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字详情
邵
邵字概述
〔邵〕字拼音是(shào),部首是阝部,总笔画是7画。
〔邵〕字是左右结构,可拆字为“召、阝”或“召、⻏”,五行属金。
〔邵〕字仓颉码是SRNL,五笔是VKBH,四角号码是17627,郑码是YDJY,中文电码是6730,区位码是4159。
〔邵〕字的UNICODE是U+90B5,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基本汉字),10进制: 37045,UTF-32:000090B5,UTF-8:E9 82 B5。
〔邵〕字在《通用规范汉字表》的二级字表中,序号3816。
〔邵〕字异体字是召。
相关推荐
汉字解释
康熙字典
卷别 :正文・酉集下 部首:邑部
武英殿刻本: 第3040頁,第5字
同文書局本: 第1270頁,第2字
標點整理本: 第1256頁,第10字
音《集韻》、《韻會》:時照切;《五音集韻》:市照切,𡘋音紹。《廣韻》:邑名。《左傳・襄二十三年》:齊侯伐晉戍郫邵。【註】晉邑。
义又,姓。與召通。召公奭之後。《史記・白起傳》:雖周邵呂望之功,不益于此矣。
义又,邵陵,地名。《史記・秦本紀》「齊桓公伐楚,至邵陵」,《左傳・僖四年》作召陵。
义《正字通》:从邑者,爲邑,爲姓;从卪者,訓勸勉,又訓高也。俗多譌混。
注解
〔邵〕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酉集下,康熙部首是邑部。
〔邵〕字拼音是shào,左右结构,可拆字为召、⻏。
〔邵〕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shào] ⑴ 古地名,在今中国山西省垣曲县。⑵ 姓。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卷别卷六下反切寔照切頁碼第208頁,第16字續丁孫
邵
晉邑也。从邑召聲。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卷别卷十二反切食要反頁碼第534頁,第4行,第1字述
晉邑也。從邑召聲。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卷别卷六下反切寔照切古音第二部頁碼第1152頁,第2字許惟賢第507頁,第4字
晉邑也。
段注《左傳》襄二十三年。齊矦伐衞。遂伐晉。入孟門。登大行。張武軍於熒庭。戍郫邵。杜曰:取晉邑而守之。杜不言郫邵二邑名。據許則當是二邑也。文六年。賈季召公子樂於陳。趙孟使殺諸郫。此單言郫也。《後志》。河東垣縣有邵亭。注引《博物記》。縣東九十里有郫邵之阨。趙孟殺公子樂於郫邵。豈張華所見《左傳》有異歟。按今山西絳州垣曲縣東有邵城。後魏之邵郡,後周之邵州皆此也。依許則《經典》獨此字從邑召。凡周召字作邵者俗也。後儒或謂垣曲邵城爲周召分陜之所。其說不經。
从邑。召聲。
段注寔照切。二部。
邵字的相关索引
| # | 书籍 | 索引 |
|---|---|---|
| 1 | 汲古閣本 | 第411頁,第2字 |
| 2 | 陳昌治本 | 第528頁,第1字 |
| 3 | 黃侃手批 | 第408頁 |
| 4 | 說文校箋 | 第264頁,第15字 |
| 5 | 說文考正 | 第255頁,第15字 |
| 6 | 說文今釋 | 第915頁,第3字 |
| 7 | 說文約注 | 第1583頁,第2字 |
| 8 | 說文探原 | 第3410頁,第1字 |
| 9 | 說文集注 | 第1352頁,第1字 |
| 10 | 說文標整 | 第162頁,第10字 |
| 11 | 標注說文 | 第261頁,第10字 |
| 12 | 說文注箋 | 第2107頁,第1字 |
| 13 | 說文詁林 | 第6613頁【補遺】第16983頁 |
| 14 | 通訓定聲 | 第1286頁,第2字 |
| 15 | 說文義證 | 第555頁【崇文】第2217頁 |
| 16 | 說文句讀 | 第843頁 |
| 17 | 古字詁林 | 第六冊,第286頁,第1字 |
| 18 | 古字釋要 | 第635頁,第3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