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字详情

ㄐㄧˋㄐㄧˇ
纟部 共6画 左右结构 U+7EAA CJK 基本汉字
一级汉字常用字通用字

纟部

6画

3

9画 (紀)

左右结构

形声字

XNN

VMSU

ZYY

27117

4764

2845

U 7EAA

撇折、撇折、提、横折、横、竖弯钩

纪字概述

〔纪〕字是多音字,拼音是(jì、jǐ),部首是纟部,总笔画是6画

〔纪〕字是左右结构,可拆字为“纟、己”,五行属木。

〔纪〕字造字法是形声。从糸( mì ),表示与线丝有关,己声。本义是散丝的头绪。

〔纪〕字仓颉码是VMSU,五笔是XNN,四角号码是27117,郑码是ZYY,中文电码是4764,区位码是2845

〔纪〕字的UNICODE是U+7EAA,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基本汉字),10进制: 32426,UTF-32:00007EAA,UTF-8:E7 BA AA。

〔纪〕字在《通用规范汉字表》一级字表中,序号0595,属常用字

〔纪〕字异体字是𥿓

汉字解释

1ㄐㄧˋ

基本解释

记载。~年。~元。~行( xíng )。~实。~念。~传( zhuàn )体(中国传统史书的一种体裁,以人物传记为中心叙述史实,“”是帝王本纪,“”是其他人物的列传)。~事本末体(中国传统史书的一种体裁,以重要事件为纲,将一段历史完整地记载下来)。
记年代的方式。一~(古代指十二年)。世~(一百年)。
地质年代分期的第二级,纪以下为“”,纪以上为“”。
法度。~律。违法乱~。
散丝的头绪。丝缕有~。

详细解释

名词
1.形声。从糸( mì ),表示与线丝有关,己声。本义:散丝的头绪。
2.同本义。
threads of silk;
纪,别丝也。 —— 《说文》三纲六纪。纪者,理也。 —— 《白虎通》众之纪也。 —— 《礼记·礼器》。注:“丝缕之数有纪。”譬若丝缕之有纪,网罟之有纲。 —— 《墨子·尚同上》茧之性为丝,然非得工女煮以热汤而抽其统纪,则不能成丝。 —— 《淮南子·泰族训》
3.开端,头绪。
threads;
纪,绪也。 —— 《方言十》
乱其纪(事情乱了端绪)
4.要领。
essentials;
义也者,万事之纪也。 —— 《吕氏春秋》故乐者,天地之命,中和之纪,人情之所不能免也。 —— 《礼记·乐记》
5.纲领;纲纪。
guiding principle;
纲纪四方。 —— 《诗·大雅·棫朴》道者,万物之始,是非之纪也。 —— 《韩非子·主道》
纪经(纲常);纪纲(网罟的纲绳。引申为法纪与政纲;治理;管理);纪序(纲纪次序)
6.法则;准则。
law;
无变天之道,无绝地之理,无乱人之纪。 —— 《吕氏春秋·孟春》
纪法(法律;法规)
7.纪律 。
discipline;
法纪(法度和纪律);军纪;纲纪;党纪
8.终极 。
end; limit;
纪极(极限);纪限(极限)
9.仆人 。
servant;
纪纲(仆人)
10.历史上的或人类发展,尤指文化发展方面的一个时代或时期 。
age;
世纪;中世纪
11.地质上的分期(长于“”,包括在一个“”中) 。
period;
侏罗纪;二叠纪;石炭纪;寒武纪;震旦纪
12.十二年的一个时期。
a period of twelve years;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 莫愁。 —— 李商隐《马嵬》
13.杂记、印象或事件的非正式纪录 。
note;
陕北纪行 —— 义同“”,主要用于“纪念、纪年、纪要、纪元、纪传”等,别的地方多用“
14.旧时史书的一种体裁本纪,专记帝王的历史事迹及一代大事 。
chronological record of events;
《史记·高祖本纪》、《后汉书》
15.中国古国名 Ji state。姜姓,春秋时为齐所灭,故城在今山东省寿光县东南。
16.姓。
纪信(公元前?—前204),汉初将军,赵城人。秦末为刘邦部将,项羽围刘邦于荥阳时,事急纪信伪乘刘邦车出降,刘邦乘隙脱逃,纪信即被项羽杀害;纪昌(古代传说中善于射箭的人)
动词
1.处理;治理。
handle; manage;
纪农协功。 —— 《国语·周语上》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 —— 陶潜《移居》
纪理(经纪,管理);纪农(治理农事)
2.通“”。记录,记载。
record;
夫德,俭而有度,登降有数,文、物以纪之,声、明以发之,以临照百官。 —— 《左传·恒公二年》司马子长纪 黄帝以至 孝武。 —— 《论衡·须颂》咸用纪宗存主。 —— 张衡《东京赋》恶能无纪。 —— 明· 袁宏道《满井游记》罗缕纪存。 —— 清· 袁枚《祭妹文》
纪兴(记录兴致);纪功(记载功绩);纪述(记载叙述)

2ㄐㄧˇ

基本解释

姓。

详细解释

名词
1.姓。
2.另见 jì。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中没收录字头“”,请参考“”字。

卷别 :正文・未集中 部首:糸部

武英殿刻本: 第2190頁,第9

同文書局本: 第915頁,第13

標點整理本: 第877頁,第12

廣韻》:居理切;《集韻》、《韻會》:苟起切;《正韻》:居里切,𡘋音已。說文》:絲別也。詩・大雅》:綱紀四方。【傳】理之爲紀。【疏】紀者,別理絲數。

又,《書・洪範》:五紀,一曰歲,二曰月,三曰日,四曰星辰,五曰曆數。【疏】五紀者,五事,爲天之經紀也。

又,《書・畢命》:既歷三紀。【傳】十二年曰紀。

又,《詩・秦風》:有紀有堂。【傳】紀,基也。【疏】山基也。〇【按】〈六書略〉音起。

又,《禮・月令》:月窮于紀。【註】紀,會也。

又,《榖梁傳・莊二十二年》:災紀也。【註】紀,治理也。

又,〈周語〉:數之紀也。【註】數起於一,終於十;十則更,故曰紀。

又,《史記》〈本紀〉。【註】《索隱》曰:紀者,記也 —— 本其事而記之。

又,《西京雜記》:五絲爲䌰,倍䌰爲升,倍升爲緎,倍緎爲紀。

又,《玉篇》:紀,緒也。

又,《廣韻》:紀,極也、識也。

又,國名。左傳・隱元年》:紀人代夷。【註】紀國,在東莞劇縣。

又,姓。史記・項羽紀》:紀信。

注解

〔紀〕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未集中,康熙部首是糸部

〔紀〕字拼音是,左右结构,可拆字为糹、己

〔紀〕字造字法是形聲。从糸( mì ),表示與線絲有關,己聲。本义是散絲的頭緒。

〔紀〕字的汉语字典解释: [jì] ⑴ 記載⑵ 記年代的方式⑶ 地質年代分期的第二級,紀以下為“世”,紀以上為“代”。⑷ 法度⑸ 散絲的頭緒 [jǐ] ⑴ 姓。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中没收录字头“”,请参考“”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徐铉 (宋)

卷别卷十三上反切居擬切頁碼432頁,第16

紀絲別也。从糸己聲。

附注朱駿聲《通訓定聲》:「此後出字,己為十幹,借義所專,因又製此加糸傍也。」按:金文紀作己,不從糸。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徐锴 (南唐)

卷别卷二十五反切居擬切頁碼1027頁,第2行,第3

紀絲別也。從糸己聲。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段玉裁 (清代)

卷别卷十三上反切居擬切古音第一部頁碼2577頁,第3許惟賢1122頁,第1

紀別絲也。

段注別絲各本作絲別。棫樸《正義》引紀,別絲也。又云:紀者,別理絲縷。今依以正。別絲者,一絲必有其首,別之是爲紀。眾絲皆得其首,是爲統。統與紀義互相足也。故許不析言之。《禮器》曰:眾之紀也。紀散而眾亂。注曰:紀者,絲縷之數有紀也。此紀之本義也。引申之爲凡經理之稱。詩。網紀四方。箋云:以罔罟喻爲政。張之爲綱。理之爲紀。《洪範》九疇。四,五紀。斗牽牛爲星紀。《史記》每帝爲《本紀》,謂本其事而分別紀之也。詩。滔滔《江漢》。南國之紀。《毛傳》曰:其神足以綱紀一方。箋云:南國之大川。紀理眾水。使不壅滯。

从糸。己聲。

段注居擬切。一部。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

章太炎 (近代)

「絲别」,絲之派别,不必改為「别絲」。《五帝本紀》,紀與經同,經傳與紀傳同。

别,分絲也;引申為綱紀。

白话解释

纪,另起丝头作结记事。字形采用“糸”作边旁,采用“己”作声旁。

字形解说

金文作「己」,僅是紀音。戰國文字左像「糸」右像「己」。篆文從糸、己聲。從「糸」,指絲縷;「己」表示音讀。隸書、楷書都從篆文來。在六書中屬於形聲。

紀字的相关索引

#书籍索引
1汲古閣本第853頁,第13字
2陳昌治本第1094頁,第3字
3黃侃手批第817頁
4說文校箋第569頁,第14字
5說文考正第512頁,第5字
6說文今釋第1887頁,第5字
7說文約注第3169頁,第2字
8說文探原第6341頁,第1字
9說文集注第2724頁,第1字
10說文標整第340頁,第5字
11標注說文第546頁,第9字
12說文注箋第4497頁,第2字
13說文詁林第12577頁【補遺】第17897頁
14通訓定聲第697頁,第1字
15說文義證第1120頁【崇文】第4477頁
16說文句讀第1860頁
17章授筆記第539頁,第8字
18古字詁林第九冊,第1147頁,第1字
19古字釋要第1196頁,第9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