从犬,句聲。《爾雅・釋畜》:未成毫,狗。【註】狗子未生㲦毛者。【又】尨,狗也。《易・說卦》:艮爲狗。《禮・曲禮》:尊客之前不叱狗。
义又,汲冢《周書》:正西崑崙、狗國。《五代史》:狗國人身狗首,長毛不衣,語爲犬嘷。其妻皆人,生男爲狗,生女爲人。自相婚嫁,穴居食生。
义又,星名。《史記・天官書》:天狗,狀如大奔星。
义又,鳥名。《爾雅・釋鳥》:鴗,天狗。【註】小鳥也。靑,似翠,食魚,江東呼爲水狗。
义又,揚子《方言》:螻蛄,南楚謂之杜狗。
义又,木狗。《正字通》:熊大㊟〔太〕《古冀越集》云:木狗,生廣東左右江山中,形如黑狗,能登木。皮爲衣𥛑,能運動腳氣。元世祖足疾,取其皮爲袴。
义又,溪狗,蟲名。《正字通》:陳藏器曰:生南方溪㵎𤰞處,狀如蝦蟇,尾長三四寸,治溪毒遊蠱。
义又,草名。《爾雅・釋草》:蘻,狗毒。【疏】蘻,一名狗毒。
义又,地名。〈齊語〉:以燕爲主,反其㑴地柴夫、吠狗。【註】燕之二邑。
义又,人名。《左傳・襄二十九年》:吳公子札適衞,說𨙊瑗、史狗。
义又,姓。《正字通》:漢狗未央。見《印藪》。
义又,《韻會》:通作㺃。《荀子》:曾不如相雞㺃之可以爲名也。《𡌨雅》:狗从苟。韓子曰:蠅營狗苟。狗苟,故从苟也。〇【按】《荀子・儒效篇》今本作狗。
音又,《集韻》:許𠋫切,音詬 —— 本作𧲿,熊、虎子名。或作豿。《爾雅・釋獸》:熊、虎𨢄,其子狗。【註】律曰:捕虎一,購錢三千,其狗半之。【疏】郭引當時之律,以證虎子名狗之義也。
注解
〔狗〕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巳集下,康熙部首是犬部。
〔狗〕字拼音是gǒu,左右结构,可拆字为犭、句。
〔狗〕字造字法是形声。从犬,句( gōu )声。本义是犬。原指小犬。后为狗犬的通称。
〔狗〕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gǒu] ⑴ 哺乳动物,种类很多,听觉嗅觉都很敏锐,善于看守门户,有的可以训练成军犬、警犬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卷别卷十上反切古厚切頁碼第329頁,第1字續丁孫
狗
異體㺃
孔子曰:「狗,叩也。叩气吠以守。」从犬句聲。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卷别卷十九反切講吼反頁碼第806頁,第3行,第1字述
孔子曰:「狗,叩也,叩气吠以守。」從犬句聲。
鍇注臣鍇曰:「叩者,聲有節,若扣物。《論語》曰:『仲尼之畜狗。』」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卷别卷十上反切古厚切古音第四部頁碼第1890頁,第2字許惟賢第826頁,第1字
孔子曰:狗,叩也。叩气吠㠯守。
段注吠以當作以吠。許書有扣無叩。扣訓牽馬也。疑古本有叩字,而許逸之。叩,觸也。从卩,口聲。叩气者,出其气也。一說叩卽敂之俗。敂者,擊也。几以此擊彼皆曰敂。犬敂气吠亦是以內禦外。《鴻範五行傳》注曰:犬,畜之以口吠守者也。屬言。按《釋獸》云:未成豪,狗。與馬二歲曰駒,熊虎之子曰豿同義。皆謂稚也。
从犬。句聲。
段注古厚切。四部。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
叩也。叩當作㖃。
叩也。叩當作㖃。○(一本作叩㖃近)。
叩也。叩㖃近。○逖本云:叩當作㖃。
白话解释
狗,孔子说:“狗,叩叫。叩气吠叫为主人守门。”字形采用“犬”作边旁,“句”是声旁。
字形解说
金文二例,都從豕、句聲。戰國文字第一例承自金文之形,僅左右改易位置而已,是古文衍變的通則,並不影響其音、義。篆文作,形體最為清楚。其從犬為形,以表其義為犬,而句聲則表其音。由於句義為「句子」,有小、曲之義。因此,當句作為狗的聲符,不僅表音,且表狗之體形小而曲,所以兼表其義。犬和狗原本有別,即犬大而狗小,後世則混同而不分。字經隸書,變體作
,頗失其形。楷書之形,則沿之以定體。以上諸形,都以犬示義,句表其聲,兼示小、曲之義,所以在六書中屬於形聲兼會意。
狗字的相关索引
| # | 书籍 | 索引 |
|---|---|---|
| 1 | 汲古閣本 | 第647頁,第1字 |
| 2 | 陳昌治本 | 第816頁,第4字 |
| 3 | 黃侃手批 | 第623頁 |
| 4 | 說文校箋 | 第418頁,第12字 |
| 5 | 說文考正 | 第390頁,第1字 |
| 6 | 說文今釋 | 第1408頁,第1字 |
| 7 | 說文約注 | 第2404頁,第1字 |
| 8 | 說文探原 | 第4820頁,第1字 |
| 9 | 說文集注 | 第2076頁,第2字 |
| 10 | 說文標整 | 第256頁,第7字 |
| 11 | 標注說文 | 第405頁,第2字 |
| 12 | 說文注箋 | 第3366頁,第1字 |
| 13 | 說文詁林 | 第9736頁【補遺】第17480頁 |
| 14 | 通訓定聲 | 第1402頁,第2字 |
| 15 | 說文義證 | 第844頁【崇文】第3373頁 |
| 16 | 說文句讀 | 第1350頁 |
| 17 | 章授筆記 | 第406頁,第3字 |
| 18 | 古字詁林 | 第八冊,第569頁,第1字 |
| 19 | 古字釋要 | 第929頁,第6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