齧字详情
齧
齧字概述
〔齧〕字拼音是(niè),部首是齒部,总笔画是21画。
〔齧〕字是上下结构,可拆字为“㓞、齒”。
〔齧〕字仓颉码是QHYMU,五笔是DHVB,四角号码是57772,郑码是CIYI。
〔齧〕字的UNICODE是U+9F67,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基本汉字),10进制: 40807,UTF-32:00009F67,UTF-8:E9 BD A7。
〔齧〕字异体字是嚙、囓、𠲼、𠼜、𡾐、𩖁、𪘂、𪘅、𪘎、𪘖、𪙓。
相关推荐
汉字解释
康熙字典
卷别 :正文・亥集下 部首:齒部
武英殿刻本: 第3675頁,第8字
同文書局本: 第1534頁,第4字
標點整理本: 第1536頁,第32字
音《唐韻》:五結切;《集韻》、《韻會》:倪結切;《正韻》:魚列切,𡘋音臬。《說文》:噬也。《禮・曲禮》:⽏齧骨。
义又,地名。《史記・河渠書》:齧桑浮兮淮泗滿。【註】齧桑,地名。
义又,齧齒,鳥名。《爾雅・釋鳥》:齧齒,艾。
义又,獸名,齧鐵。見《神異經》。
义又,蟲名,齧桑。《爾雅・釋蟲》:蠰,齧桑。【疏】蠰,一名齧桑,江東呼爲齧髪。
义又,草名。《爾雅・釋草》:齧,苦堇。【註】苦堇,今堇葵也。【又】齧,彫蓬。【疏】蓬蒿也,草之不理者也。
义又,姓。《莊子・齊物論》:齧缺問於王倪。
注解
〔齧〕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亥集下,康熙部首是齒部。
〔齧〕字拼音是niè,上下结构,可拆字为㓞、齒。
〔齧〕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niè] ⑴ 咬,啃。《説文•齒部》:“齧,噬也。”⑵ 缺口。《淮南子•人間》:“夫牆之壞也於隙,劍之折必有齧。”⑶ 侵蚀。《戰國策•魏策二》:“昔王季歷葬於楚山之尾,灓水齧其墓。”⑷ 草名。蓬草的一种。《爾雅•釋草》:“齧,彫蓬;薦,黍蓬。”⑸ 野菜名。苦堇。《爾雅•釋草》:“齧,苦堇。”⑹ 姓。《廣韻•屑韻》:“齧,姓。《莊子》有齧缺。”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卷别卷二下反切五結切頁碼第59頁,第20字續丁孫
齧
噬也。从齒㓞聲。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卷别卷四反切語挈反頁碼第171頁,第2行,第2字述
噬也。從齒㓞聲。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卷别卷二下反切五結切古音第十五部頁碼第318頁,第6字許惟賢第143頁,第2字
噬也。
段注《口部》曰:噬,啗也。《釋名》曰:鳥曰啄。獸曰齧。齧,𪚊也。所臨則秃𪚊也。
从齒。㓞聲。
段注五結切。十五部。
齧字的相关索引
| # | 书籍 | 索引 |
|---|---|---|
| 1 | 汲古閣本 | 第116頁,第2字 |
| 2 | 陳昌治本 | 第170頁,第10字 |
| 3 | 黃侃手批 | 第140頁 |
| 4 | 說文校箋 | 第81頁,第15字 |
| 5 | 說文考正 | 第77頁,第13字 |
| 6 | 說文今釋 | 第265頁,第1字 |
| 7 | 說文約注 | 第458頁,第3字 |
| 8 | 說文探原 | 第1131頁,第2字 |
| 9 | 說文集注 | 第400頁,第5字 |
| 10 | 說文標整 | 第47頁,第24字 |
| 11 | 標注說文 | 第82頁,第6字 |
| 12 | 說文注箋 | 第617頁,第3字 |
| 13 | 說文詁林 | 第2689頁【補遺】第16388頁 |
| 14 | 通訓定聲 | 第2639頁,第2字 |
| 15 | 說文義證 | 第172頁【崇文】第685頁 |
| 16 | 說文句讀 | 第233頁 |
| 17 | 古字詁林 | 第二冊,第570頁,第4字 |
| 18 | 古字釋要 | 第222頁,第6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