㡭字详情

ㄐㄧˋ
幺部 共14画 上下结构 U+386D CJK 扩展A
四叠字

幺部

14画

11

14画 (㡭)

上下结构

XXGN

VVII

ZZZZ

22713

U 386D

撇折、撇折、点、撇折、撇折、点、横、撇折、撇折、点、撇折、撇折、点、竖折

㡭字概述

〔㡭〕字拼音是(jì),部首是幺部,总笔画是14画

〔㡭〕字是上下结构,四叠字 (含四叠字结构),可拆字为“𠃊𢆶𫠩”或“𠃊𢆶、一、𢆶”或“𢆸𢆸”。

〔㡭〕字仓颉码是VVII,五笔是XXGN,四角号码是22713,郑码是ZZZZ

〔㡭〕字的UNICODE是U+386D,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扩展区A,10进制: 14445,UTF-32:0000386D,UTF-8:E3 A1 AD。

〔㡭〕字异体字是

汉字解释

ㄐㄧˋ

基本解释

同“”,續也。
《説文•糸部》:“繼,續也。从系㡭。一曰反𢇍為繼。”
《正字通•幺部》:“㡭,繼本字。”
《帝堯碑》:“後太守河南張寵,㡭擬前緒,到官始初,出錢二千。”

康熙字典

卷别 :正文・寅集下 部首:幺部

武英殿刻本: 第821頁,第4

同文書局本: 第343頁,第2

標點整理本: 第285頁,第9

說文》:繼,从糸、从㡭。一曰反𢇍爲繼。莊子・至樂篇》:得水則爲㡭。【音義】萬物得水土氣,乃相繼而生也。

注解

〔㡭〕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寅集下,康熙部首是幺部

〔㡭〕字拼音是,上下结构,可拆字为𠃊、𢆶、一、𢆶、;、𢆸、𢆸

〔㡭〕字的汉语字典解释: [jì] ⑴ 同“繼”,續也。
《説文•糸部》:“繼,續也。从系㡭。一曰反𢇍為繼。”
《正字通•幺部》:“㡭,繼本字。”
《帝堯碑》:“後太守河南張寵,㡭擬前緒,到官始初,出錢二千。”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徐铉 (宋)

卷别卷十三上反切情雪切頁碼432頁,第22

異體

絕斷絲也。从糸从刀从卪。

𢇍

𢇍古文絕。象不連體,絕二絲。

蔣注案:絕字不作絶,不从色。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徐锴 (南唐)

卷别卷二十五反切情雪切頁碼1027頁,第4行,第3

𢇍斷絲也。從糸從刀從卪。

反切………頁碼1027頁,第5行,第1

古文絕。象不連體,絕二絲。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段玉裁 (清代)

卷别卷十三上反切情雪切古音第十五部頁碼2579頁,第4許惟賢1122頁,第7

𢇍𣃔絲也。

段注𣃔之則爲二,是曰絕。引申之,凡横越之曰絕。如絕河而渡是也。又絕則窮。故引申爲極。如言絕美,絕妙是也。許書《𨸏部》云:陘,山絕坎也。是中𣃔之義也。《水部》曰:榮,絕小水也。是極至之義也。閻氏百詩乃以絕河釋滎,以釋《禹貢》。不知《禹貢》熒澤自古作从三火之熒。後人乃譌爲滎。

从刀糸。

段注𣃔絲以刀也。會意。

卪聲。

段注以上五字今定。情雪切。十五部。

古文絕。象不連體絕二絲。

段注象形也。

白话解释

绝,切断丝线。字形采用“糸、刀、卩”会义。,这是古文写法的“绝”,字形像丝线不连贯的形体,像切断了两束丝线。

字形解说

甲骨文像二條絲縷被三條橫線切斷。金文像二組絲縷被刀切斷。戰國文字與金文相近似。《說文》所收古文像不連體,斷絕二絲。篆文從刀、糸,卩(ㄐㄧㄝˊ jié)聲。隸書、楷書都從篆文來。在六書中屬於形聲。

絕字的相关索引

#书籍索引
1汲古閣本第854頁,第2字
2陳昌治本第1094頁,第9字
3黃侃手批第817頁
4說文校箋第569頁,第20字
5說文考正第512頁,第11字
6說文今釋第1888頁,第5字
7說文約注第3171頁,第2字
8說文探原第6344頁,第2字
9說文集注第2725頁,第3字
10說文標整第340頁,第11字
11標注說文第546頁,第15字
12說文注箋第4500頁,第3字
13說文詁林第12584頁【補遺】第17898頁
14通訓定聲第2701頁,第2字
15說文義證第1120頁【崇文】第4477頁
16說文句讀第1861頁
17說文新證第888頁,第1字
18古字詁林第九冊,第1150頁,第1字
19古字釋要第1197頁,第5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徐铉 (宋)

卷别卷十三上反切古詣切頁碼432頁,第24

異體𦇓

繼續也。从糸、㡭。一曰反𢇍爲繼。

附注按:㡭,古繼字,後加意符糸作繼,「反𢇍為繼」當作「反𢇍為㡭」。

附注《說文新證》:「拍敦从二𢆶(絲)相續,『一』為指事符號。」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徐锴 (南唐)

卷别卷二十五反切古詣切頁碼1027頁,第5行,第2

繼續也。從糸、㡭。一曰反𢇍爲繼。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段玉裁 (清代)

卷别卷十三上反切古詣切古音第十五部頁碼2580頁,第2許惟賢1123頁,第2

𦇓

𦇓續也。

段注虞翻注易曰:繼,統也。

从糸𢇍

段注各本篆文作繼。解作从糸㡭。則不可通。今正。此會意字。从糸𢇍者,謂以糸聯其絕也。自傳寫譌亂。倂篆體改之。因又刪㡭篆矣。古詣切。十五部。

𦇓或作㡭。反𢇍爲㡭。

段注大徐無篆文。但有一曰反𢇍爲㡭六字。不可了。小徐本云:或作㡭。反𢇍爲㡭。今依以補一篆文。乃使文從字順矣。反之而成字者,如反巳爲㠯,反人爲匕,反正爲乏是也。小徐本見《韵會》。莊,列皆云得水爲㡭。此篆見古書者惟此。而莊譌作𢇍

白话解释

继,续丝。字形采用“糸、”会义。一种说法认为,将“断”反写就是“继”(繼)。

字形解说

甲骨文像兩股相聯的絲線截斷又接起來的樣子。金文像兩股絲線分別把斷的地方再接起來。戰國文字像織布機上連接絲縷的樣子。篆文從糸、㡭(ㄐㄧˋ jì)。從「糸」,指絲縷;「㡭」表示連接斷絲。隸書、楷書從篆文來。在六書中屬於異文會意。

繼字的相关索引

#书籍索引
1汲古閣本第854頁,第4字
2陳昌治本第1095頁,第1字
3黃侃手批第818頁
4說文校箋第569頁,第21字
5說文考正第512頁,第12字
6說文今釋第1888頁,第6字
7說文約注第3172頁,第1字
8說文探原第6345頁,第1字
9說文集注第2726頁,第1字
10說文標整第340頁,第12字
11標注說文第546頁,第16字
12說文注箋第4501頁,第1字
13說文詁林第12585頁【補遺】第17898頁
14通訓定聲第2271頁,第1字
15通訓定聲第2271頁,第2字
16說文義證第1121頁【崇文】第4481頁
17說文句讀第1861頁
18說文新證第889頁,第1字
19章授筆記第540頁,第2字
20古字詁林第九冊,第1152頁,第1字
21古字釋要第1197頁,第6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