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字详情
移
移字概述
〔移〕字拼音是(yí),部首是禾部,总笔画是11画。
〔移〕字是左右结构,可拆字为“禾、多”,五行属土。
〔移〕字造字法是形声。从禾,多声。本义是移秧。
〔移〕字仓颉码是HDNIN,五笔是TQQY,四角号码是27927,郑码是MFRR,中文电码是4448,区位码是5038。
〔移〕字的UNICODE是U+79FB,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基本汉字),10进制: 31227,UTF-32:000079FB,UTF-8:E7 A7 BB。
〔移〕字在《通用规范汉字表》的一级字表中,序号2316,属常用字。
〔移〕字异体字是䄬、乁、扡、迻、𡖰、𢼏、𥞀、𥟻、𧚕。
相关推荐
汉字解释
康熙字典
卷别 :正文・午集下 部首:禾部
武英殿刻本: 第2041頁,第2字
同文書局本: 第853頁,第4字
標點整理本: 第814頁,第1字
音《唐韻》:弋支切;《集韻》、《韻會》:余支切;《正韻》:延知切,𡘋音匜。《說文》:禾相倚移也。《六書故》:移秧也 —— 凡種稻先苗之後移之。
义又,《說文》:一曰禾名。
义又,遷也。《韻會》:今遷徙之迻借作移。《書・多士》:移爾遐逖。
义又,《廣韻》:易也、延也。《博雅》:轉也。《書・畢命》:世變風移。《禮・大傳》:絕族無移服。【疏】在旁而及曰移,言不延移及之。又,〈玉藻〉:疾趨則欲發,而手足⽏移。【疏】移謂靡匜搖動也。
义又,《廣韻》:遺也。《博雅》:移,脫遺也。
义又,官曹公府不相臨敬,則爲移書箋表之類也。《前漢・公孫弘傳》:弘乃移病免歸。【註】移書言病。《後漢・光武紀》:於是致僚屬作文移。【註】文書移於屬縣。
义又,姓。《風俗通》:漢弘農太守移良。
义又,山名。《水經注》:沅水源出許山,流注於熊溪,熊溪南帶移山;山本在水北,夕中風雨,旦而山移水南,故名。
义又,通作施。《前漢・衞綰傳》:劒者,人之所施易,獨至今乎。【如淳註】施,讀曰移 —— 言劒者人所好,故多數移易貿換之也。
音又,《集韻》、《韻會》𡘋以豉切,音異。《禮・郊特牲》:以移民也。【註】移之言羨也。【疏】以蜡祭豐饒,皆醉飽酒食,使人歆羨也。又,曹植〈鷂雀賦〉:雀得鷂言,意甚不移;目如擘椒,跳蕭二翅。【註】移,遷也。
音又,《集韻》:敞𠇍切,音侈。《禮・表記》:衣服以移之。【註】移讀如水汜移之移 —— 猶廣大也。
音又,叶牛何切,音俄。《楚辭・七諫》:淸泠泠而殲滅兮,溷湛湛以日多;梟鴞既以成羣兮,𤣥鶴弭翼而屛移。
注解
〔移〕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午集下,康熙部首是禾部。
〔移〕字拼音是yí,左右结构,可拆字为禾、多。
〔移〕字造字法是形声。从禾,多声。本义是移秧。
〔移〕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yí] ⑴ 挪动⑵ 改变,变动⑶ 旧时公文的一种,行文不相统属的官署间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卷别卷七上反切弋支切頁碼第229頁,第5字續丁孫
移
禾相倚移也。从禾多聲。一曰禾名。
鉉注臣鉉等曰:多與移聲不相近,蓋古有此音。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卷别卷十三反切以支反頁碼第585頁,第1行,第1字述
禾相倚移也。從禾多聲。一曰移,禾名。故相倚則移也。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卷别卷七上反切弋支切古音第十六部頁碼第1291頁,第2字許惟賢第565頁,第4字
禾相倚移也。
段注相倚移者,猶言虚而與之委蛇也。呂氏《春秋》曰:苗其弱也欲孤。其長也欲相與俱。其熟也欲相扶。倚移,連緜字。曡韵。讀若阿那。《攷工記》鄭司農注兩引倚移從風。今《上林賦》作旖旎從風。《說文》於禾曰倚移。於旗曰旖施。於木曰檹施。皆謂阿那也。《毛傳》曰:猗儺,柔順也。猗儺卽阿那。《表記》。衣服以移之。注。移讀如禾氾移之移。移猶廣大也。禾氾移葢謂禾蕃多。《郊特牲》。其蜡乃通以移民也。鄭曰:移之言羨也。古叚移爲侈。如《攷工記》飾車欲侈。故書侈爲移。《少牢》饋《食禮》移袂。皆是。今人但讀爲遷移。據《說文》則自此之彼字當作迻。
从禾。多聲。
段注弋支切。古音在十六部。
一曰禾名。
段注別一義。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
遷移當作侈。倚移即阿那,移之言羨(古音也)也,音同。○其入聲音月,在《廣韻》錫部,支庚同入對轉。
轉移=迻。倚移、綺旎、婀娜。○古音十七部?
轉移字當作迻。
白话解释
移,密集的禾苗进行移植。字形采用“禾”作边旁,“多”是声旁。一种说法认为,“移”是一种禾苗名称。
字形解说
此字始見於戰國文字。戰國文字、篆文的字形都是從禾、多聲。從禾,表示與稻禾相關;多聲,表示聲音。隸變作,楷書作移。在六書中皆屬於形聲。
移字的相关索引
| # | 书籍 | 索引 |
|---|---|---|
| 1 | 汲古閣本 | 第450頁,第2字 |
| 2 | 陳昌治本 | 第574頁,第9字 |
| 3 | 黃侃手批 | 第443頁 |
| 4 | 說文校箋 | 第288頁,第11字 |
| 5 | 說文考正 | 第278頁,第2字 |
| 6 | 說文今釋 | 第1000頁,第2字 |
| 7 | 說文約注 | 第1710頁,第3字 |
| 8 | 說文探原 | 第3631頁,第2字 |
| 9 | 說文集注 | 第1473頁,第1字 |
| 10 | 說文標整 | 第177頁,第19字 |
| 11 | 標注說文 | 第284頁,第10字 |
| 12 | 說文注箋 | 第2333頁,第1字 |
| 13 | 說文詁林 | 第7166頁【補遺】第17077頁 |
| 14 | 通訓定聲 | 第1936頁,第2字 |
| 15 | 說文義證 | 第605頁【崇文】第2417頁 |
| 16 | 說文句讀 | 第928頁 |
| 17 | 章授筆記 | 第297頁,第4字 |
| 18 | 古字詁林 | 第六冊,第619頁,第1字 |
| 19 | 古字釋要 | 第685頁,第2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