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字详情
颠
颠字概述
〔颠〕字拼音是(diān),部首是页部,总笔画是16画。
〔颠〕字是左右结构,可拆字为“真、页”,五行属金。
〔颠〕字造字法是形声。从页( xié ),真声。本义是头顶。
〔颠〕字仓颉码是JCMBO,五笔是FHWM,四角号码是41882,郑码是EDOG,中文电码是7351,区位码是2163。
〔颠〕字的UNICODE是U+98A0,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基本汉字),10进制: 39072,UTF-32:000098A0,UTF-8:E9 A2 A0。
〔颠〕字在《通用规范汉字表》的一级字表中,序号3327,属常用字。
〔颠〕字异体字是㒹、傎、顚、顛、𠑘、𠖩、𡬅。
相关推荐
汉字解释
康熙字典
卷别 :正文・戌集下 部首:頁部
武英殿刻本: 第3371頁,第14字
同文書局本: 第1408頁,第5字
標點整理本: 第1401頁,第19字
音《唐韻》:都年切;《集韻》、《韻會》、《正韻》:多年切,𡘋音𠫉。《說文》:頂也。《爾雅・釋言》:顚,頂也。【疏】謂頭上也。《詩・秦風》:有馬白顚。【傳】白顚,的顙也。【疏】額有白毛,今之戴星馬也。
义又,《玉篇》:山頂曰顚。蘇軾〈琴操〉:山有時而童顚。
义又,本末曰顚末。陸機〈文賦〉:如失機而後會,恆操末以續顚。【註】言先後失序也。
义又,《小爾雅》:殞也。《釋名》:倒也。《書・微子》:吿予顚隮。【疏】謂從上而隕。《莊子・人閒世》:形就而入,且爲顚爲滅。【郭註】若遂與同,則是顚危而不扶持。《正字通》:別作傎。
义又,與癲同,狂也。《唐書・張旭傳》:旭大醉,呼叫狂走,以頭濡墨而書,世號張顚。
义又,地名。《左傳・僖二年》:冀爲不道,入自顚軨。【註】虞地。《後漢・郡國志》河東郡大陽有顚軨阪。
义又,縣名。與滇同。司馬相如〈子虛賦〉:文成顚歌。【註】文穎曰:文成,遼西縣名;顚,益州顚縣 —— 其人能作西南夷歌。顚卽滇字。
音又,專一也。《莊子・馬蹄篇》:至德之世,其行填填,其字顚顚。陸德明《音義》:顚顚,丁田反。崔云專一也。
义又,姓。晉有顚頡。見《左傳》。
义又,人名。《書・君奭》:有若泰顚。
音又,《集韻》:亭年切,音田 —— 顚顚,憂思貌。《禮・玉藻》:喪容纍纍,色容顚顚。【註】憂思貌也。【釋文】顚,字又作㒹,音田,又丁年反。
音又,與闐通。《禮・玉藻》:盛氣顚實揚休。【註】顚,讀爲闐。【疏】顚,塞也。【釋文】闐音田。
音又,《集韻》:典因切 —— 亦頂也。司馬相如〈上林賦〉:長嘯哀鳴,翩幡互經;夭嬌枝格,偃蹇杪顚。
音又,《廣韻》:他甸切,瑱去聲 —— 與瑱同。
义《集韻》亦作𦗁。
卷目:考證・戌集下 部首:頁部
愛日堂藏本: 第827頁,第3字
同文書局本: 第1678頁,第27字
《左傳・僖二年》冀爲不道入自顚軨。〔註〕虞地。《後漢・郡國志》河東郡大陽有顚軨阪。
謹按杜註無虞地二字。今据左傳原文於入自顚軨下增伐鄍三門。下照杜註原文改杜註河東大陽縣東北有顚軨阪。
又縣名,與滇同。《司馬相如・子虚賦》文成顚歌。註女穎曰文成。遼西縣名。
謹照原文子虚賦改上林賦。女穎改文穎。
《莊子》其字顚顚。
謹照原文其字改其視。
《上林賦》夭嬌枝格,偃蹇杪顚。
謹照原文夭嬌改夭蟜。
注解
〔顚〕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戌集下,康熙部首是頁部。
〔顚〕字拼音是diān,左右结构,可拆字为眞、頁。
〔顚〕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diān] ⑴ 同“颠”。
卷别 :正文・戌集下 部首:頁部
武英殿刻本: 第3372頁,第1字
同文書局本: 第1408頁,第6字
標點整理本: 第1401頁,第20字
义《正字通》:俗顚字。
注解
〔顛〕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戌集下,康熙部首是頁部。
〔顛〕字拼音是diān,左右结构,可拆字为真、頁。
〔顛〕字造字法是形聲。从頁( xié ),真聲。本义是頭頂。
〔顛〕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diān] ⑴ 头顶。《墨子•脩身》:“華髮隳顛。”⑵ 泛指物体顶部。《史記•孝武本紀》:“東上泰山,山之草木葉未生,乃令人上石立之泰山顛。”又指马的额头。《詩•秦風•車鄰》:“有車鄰鄰,有馬白顛。”⑶ 本,始。晋陸機《文賦》:“如失機而後會,恆操末以續顛。”⑷ 下。漢揚雄《太玄•疑》:“顛疑遇幹,客,三歲不射。”⑸ 坠落;殒落。《左傳•隱公十一年》:“子都自下射之,顛。”⑹ 通“蹎”。倒仆。《易•鼎》:“鼎顛趾,利出否。”⑺ 颠倒;倒置。《詩•齊風•東方未明》:“東方未明,顛倒衣裳,顛之倒之,自公召之。”⑻ 颠簸。《紅樓夢》第七十八回:“騎馬顛了,骨頭痛。”⑼ 通“瘨(癲)”。疯,狂。《書•盤庚中》:“乃有不吉不迪,顛越不恭,暫遇姦究。”⑽ 古县名。指滇池县,西汉置。治所在今云南省晋宁县东。两汉为益州郡治所。后作“滇”。南朝梁废。《文選•司馬相如〈上林賦〉》:“巴渝宋蔡,淮南干遮,文成顛歌。”⑾ 姓。《廣韻•先韻》:“顛,姓。”㈡ [dián] ⑴ 〔顛顛〕忧思貌。也单用作“顛”。”《禮記•玉藻》:“喪客纍纍,色容顛顛。”⑵ 通“闐”。充满。《禮記•玉藻》:“頭頸必中,山立時行,盛氣顛實揚休。”㈢ [diàn] ⑴ 同“頊”。古代冠冕的玉饰,自两侧垂于耳旁,用来塞耳,故又名“充耳”。《集霰韻》:“瑱,《説文》:‘以玉充耳。’或从頁。”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卷别卷九上反切都年切頁碼第291頁,第10字續丁孫
顚
異體顛
頂也。从𩑋眞聲。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卷别卷十七反切的煙反頁碼第730頁,第3行,第3字述
頂也。從頁眞聲。
鍇注臣鍇曰:「蹎倒字作蹎。」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卷别卷九上反切都秊切古音第十二部頁碼第1662頁,第5字許惟賢第729頁,第5字
頂也。
段注見《釋言》。《國語》班序顚毛注同。引伸爲凡物之頂。如《秦風・有馬白顚》。傳曰:白顚,旳顙也。馬以顙爲頂也。《唐風》首陽之顚。山頂亦曰顚也。顚爲冣上。倒之則爲冣下。故《大雅》顚沛之揭。傳曰:顚,仆也。《論語》顚沛。馬注曰:僵仆也。《離騷》注曰:自上下曰顚。《廣雅》曰:顚,末也。
从𩑋。眞聲。
段注都秊切。十二部。
顛字的相关索引
| # | 书籍 | 索引 |
|---|---|---|
| 1 | 汲古閣本 | 第572頁,第9字 |
| 2 | 陳昌治本 | 第726頁,第5字 |
| 3 | 黃侃手批 | 第554頁 |
| 4 | 說文校箋 | 第371頁,第8字 |
| 5 | 說文考正 | 第349頁,第8字 |
| 6 | 說文今釋 | 第1258頁,第4字 |
| 7 | 說文約注 | 第2154頁,第2字 |
| 8 | 說文探原 | 第4365頁,第1字 |
| 9 | 說文集注 | 第1862頁,第1字 |
| 10 | 說文標整 | 第226頁,第8字 |
| 11 | 標注說文 | 第361頁,第8字 |
| 12 | 說文注箋 | 第3008頁,第1字 |
| 13 | 說文詁林 | 第8802頁【補遺】第17325頁 |
| 14 | 通訓定聲 | 第3280頁,第1字 |
| 15 | 說文義證 | 第755頁【崇文】第3017頁 |
| 16 | 說文句讀 | 第1187頁 |
| 17 | 章授筆記 | 第365頁,第4字 |
| 18 | 古字詁林 | 第八冊,第6頁,第1字 |
| 19 | 古字釋要 | 第840頁,第7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