珮字详情

pèiㄆㄟˋ
王部 共10画 左右结构 U+73EE CJK 基本汉字

王部

10画

6

11画 (珮)

左右结构

GMGH 86 、 GWGH 98

MGHNB

CQAL

17110

3805

U 73EE

横、横、竖、提、撇、横折弯钩/横斜钩、横、竖、横折钩、竖

珮字概述

〔珮〕字拼音是(pèi),部首是王部,总笔画是10画

〔珮〕字是左右结构,可拆字为“王、𫥞”或“𫥞”,五行属金。

〔珮〕字仓颉码是MGHNB,五笔是GMGH86,GWGH98,四角号码是17110,郑码是CQAL,中文电码是3805

〔珮〕字的UNICODE是U+73EE,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基本汉字),10进制: 29678,UTF-32:000073EE,UTF-8:E7 8F AE。

〔珮〕字异体字是𤧑

汉字解释

pèiㄆㄟˋ

基本解释

同“”。

康熙字典

卷别 :正文・午集上 部首:玉部

武英殿刻本: 第1749頁,第2

同文書局本: 第732頁,第1

標點整理本: 第683頁,第16

集韻》:蒲昧切;《韻會》:蒲妹切;《正韻》:步昧切,𡘋音佩。玉篇》:玉珮也。本作佩,或从玉。廣韻》:玉之帶也。三禮圖》:凡玉佩上有雙衡,衡長五寸,博一寸,下有雙璜,璜徑三寸,衝牙𧓍珠以納其閒,上下爲衡,半璧爲璜,璜中橫以衝牙,以蒼珠爲瑀。互詳人部佩字註。

注解

〔珮〕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午集上,康熙部首是玉部

〔珮〕字拼音是pèi,左右结构,可拆字为⺩、𫥞

〔珮〕字的汉语字典解释: [pèi] ⑴ 同“佩”。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中没收录字头“”,请参考“”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徐铉 (宋)

卷别卷八上反切蒲妹切頁碼258頁,第3

佩大帶也。从人从凡从巾。佩必有巾,巾謂之飾。

鉉注臣鉉等曰:今俗別作珮,非是。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徐锴 (南唐)

卷别卷十五反切蒲妹反頁碼661頁,第2行,第1

佩大帶也。從人、凡、巾。佩必有巾,從巾,巾謂之飾。

鍇注臣鍇曰:「人、凡、巾爲佩。會意也。」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段玉裁 (清代)

卷别卷八上反切蒲妹切古音第一部頁碼1462頁,第2許惟賢642頁,第2

佩大帶佩也。

段注大帶佩者,謂佩必系於大帶也。古者有大帶,有革帶。佩系於革帶。不在大帶。何以言大帶佩也。革帶統於大帶也。許於《糸部》之紳,《革部》之鞶皆曰大帶。實則紳爲大帶,鞶爲革帶也。佩者,《內則》左右佩用是。

从人凡巾。

段注从人者,人所以利用也。从凡者,所謂無所不佩也。从巾者,其一耑也。蒲妹切。古音在一部。俗作珮。

佩必有巾。故从巾。

段注故字依《韵會》補。《巾部》之𢁥帥也。說从巾之意。

巾謂之飾。

段注《巾部》曰:飾,㕞也。《又部》曰:㕞,飾也。飾拭古今字。巾以飾物。故謂之飾。《禮經》詳帨。《左氏》偁率巾者,冣切於用者也。故《倉頡》製佩帶二文皆箸巾。

白话解释

佩,宽大衣带上所佩带的饰物。字形采用“人、凡、巾”会义。佩物必系巾,佩物系巾,这称为“饰”。

字形解说

金文作,由「人」、「凡」、「巾」三字構成。從人,表示人身佩物;從(凡),甲骨文作,像方槃之形,乃槃的初文,在此則為鞶的假借,示繫於大帶的鞶帶;從巾,示佩帶之義。會三字而得繫於大帶上的佩帶之義(《文字析義》,P.261),戰國文字承之。篆文承自戰國文字,變作「」,失其原形。隸書承自戰國文字,形二邊向下延伸。楷書沿之而定體。在六書中屬於異文會意。

佩字的相关索引

#书籍索引
1汲古閣本第506頁,第15字
2陳昌治本第646頁,第8字
3黃侃手批第494頁
4說文校箋第326頁,第4字
5說文考正第310頁,第11字
6說文今釋第1120頁,第1字
7說文約注第1909頁,第1字
8說文探原第3963頁,第2字
9說文集注第1653頁,第4字
10說文標整第200頁,第11字
11標注說文第320頁,第11字
12說文注箋第2634頁,第2字
13說文詁林第7937頁【補遺】第17182頁
14通訓定聲第748頁,第1字
15說文義證第681頁【崇文】第2721頁
16說文句讀第1050頁
17古字詁林第七冊,第275頁,第1字
18古字釋要第759頁,第7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