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字详情
管
管字概述
〔管〕字拼音是(guǎn),部首是⺮部,总笔画是14画。
〔管〕字是上下结构,可拆字为“𥫗、官”,五行属木。
〔管〕字造字法是形声。从竹,官声。本义是一种类似于笛的管乐器。后泛指管乐器。
〔管〕字仓颉码是HJRR,五笔是TPNN86,TPNF98,四角号码是88777,郑码是MWY,中文电码是4619,区位码是2560。
〔管〕字的UNICODE是U+7BA1,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基本汉字),10进制: 31649,UTF-32:00007BA1,UTF-8:E7 AE A1。
〔管〕字在《通用规范汉字表》的一级字表中,序号3123,属常用字。
〔管〕字异体字是琯、筦、𨵄。
相关推荐
汉字解释
康熙字典
卷别 :正文・未集上 部首:竹部
武英殿刻本: 第2123頁,第11字
同文書局本: 第889頁,第6字
標點整理本: 第849頁,第4字
音《廣韻》:古滿切;《集韻》、《韻會》、《正韻》:古緩切,𡘋音筦 —— 樂器。《書・益稷謨》:下管鼗鼓。《詩・商頌》:嘒嘒管聲。《儀禮・大射儀》:乃管新宮。【註】管,謂吹蕩以播新宮之樂。《周禮・春官》:孤竹之管,絲竹之管,隂竹之管。【疏】管如箎,六孔。《爾雅・釋樂》:大管謂之簥,其中謂之篞,小者謂之篎。【註】管,長尺,圍寸,倂漆之,有底,如笛而小,倂兩而吹。《前漢・律歷志》:竹曰管。《說文》:管,十一月之音,物開地牙,故謂之管。
义又,葭管。《玉泉記》:取宜陽金門竹爲管,河內葭草爲灰,吹之以𠋫陽氣。
义又,地名。《山海經》:管涔之山,汾水出焉。《左傳註》:滎陽京縣東北有管城。《史記・周本紀》:武王封弟叔鮮于管。【註】《括地志》:鄭州管城縣外城,古管國城也。
义又,姓。《廣韻》:出平原周文王子管叔之後,齊有大夫管至父。
义又,筆彄也。《禮・內則》:右佩玦捍管。【註】管,筆彄。《梁史・元帝紀》:元帝筆有三品,忠孝全者,以金管書之;行精粹者,以銀管書之;文辭華麗者,以斑竹管書之。
义又,總理其事曰管。《史記・李斯傳》:趙高以刀筆吏入秦宮,管事二十餘年。
义又,主當也。《禮・樂記》:禮樂之說,管乎人情矣。【註】猶包也。《荀子・儒效篇》:聖人也者,道之管也。【註】管,樞要也。
义又,管管,小見也。《詩・大雅》:靡聖管管。【傳】管管,無所依繫。【箋】管管然以心自恣。
义又,《博雅》:管管,浴也。
义又,五臟腧亦曰管。《莊子・人閒世》:支離疏者,五管在上。【註】管,腧也。
义又,管,籥也。《周禮・地官》:司門掌授管鍵以啟閉國門。【註】謂籥也。《禮・月令》:修鍵閉,愼管籥。
音又,《集韻》:或从玉作琯。古者,琯以玉。舜之時,西王母來獻其白玉琯;零陵文學姓奚,於泠道舜祠下得笙玉琯。夫以玉作音,故神人以和,鳳凰來儀也。
义又,《韻會補》:通作筦。《前漢・東方朔傳》:以筦窺天。【註】古管字。
音又,《類篇》:沽丸切。《集韻》:古丸切,𡘋音官。《儀禮・聘禮》:管人布幕于寢門外。【註】管,古文作官,猶館也,謂掌次舍帷幕之官。
音又,叶扃縣切。蘇轍〈燕山〉詩:居民異風氣,自古習耕戰;次稱望諸君,術略亞狐管。
音又,叶古轉切。郭璞〈鷰贊〉:殷王元發,聖敬日遠;商人是頌,詠之弦管。
卷目:考證・未集上 部首:竹部
愛日堂藏本: 第500頁,第2字
同文書局本: 第1661頁,第30字
《書・益稷謨》下管鼗鼓。
謹按益稷不稱謨,謨改篇。
《儀禮・大射儀》乃管新宮。〔註〕管,謂吹蕩以播新宮之樂。
謹照原文吹蕩改吹簜。
《周禮・春官》孤竹之管,絲竹之管,隂竹之管。《疏》管如箎,六孔。
謹照原文絲竹改孫竹。箎改篪。
注解
〔管〕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未集上,康熙部首是竹部。
〔管〕字拼音是guǎn,上下结构,可拆字为𥫗、官。
〔管〕字造字法是形声。从竹,官声。本义是一种类似于笛的管乐器。后泛指管乐器。
〔管〕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guǎn] ⑴ 吹奏的乐器⑵ 圆而细长中空的东西⑶ 形状像管的电子器件⑷ 负责,经理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卷别卷五上反切古滿切頁碼第145頁,第27字續丁孫
管
如篪,六孔。十二月之音。物開地牙,故謂之管。从竹𡧺聲。
琯
古者玉琯以玉。舜之時,西王母來獻其白琯。前零陵文學姓奚,於伶道舜祠下得笙玉琯。夫以玉作音,故神人以和,鳳皇來儀也。从玉𡧺聲。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卷别卷九反切古短反頁碼第373頁,第2行,第1字述
如箎,六孔,十二月之音,物開地牙,故謂之管。從竹官聲。
鍇注臣鍇按:《爾雅》:大管謂之簥。十二月二陽生,出地散,故曰殷爲地正也。
反切古椀反頁碼第373頁,第3行,第1字述
古者玉琯以玉。舜之時,西王母來獻其白琯。前零陵文學姓奚,於伶道舜祠下得笙玉琯,夫以玉作音,故神人以和,鳳皇來儀也。從玉官聲。
鍇注臣鍇曰:「零陵文學葢後漢時人也。」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卷别卷五上反切古滿切古音第十四部頁碼第787頁,第2字許惟賢第351頁,第2字
如箎。六孔。
段注箎有七孔。見大鄭《笙師》注。管之異於箎者,孔六耳。賈逵,大鄭,許君,應劭《風俗通》,蔡邕《月令・章句》,張揖《廣雅》皆云如箎六孔。惟後鄭《周禮》注,詩箋云如篴而小。倂㒳而吹之。今大予樂宫有焉。
十二月之音。物開地牙。故謂之管。
段注《風俗通》曰:管,漆竹。長一尺。六孔。十二月之音也。物貫地而牙。故謂之管。物開地牙四字有脫誤。當作物貫地而牙。貫管同音。牙芽古今字。古書多云十一月物萌。十二月物牙。《正月》物見也。
从竹。官聲。
段注古滿切。十四部。
古者管㠯玉。
段注此句今正。
舜之時。西王母來獻其白琯。
段注見《大戴禮》、《尙書大傳》。
前零陵文學姓奚。於泠道舜祠下得笙玉琯。
段注見《風俗通》。孟康《漢書》注,《宋書・樂志》皆云:漢章帝時。零陵文學奚景。於泠道舜祠下得笙白玉管。惟孟注無笙字。盧注大戴作明帝時。亦無笙字。
夫㠯玉作音。故神人㠯和。鳳皇來儀也。
段注《風俗通》同。
从王。官聲。
段注按此疑出後人用《風俗通》沾綴。許書衹當云古者管以玉。或从玉。
白话解释
管,像笛,六孔。代表十二月之音。当管吹乐起,物开地迓,世界欢欣,因此称之为“管”。字形采用“竹”作边旁,“官”是声旁。琯,古 时候玉管用玉制成。舜帝时代,西王母来,奉献她的白玉管。前任零陵文学史官性奚,有伶道县祭祀舜帝的祠庙下面,得到了笙白玉管。用玉 管吹奏音乐,因此众神众人齐唱和鸣,连凤凰也翩跹司仪。字形采用“玉”作边旁,采用“官”作声旁。
字形解说
此字始見於篆文,從竹、官聲。從「竹」,指為竹製用品;「官」表示音讀。《說文》另收有重文作「玉」旁,應當也有以玉為材質製作的。隸書誤變從草頭。楷書從篆文來。在六書中屬於形聲。
管字的相关索引
| # | 书籍 | 索引 |
|---|---|---|
| 1 | 汲古閣本 | 第288頁,第13字 |
| 2 | 陳昌治本 | 第387頁,第6字 |
| 3 | 黃侃手批 | 第298頁 |
| 4 | 說文校箋 | 第192頁,第12字 |
| 5 | 說文考正 | 第180頁,第12字 |
| 6 | 說文今釋 | 第652頁,第2字 |
| 7 | 說文約注 | 第1152頁,第3字 |
| 8 | 說文探原 | 第2638頁,第1字 |
| 9 | 說文集注 | 第955頁,第4字 |
| 10 | 說文標整 | 第116頁,第9字 |
| 11 | 標注說文 | 第190頁,第12字 |
| 12 | 說文注箋 | 第1509頁,第2字 |
| 13 | 說文詁林 | 第4929頁【補遺】第16724頁 |
| 14 | 通訓定聲 | 第2930頁,第4字 |
| 15 | 說文義證 | 第392頁【崇文】第1565頁 |
| 16 | 說文句讀 | 第582頁 |
| 17 | 古字詁林 | 第四冊,第692頁,第2字 |
| 18 | 古字釋要 | 第469頁,第11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