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字详情
若
若字概述
〔若〕字是多音字,拼音是(ruò、rě),部首是艹部,总笔画是8画。
〔若〕字是上下结构,可拆字为“艹、右”,五行属木。
〔若〕字造字法是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一个女人跪着,上面中间象头发,两边两只手在梳发,表示“顺从”。本义是顺从。
〔若〕字仓颉码是TKR,五笔是ADKF,四角号码是44604,郑码是EGJ,中文电码是5387,区位码是4084。
〔若〕字的UNICODE是U+82E5,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基本汉字),10进制: 33509,UTF-32:000082E5,UTF-8:E8 8B A5。
〔若〕字在《通用规范汉字表》的一级字表中,序号1002,属常用字。
〔若〕字异体字是叒、若、𠭀、𠭚、𠭞、𠰥、𡧻、𡻦、𣞆、𥉧、𦱡、𦱢、𦱶、𦴈、𧁇。
相关推荐
汉字解释
康熙字典
卷别 :正文・申集上 部首:艸部
武英殿刻本: 第2451頁,第4字
同文書局本: 第1023頁,第12字
標點整理本: 第991頁,第11字
音《唐韻》:而灼切;《集韻》、《韻會》、《正韻》:日灼切,𡘋音弱。《說文》:若,擇菜也。
义又,《玉篇》:杜若,香草。《楚辭・九歌》:采芳洲兮杜若。《夢溪筆談》:杜若,卽今之高良薑。
义又,順也。《書・堯典》:欽若昊天。【傳】敬順也。《詩・小雅》:曾孫是若。
义又,汝也。《儀禮・士昏禮》:勗帥以敬,先妣之嗣,若則有常。〈晉語〉:晉文公謂勃鞮曰:爾爲惠公從余于渭濵,命曰三日,若宿而至。
义又,如也。《書・盤庚》:若網在綱。
义又,乃也。〈周語〉:必有忍也,若能有濟也。
义又,語辭。《儀禮・士相見禮》:君若降送之,則不敢顧。【疏】若者,不定之辭也。
义又,《前漢・武帝紀》:民年九十以上,爲復子若孫。【註】若者,豫及之辭也。
义又,若若,垂貌。《前漢・石顯傳》:印何纍纍,綬若若𫆀。
义又,《莊子・秋水篇》:向若而歎。【註】若,海神。
义又,歲名。《爾雅・釋天》:太歲在丑曰赤奮若。
义又,若木。《淮南子・地形訓》:若木在建木西。《楚辭・天問》:若華何光。【註】若木何能有明赤之光華乎。
义又,水名。《水經注》:若水東南流,鮮水注之。
义又,姓。《正字通》:漢下邳相若章。
音又,《廣韻》:人者切,音惹 —— 乾草也。
义又,般若,梵語謂智慧也。《晉書・曇霍傳》:霍持一錫杖,令人跪曰:此是波若眼。
义又,《韻會》:浮屠所居,西域謂之蘭若。柳宗元文:蘭若眞公。【註】官賜額者爲寺,私造者爲招提、蘭若。
音又,人賒切,音婼 —— 蜀地名。《前漢・地理志》若屬南郡,《春秋傳》作鄀,《唐韻古音》讀汝。《三略》:尊𤰞相若,强弱相虜。古人讀若字爲汝,故傳記之文,多有以若爲汝者。《史記・項羽本紀》云吾翁卽若翁,《漢書》云吾翁卽汝翁,此可據也。
注解
〔若〕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申集上,康熙部首是艸部。
〔若〕字是多音字,拼音是ruò、rě,上下结构,可拆字为艹、右。
〔若〕字造字法是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一个女人跪着,上面中间象头发,两边两只手在梳发,表示“顺从”。本义是顺从。
〔若〕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ruò] ⑴ 如果,假如⑵ 如,像⑶ 你,汝⑷ 约计⑸ 此,如此:“以~所为,求~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⑹ 顺从:“曾孙是~。”⑺ 指“海若”(古代神话中的海神):“望洋向~而叹。”⑻ 指“若木”(古代神话中的树名)。⑼ 指“杜若”(古书上说的一种香草):“沐兰泽,含~芳”。~英(“杜若”的花)。⑽ 文言句首助词,常与“夫”合用:“~夫阴雨霏霏,连月不开。”⑾ 用在形容词或副词后,表示事物的状态:“桑之未落,其叶沃~”。㈡ [rě] ⑴ 〔般若〕见“般3”。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卷别卷一下反切而灼切頁碼第28頁,第23字續丁孫
若
異體若
擇菜也。从艸、右。右,手也。一曰杜若,香艸。
附注商承祚《殷虛文字類編》:「案:卜辭諸若字象人舉手而跽足,乃象諾時巽順之狀,古諾與若為一字,故若字訓為順。古金文若字與此畧同。」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卷别卷二反切如約反頁碼第101頁,第3行,第1字述
擇菜也。從艸、右。右,手也。一曰杜若,香艸。
鍇注臣鍇曰:「擇之順手也,故訓左右手也。《本草》杜若苗似䕬根,似旋覆也。此會意。」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卷别卷一下古音第五部頁碼第171頁,第2字許惟賢第74頁,第13字
擇菜也。
段注《晉語》。秦穆公曰:夫晉國之亂。吾誰使先若夫二公子而立之。以爲朝夕之急。此謂使誰先擇二公子而立之。若正訓擇。擇菜引伸之義也。
从艸右。右手也。
段注此會意《毛傳》曰:若,順也。於雙聲叚借也。又假借爲如也,然也,乃也,汝也。又兼及之詞。五部。
一曰杜若,香艸。
段注此別一義。此六字依《韵會》。恐是鉉用鍇語增。今人又用鉉本改鍇本耳。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
乃爾雙聲。
乃爾雙聲。順也=如。○引申馬食,再引申為人食。
白话解释
若,择捡菜蔬。字形采用“艸、右”会义,“右”表示与“手”有关。另一种说法认为,“若”是“杜若”,是一种香草。
字形解说
字始見殷商甲文,像人跪坐雙手整理頭髮形,故有順意、諾意,又有借為「如」的用法。金文字有增口。至戰國文字的字首頭髮形訛為屮為艸,雙手人跽形則改作又,從口的文飾仍保留。秦簡字形已與篆文相同。《說文》:「若,擇棻也。从艸右。右,手也。一曰,杜若,香艸。」段注:「此會意。《毛傳》曰:『若,順也。』於雙聲叚借也。又假借為如也、然也、乃也、汝也,又兼及之詞。」隸楷字形均承篆文而來。
若字的相关索引
| # | 书籍 | 索引 |
|---|---|---|
| 1 | 汲古閣本 | 第53頁,第8字 |
| 2 | 陳昌治本 | 第86頁,第9字 |
| 3 | 黃侃手批 | 第81頁 |
| 4 | 說文校箋 | 第39頁,第3字 |
| 5 | 說文考正 | 第32頁,第12字 |
| 6 | 說文今釋 | 第117頁,第1字 |
| 7 | 說文約注 | 第226頁,第2字 |
| 8 | 說文探原 | 第561頁,第1字 |
| 9 | 說文集注 | 第179頁,第3字 |
| 10 | 說文標整 | 第22頁,第13字 |
| 11 | 標注說文 | 第38頁,第13字 |
| 12 | 說文注箋 | 第318頁,第2字 |
| 13 | 說文詁林 | 第1832頁【補遺】第16254頁【後編】第18220頁 |
| 14 | 通訓定聲 | 第1839頁,第2字 |
| 15 | 說文義證 | 第98頁【崇文】第389頁 |
| 16 | 說文句讀 | 第116頁 |
| 17 | 說文新證 | 第69頁,第1字 |
| 18 | 章授筆記 | 第50頁,第2字 |
| 19 | 古字詁林 | 第一冊,第525頁,第1字 |
| 20 | 古字釋要 | 第88頁,第13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