谪字详情
谪
谪字概述
〔谪〕字拼音是(zhé),部首是讠部,总笔画是13画。
〔谪〕字是左右结构,可拆字为“讠、啇”,五行属火。
〔谪〕字造字法是形声。从言,啻( chì )声。本义是有意指摘,责备。
〔谪〕字仓颉码是IVYCB,五笔是YUMD86,YYUD98,四角号码是30727,郑码是SSUL,中文电码是6207,区位码是5856。
〔谪〕字的UNICODE是U+8C2A,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基本汉字),10进制: 35882,UTF-32:00008C2A,UTF-8:E8 B0 AA。
〔谪〕字在《通用规范汉字表》的二级字表中,序号5603。
〔谪〕字异体字是謫、讁、𧬍。
相关推荐
汉字解释
康熙字典
卷别 :正文・酉集上 部首:言部
武英殿刻本: 第2812頁,第8字
同文書局本: 第1177頁,第22字
標點整理本: 第1152頁,第7字
音《唐韻》、《集韻》、《韻會》𡘋陟革切,音摘 —— 與讁同。《廣雅》:責也。《玉篇》:咎也、罪也、過也、怒也。《類篇》:罰也。《左傳・成十七年》:國子謫我。【註】譴責也。《史記・申屠嘉傳》:議以謫罰,侵削諸侯。《前漢・武帝紀》:天漢元年,發謫戍屯五原。老子《道德經》:善言無瑕謫。
义又,變氣也。《左傳・昭三十一年》:日始有謫。
音又,《玉篇》:治革切;《集韻》:士革切,𡘋音賾。揚子《方言》:怒也。【註】相責怒也。
音又,《集韻》:丁歷切,音的 —— 亦罰也。
音又,叶竹棘切,音陟。柳宗元〈懲咎賦〉:幸皇鑒之明宥兮,纍郡印而南適;惟罪大而寵厚兮,宜夫重仍乎禍謫。
义《說文》本作𧬍。
注解
〔謫〕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酉集上,康熙部首是言部。
〔謫〕字拼音是zhé,左右结构,可拆字为訁、啇。
〔謫〕字造字法是形聲。从言,啻( chì )聲。本义是有意指摘,責備。
〔謫〕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zhé] ⑴ 譴責,責備⑵ 封建時代特指官吏降職,調往邊外地方⑶ 變異:“庚午之日,日始有~”。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卷别卷三上反切陟革切頁碼第75頁,第28字續丁孫
𧬍
異體謫
罰也。从言啻聲。
附注邵瑛羣經正字:「今經典作謫。」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卷别卷五反切張伯反頁碼第213頁,第2行,第2字述
罰也。從言啻聲。
鍇注臣鍇曰:「謫猶摘也。」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卷别卷三上反切陟革切古音第十六部頁碼第398頁,第10字許惟賢第180頁,第1字
罰也。从言。啻聲。
段注陟革切。十六部。
白话解释
谪,处罚(即获罪贬官)字形采用“言”作边旁,采用“啻”作声旁。
謫字的相关索引
| # | 书籍 | 索引 |
|---|---|---|
| 1 | 汲古閣本 | 第151頁,第6字 |
| 2 | 陳昌治本 | 第216頁,第6字 |
| 3 | 黃侃手批 | 第171頁 |
| 4 | 說文校箋 | 第104頁,第16字 |
| 5 | 說文考正 | 第97頁,第15字 |
| 6 | 說文今釋 | 第346頁,第5字 |
| 7 | 說文約注 | 第606頁,第2字 |
| 8 | 說文探原 | 第1403頁,第1字 |
| 9 | 說文集注 | 第514頁,第4字 |
| 10 | 說文標整 | 第62頁,第14字 |
| 11 | 標注說文 | 第105頁,第7字 |
| 12 | 說文注箋 | 第780頁,第4字 |
| 13 | 說文詁林 | 第3123頁 |
| 14 | 通訓定聲 | 第2068頁,第2字 |
| 15 | 說文義證 | 第215頁【崇文】第857頁 |
| 16 | 說文句讀 | 第299頁 |
| 17 | 古字詁林 | 第三冊,第110頁,第1字 |
| 18 | 古字釋要 | 第271頁,第7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