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字详情

zhuóㄓㄨㄛˊzháoㄓㄠˊzhāoㄓㄠzheㄓㄜ˙
目部 共11画 上下结构 U+7740 CJK 基本汉字
最常用字一级汉字常用字通用字

目部

11画

6

15画 (著)

上下结构

会意字

UDHF 86 、 UHF 98

TQBU

UCL

80605

4192

5537

U 7740

点、撇、横、横、横、撇、竖、横折、横、横、横

着字概述

〔着〕字是多音字,拼音是(zhuó、zháo、zhāo、zhe),部首是目部,总笔画是11画

〔着〕字是上下结构,可拆字为“羊、目”或“、目”,五行属金。

〔着〕字仓颉码是TQBU,五笔是UDHF86,UHF98,四角号码是80605,郑码是UCL,中文电码是4192,区位码是5537

〔着〕字的UNICODE是U+7740,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基本汉字),10进制: 30528,UTF-32:00007740,UTF-8:E7 9D 80。

〔着〕字在《通用规范汉字表》一级字表中,序号2398,属常用字

〔着〕字反义词是,异体字是

汉字解释

1zhuóㄓㄨㄛˊ

基本解释

穿(衣)穿~。穿红~绿。~装。
接触,挨上。~陆。附~。不~边际。
使接触别的事物,使附在别的物体上。~眼。~笔。~色。~墨。~力。~想。~意(用心)。
下落,来源。~落。
派遣。~人前来领取。
公文用语,表示命令的口气。~即施行。

详细解释

动词
1.着为著的俗字。
2.穿。
put on;
恂常私着胡服。 —— 《资治通鉴》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 唐·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说着了小服,从西门进来了。 —— 《二刻拍案惊奇》
着衣(穿衣);着绯(穿红色官服。古代官服颜色不同,表示官吏品级的高低。唐制四品服深绯,五品服浅绯。后常以“著绯”指当了中级官员)
3.附着;加…于上。
adhere to;
血脉不复归,必燥着母脊。 —— 《三国志·方伎传》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 —— 汉· 贾谊《论积贮疏》始欲着推字。 —— 宋·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
4.又。
又欲着敲字。手足无可着处。 —— 《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着生植物(植物学名词。即附生植物);着浅(搁浅)
5.接触;挨上。
touch;
牧童敲火牛砺角,谁复着手为摩挲。 —— 韩愈《石鼓歌》此手那可使箸贼! —— 《世说新语·雅量》野船着岸又春草,水鸟带飞夕阳。 —— 唐· 朱庆馀《南湖》
着地(贴着地面);着末(撩拨;沾染);着肉(贴身);着莫(引惹;牵缠);着脚(涉足)
6.安置,放置。
place;
以犀柄尘尾着柩中,因恸绝。 —— 《世说新语·伤逝》新添水槛供垂钓,故着浮槎替入舟。 —— 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
7.差使;打发。
send;
姑娘那边这两年不时着人问信。 —— 《镜花缘》蒋爷叫小童着官人将 邓车解到知府衙门收入监中。 —— 《小五义》
着叠(打发);着人前来领取。
8.关切。
concern over;
怎比得玉天仙知心着意。 —— 吴昌龄《张天师》
着己(亲近;贴心);着紧(紧要;重要;抓紧;赶紧;着意;留意);着趣(知趣)
9.生长;增添。
grow; apply;
画蛇着足无处用,两鬓雪白趋尘埃。 —— 韩愈《感春》王伦那厮不肯胡乱着人,因此我们弟兄们看了这船样,一齐都心懒了。 —— 《水浒传》
着迹(留有痕迹。多用以比喻艺术作品有斧凿之迹而不自然,没有达到浑然一体的境地)
10.用。
use;
每至公坐,广谈, 仲治不能对;退,着笔对 广, 广又不能答。 —— 《世说新语·文学》江绕屋,水随船,买得风光不着钱。 —— 徐积《谁学得》
11.开[花]。
blossom;
来时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 王维《杂诗》
12.结[果实]。
bear;
春根夏苗秋着子。 —— 苏轼《周教授索枸杞因以诗赠》
13.命令 order。旧时公文用语。
着先赴礼部,即照前次试题各补诗赋一卷,仍发誊录。 —— 《镜花缘》老爷大怒,已告知县主,着公差捉拿题诗人与小姐了。 —— 清· 崔象川《白圭志》
着令(命令;责成)
14.助词。用于动词之后。
莫愁春已过,看着又新春。 —— 司空图《退居漫题》
名词
1.泛指服装。
clothing;
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 晋· 陶潜《桃花源记》
2.酒器。
a wine-jar;
着,殷尊也。 —— 《礼记》
3.着落 whereabouts 。又
吃穿无着,寻找无着。
4.另见 zhāo;zháo;zhe。

2zháoㄓㄠˊ

基本解释

接触,挨上。~边。上不~天,下不~地。
感受,受到。~凉。~急。~忙。~风。~迷。
使,派,用。别~手摸。
燃烧,亦指灯发光。~火。灯~了。
入睡。躺下就~。
用在动词后,表示达到目的或有了结果。打~了。没见~。

详细解释

动词
1.著的俗字。
2.触及某物;接触 。
touch; come into contact with;
上不着天,下不着地。
3.燃烧。
burn;
以火煮令一着一灭。 —— 《物类相感志》
火着得很旺;着火点(可燃物质开始燃烧时所需要的最低温度)
4.指灯发光 。
be on;
天一黑,灯都着了。
5.遇;受到。
catch; be affected by;
庭花着雨晴方见,野客叩门去始知。 —— 宋· 陆游《午寝》
着雨;着水;着恼(生气;发怒);着疑(怀疑;起疑心)
6.进入睡眠状态 。
fall asleep;
他躺下就着了;着着(睡得很熟的样子)
7.觉得。
feel;
惟有垂泪,十分着急。 —— 《镜花缘》
为此着恼;越寻思越着昏。
8.中,恰好合上。
fall into;
依方位,百下百着。 —— 《西游记》
着手(上当,落入圈套);着道儿(中计;上当);着魔(比喻迷恋某种事物到了几乎失去理智的地步)
9.得当,对。
be proper;
只因用人不着,半路被贼人劫将去了。 —— 《水浒全传》
后缀
1.用在动词后,表示已经达到目的或有了结果。
鸡猪鱼蒜,逢着就吃;生老病死,时至则行。 —— 《因话录》
猜着了;打着了。
2.另见 zhāo; zhe; zhuó。

3zhāoㄓㄠ

基本解释

下棋时下一子或走一步。~法。~数。一~儿好棋。
计策,办法。高~儿。没~儿了。
放,搁进去。~点儿盐。
应答声,表示同意。这话~哇!~,你说得真对!

详细解释

动词
1.著的俗字。
2.放置。
put in;
文成示温, 温以着坐处。 —— 晋· 陶潜《晋故西征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
着盐(搁盐;炒菜放盐);板上着碗。
3.安顿。
put up;
更有南堂堪着客,不忧门外故人车。 —— 宋· 苏轼《南堂》
4.围棋的下子;下棋落子。
move in chess;
某有仆能棋,欲试数着不敢? —— 元· 蒋正子《山房随笔》
棋高一着;高着。
名词
为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一步;策略。
plan; device; trick;
三十六着,走为上着。 —— 《水浒传》
失着(失策);着儿(计策;手段);着着(一步一步地,逐渐地;亦指样样;每一样);三十六着,走为上着。
形容词
1.是;对 OK; all right; yes。用于答语,表示同意。
着!着!着!就是这么着。 —— 《儿女英雄传》
着,咱们就这么办。
2.另见 zháo; zhe; zhuó。

4zheㄓㄜ˙

基本解释

助词,表示动作正在进行或状态的持续。走~。开~会。
助词,表示程度深。好~呢!
助词,表示祈使。你听~!
助词,用在某些动词后,使变成介词。顺~。照~办。

详细解释

助词
1.著的俗字。
2.用在谓语之后,表示动作正在进行或状态的持续。
道着姓名人不识。 —— 唐· 白居易《恻恻吟》
他们正说着话呢;门敞着。
3.用在句末,表示命令、祈使或一般告语。
这短命,等得我苦也!老娘先打两个耳刮子着。 —— 《水浒全传》
听着;快着点儿。
4.加在某些动词后面,使变成介词。
沿着;挨着;朝着。
5.用在某些形容词后面,表示程度的比较等。
着呢。
6.用在某些名词后,表示“
吾师,你却如何正等得这贼首着? —— 《水浒传》
7.另见 zhāo;zháo;zhuó。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中没收录字头“”,请参考“”字。

卷别 :正文・申集上 部首:艸部

武英殿刻本: 第2498頁,第11

同文書局本: 第1044頁,第26

標點整理本: 第1013頁,第11

集韻》、《韻會》、《正韻𡘋陟慮切,音箸。博雅》:明也。中庸》:形則著。晏子・諫上篇》:君之德著而彰。

又,《管子・立政篇》:十二月一著。【註】著,標著也,使傰曹署著其名。周禮・典婦功》〔註〕:書其賈,而著其物。

又,《前漢・景帝紀》:廷尉與丞相。更議著令。【註】著,音著作之著。晉書・職官志》:魏太和中,詔置著作郎,於此始有其官。

又,《小爾雅》:思也。

又,與貯通。家語》:子貢廢著鬻財於曹魯之閒。【註】著,居也。

又,《詩・齊風》:俟我于著乎而。【傳】門屛之閒曰著。

又,《左傳・昭十二年》:若不廢君,命則固有著矣。【註】著,位次也。前漢・五行志》:朝內列位有定處,所謂表著也。

又,《廣韻》:直餘切,音除。爾雅・釋天》:太歲在戊曰著雍。韻會》:表著之著亦音除。

又,《羣經音辨》:藥草也。爾雅・釋草》:味荎著。【註】音儲。

又,《類篇》:陟略切,音芍 —— 被服也。晉書・宣帝紀》:關中多蒺䔧,帝使軍士二千人,著軟材平底木屐前行。

又,《儀禮・士喪禮》:幎目用緇,方尺二寸,䞓裏著組繫。【註】著,充之以絮也。韓詩外傳》:士褐衣縕著,未甞完也。

又,《集韻》:直略切,音擆。吳越春秋》:從隂收著,望陽出糶。【註】著。置也。

又,《類篇》:附也。前漢・食貨志》:黑子之著面。

又,《禮・明堂位》:著,殷尊也。【註】著地無足。

又,《前漢・張騫傳》:身毒國在大夏東南,其俗土著。【師古註】土著,謂有城郭常居,不隨畜牧移徙。後漢・李忠傳》:流民占著者,五萬餘口。

直》:俗作着。

卷目:考證・申集上 部首:艸部

愛日堂藏本: 第603頁,第2

同文書局本: 第1667頁,第2

《前漢・食貨志》黑子之著面。

謹按食貨志無此語,食貨志改贾誼傳。

注解

〔著〕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申集上,康熙部首是艸部

〔著〕字是多音字,拼音是zhù、zhuó、zhe,上下结构,可拆字为艹、者

〔著〕字造字法是形声。从艸,者声。“艸”长在地面上,表示显露。本义是明显,显著;突出。

〔著〕字的汉语字典解释: [zhù] ⑴ 显明,显出⑵ 写文章,写书⑶ 写作出来的书或文章⑷ 古同“贮”,居积。 [zhuó] ⑴ 附着,穿着。同“着( zhuó )”。 [zhe] ⑴ 助词。表示动作、状态的持续。同“着( zhe )”。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中没收录字头“”,请参考“”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徐铉 (宋)

卷别卷五上反切陟慮切、遟倨切頁碼143頁,第23

箸飯攲也。从竹者聲。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徐锴 (南唐)

卷别卷九反切直助反頁碼367頁,第6行,第2

箸飯敧也。從竹者聲。

鍇注臣鍇曰:「今俗記作筯也。」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段玉裁 (清代)

卷别卷五上反切陟慮切、遟倨切古音第五部頁碼769頁,第4許惟賢343頁,第4

箸飯㩻也。

段注㩻各本作攲。支部攲,持去也。《危部》㩻,䧢也。㩻者傾側意。箸必傾側用之。故曰飯㩻。宗廟宥座之器曰攲器。古亦當作㩻器也。箸,《曲禮》謂之梜。假借爲箸落,爲箸明。古無去入之別。字亦不从艸也。

从竹。者聲。

段注陟慮切。又遟倨切。五部。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

章太炎 (近代)

飯攲也。取竹之半,故从支。段改作「飯㩻」,謬。引申為箸,筆猶箸,故可通稱,「筆之于書」「箸之于書」同。箸明當作「者」,者乃分别之詞也,故引申為「者明」。

白话解释

箸,吃饭时用来夹菜的筷子。字形采用“竹”作边旁,“者”作声旁。

箸字的相关索引

#书籍索引
1汲古閣本第284頁,第4字
2陳昌治本第380頁,第4字
3黃侃手批第294頁
4說文校箋第189頁,第8字
5說文考正第177頁,第17字
6說文今釋第639頁,第3字
7說文約注第1128頁,第2字
8說文探原第2595頁,第1字
9說文集注第935頁,第4字
10說文標整第114頁,第9字
11標注說文第186頁,第12字
12說文注箋第1477頁,第3字
13說文詁林第4851頁【補遺】第16713頁
14通訓定聲第1745頁,第4字
15說文義證第383頁【崇文】第1529頁
16說文句讀第569頁
17章授筆記第195頁,第10字
18古字詁林第四冊,第655頁,第4字
19古字釋要第463頁,第3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