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字详情
浩
浩字概述
〔浩〕字拼音是(hào),部首是氵部,总笔画是10画。
〔浩〕字是左右结构,可拆字为“氵、告”,五行属水。
〔浩〕字造字法是形声。从水,告声。本义是水势浩大。
〔浩〕字仓颉码是EHGR,五笔是ITFK,四角号码是34161,郑码是VMJ,中文电码是3185,区位码是2638。
〔浩〕字的UNICODE是U+6D69,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基本汉字),10进制: 28009,UTF-32:00006D69,UTF-8:E6 B5 A9。
〔浩〕字在《通用规范汉字表》的一级字表中,序号2073,属常用字。
〔浩〕字异体字是㬶、㵆、澔、𣽋、𤅆、𤅡。
相关推荐
汉字解释
康熙字典
卷别 :正文・巳集上 部首:水部
武英殿刻本: 第1490頁,第9字
同文書局本: 第624頁,第15字
標點整理本: 第571頁,第19字
音《唐韻》、《正韻》:胡老切;《集韻》:戸老切;《韻會》:合老切,𡘋音晧 —— 大水貌。《書・舜典》:浩浩滔天。
义又,饒也。《禮・王制》:用有餘曰浩。
音又,《集韻》:古老切,音杲 —— 以水泲酒曰浩。
义又,姓。漢靑州刺史浩賞。
音又,居號切,音誥 —— 水名。
音又,《廣韻》:古沓切;《集韻》:葛合切,𡘋音閤 —— 浩亹,漢縣名,屬金城郡。《前漢・地理志》:浩亹水在西塞外,東至允吾入湟水。【註】浩亹,音合門。
卷目:考證・巳集上 部首:水部
愛日堂藏本: 第368頁,第2字
同文書局本: 第1655頁,第8字
《書・舜典》浩浩滔天。
謹照原書舜典改堯典。
注解
〔浩〕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巳集上,康熙部首是水部。
〔浩〕字拼音是hào,左右结构,可拆字为氵、告。
〔浩〕字造字法是形声。从水,告声。本义是水势浩大。
〔浩〕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hào] ⑴ hào ㄏㄠˋ 水大,引申为大和多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卷别卷十一上反切胡老切頁碼第366頁,第24字續丁孫
浩
異體浩
澆也。从水吿聲。《虞書》曰:「洪水浩浩。」
附注《段注》:「按澆當作沆。字之誤也。澆者,𣵽也。𣵽非浩義。」
蔣注《類篇》引《說文》:「浩,饒也。」《禮記・王制》:「有餘曰浩。」鄭玄注:「浩,猶饒也。」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卷别卷二十一反切候抱反頁碼第898頁,第3行,第1字述
澆也。從水告聲。《書》曰:「洪水浩浩。」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卷别卷十一上反切胡老切古音第三部頁碼第2189頁,第3字許惟賢第952頁,第8字
澆也。
段注按澆當作沆。字之誤也。澆者,𣵽也。𣵽非浩義。沄浩沆同義,而又雙聲。故三篆相聯。
从水。告聲。
段注胡老切。古音在三部。
《虞書》曰:
段注虞當作唐。
洪水浩浩。
段注《堯典》洪水與浩浩不相屬爲句。檃栝舉之耳。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
段氏以為沆也,是也。
白话解释
浩,水势盛大。字形采用“水”作边旁,“告”是声旁。《虞书》上说:“洪水浩大。”
字形解说
此字始見於戰國文字。戰國文字、篆文字形皆係從水、告聲。從水,表示與水相關;告聲,表示音讀。隸變作,楷定作浩。在六書中屬於形聲。
浩字的相关索引
| # | 书籍 | 索引 |
|---|---|---|
| 1 | 汲古閣本 | 第724頁,第14字 |
| 2 | 陳昌治本 | 第923頁,第3字 |
| 3 | 黃侃手批 | 第698頁 |
| 4 | 說文校箋 | 第475頁,第13字 |
| 5 | 說文考正 | 第437頁,第6字 |
| 6 | 說文今釋 | 第1594頁,第4字 |
| 7 | 說文約注 | 第2702頁,第3字 |
| 8 | 說文探原 | 第5406頁,第1字 |
| 9 | 說文集注 | 第2333頁,第3字 |
| 10 | 說文標整 | 第288頁,第16字 |
| 11 | 標注說文 | 第460頁,第5字 |
| 12 | 說文注箋 | 第3861頁,第1字 |
| 13 | 說文詁林 | 第10887頁【補遺】第17651頁 |
| 14 | 通訓定聲 | 第1133頁,第4字 |
| 15 | 說文義證 | 第958頁【崇文】第3829頁 |
| 16 | 說文句讀 | 第1551頁 |
| 17 | 章授筆記 | 第454頁,第2字 |
| 18 | 古字詁林 | 第九冊,第91頁,第2字 |
| 19 | 古字釋要 | 第1018頁,第2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