莢字详情

jiáㄐㄧㄚˊ
艹部 共10画 上下结构 U+83A2 CJK 基本汉字

艹部

10画

7

13画 (莢)

上下结构

ADWW

TKOO

EGOO

44808

U 83A2

横、竖、竖、横、撇、点、撇、点、撇、捺

莢字概述

〔莢〕字拼音是(jiá),部首是艹部,总笔画是10画

〔莢〕字是上下结构,可拆字为“艹、夾”。

〔莢〕字仓颉码是TKOO,五笔是ADWW,四角号码是44808,郑码是EGOO

〔莢〕字的UNICODE是U+83A2,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基本汉字),10进制: 33698,UTF-32:000083A2,UTF-8:E8 8E A2。

〔莢〕字异体字是

汉字解释

jiáㄐㄧㄚˊ

基本解释

一種植物果實的類型。由一個心皮生成的單子房發育而成,果皮成熟時乾燥,扁而長,沿兩邊裂開;開裂後,果皮成對稱的兩片。豆類植物的果實,大都如此。如:“豆莢”、“皂莢”、
“榆莢”。宋·范成大《初夏詩二首之一》:“桑葉露枝蠶向老,菜花成莢蝶飛來。”亦稱為“莢果”。
姓。如春秋時晉國有莢成僖子。

康熙字典

卷别 :正文・申集上 部首:艸部

武英殿刻本: 第2476頁,第12

同文書局本: 第1035頁,第4

標點整理本: 第1003頁,第5

唐韻》、《正韻》:古協切;《韻會》:吉協切,𡘋音夾。說文》:草實。博雅》:豆角謂之莢。周禮・地官・大司徒》:其植物宜莢。【註】莢物,薺莢王棘之屬。【疏】卽今人謂之皁莢是也。

又,蓂莢,堯時瑞草。

又,莢蒾。本草》:葉似木槿及榆柞小樹。

又,錢名。前漢・食貨志》:漢興,以爲秦錢重難用,更令民鑄莢錢。【註】如榆莢也。

又,陵名。水經注》:李夫人塚,塚形三成,世謂之莢陵。

又,姓。通志・氏族略》:莢氏。風俗通》:莢成僖子,晉大夫。王僧孺《百家志》:荀永之娶平陽莢氏。

卷目:考證・申集上 部首:艸部

愛日堂藏本: 第592頁,第4

同文書局本: 第1666頁,第27

《周禮・地官・大司徒》其植物宜莢。

謹照原文莢字下增物字。

注解

〔莢〕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申集上,康熙部首是艸部

〔莢〕字拼音是jiá,上下结构,可拆字为艹、夾

〔莢〕字的汉语字典解释: [jiá] ⑴ 一種植物果實的類型。由一個心皮生成的單子房發育而成,果皮成熟時乾燥,扁而長,沿兩邊裂開;開裂後,果皮成對稱的兩片。豆類植物的果實,大都如此。如:“豆莢”、“皂莢”、⑵ “榆莢”。宋·范成大《初夏詩二首之一》:“桑葉露枝蠶向老,菜花成莢蝶飛來。”亦稱為“莢果”。⑶ 姓。如春秋時晉國有莢成僖子。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徐铉 (宋)

卷别卷一下反切古叶切頁碼25頁,第11

莢艸實。从艸夾聲。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徐锴 (南唐)

卷别卷二反切尺俠反頁碼92頁,第7行,第3

莢艸實。從艸夾聲。

鍇注臣鍇按:《周禮》「其植艸宜莢物」是也。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段玉裁 (清代)

卷别卷一下反切古叶切古音第八部頁碼151頁,第1許惟賢65頁,第11

莢艸實。

段注《周禮》曰:墳衍植物宜莢物。按莢物兼艸木言。

从艸。夾聲。

段注古叶切八部。

莢字的相关索引

#书籍索引
1汲古閣本第47頁,第3字
2陳昌治本第77頁,第4字
3黃侃手批第75頁
4說文校箋第34頁,第5字
5說文考正第28頁,第15字
6說文今釋第102頁,第1字
7說文約注第193頁,第4字
8說文探原第480頁,第1字
9說文集注第156頁,第2字
10說文標整第19頁,第21字
11標注說文第33頁,第8字
12說文注箋第285頁,第1字
13說文詁林第1721頁【補遺】第16235頁【後編】第18218頁
14通訓定聲第599頁,第1字
15說文義證第85頁【崇文】第337頁
16說文句讀第100頁
17古字詁林第一冊,第480頁,第2字
18古字釋要第81頁,第8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