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字详情
豪
豪字概述
〔豪〕字拼音是(háo),部首是豕部,总笔画是14画。
〔豪〕字是上下结构,可拆字为“亠、口、冖、豕”,五行属水。
〔豪〕字造字法是形声。从豕( shǐ ),猪,高省声。本义是豪猪。
〔豪〕字仓颉码是YRBO,五笔是YPEU86,YPGE98,四角号码是00232,郑码是SJWG,中文电码是6275,区位码是2632。
〔豪〕字的UNICODE是U+8C6A,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基本汉字),10进制: 35946,UTF-32:00008C6A,UTF-8:E8 B1 AA。
〔豪〕字在《通用规范汉字表》的一级字表中,序号3141,属常用字。
〔豪〕字异体字是儫、嚎、𠢕、𢑸、𩫎、𩫒、𩫕、𩫚、𩫞。
相关推荐
汉字解释
康熙字典
卷别 :正文・酉集中 部首:豕部
武英殿刻本: 第2865頁,第2字
同文書局本: 第1197頁,第2字
標點整理本: 第1173頁,第7字
音《廣韻》:胡刀切;《集韻》、《韻會》、《正韻》:乎刀切,𡘋音毫。《說文》:豕,鬣如筆管者,出南郡。《山海經》:竹山有獸,其狀如豚,白毛,大如筓而黑端,名曰豪彘。【註】𧱂豬也。夾𩩙有麄毫,長數尺,能以脊上毫射物,吳越呼爲鸞豬。
义又,《穆天子傳》:天子之豪馬、豪牛、豪羊。【註】豪,猶髭也。髭馬如馬,足四節皆有毛。豪羊似髦牛。
义又,《玉篇》:俊也。《正韻》:英也。《孟子》:若夫豪傑之士。《淮南子・泰族訓》:智過百人者,謂之豪。《前漢・武帝紀》:選豪俊,講文學。
义又,《廣韻》:俠也。《史記・信陵君傳》:平原君之遊徒豪舉耳。
义又,《韻會》:彊也、健也。《前漢・食貨志》:故大賈畜家,不得豪奪吾民矣。
义又,《玉篇》:帥也。《史記・韓長孺傳》:雁門馬邑豪聶翁壹。【註】豪,猶帥也。
义又,山名。《山海經》:豪山多金玉而無草木。
义又,水名。《山海經》:密山,豪水出焉。
义又,魚名。《山海經》:渠豬水中多豪魚㊟〔「渠豬水中多豪魚」,本作:渠豬之山,渠豬之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河,其中是多豪魚〕,狀如鮪赤喙,尾赤羽,可以已白癬。
义又,劒名。《博物志》:豪曹,歐冶子所作。《越絕書》:越王取豪曹,薛燭曰:非寶劒也。
义又,州名。《廣韻》:屬九江郡,古鍾離國與吳爭桑而滅,隋改爲豪州。
义又,姓。《正字通》:宋豪彥,乾道中進士。明豪英,天順中宜都知縣。
义又,與毫通。《禮・經解》:差若豪釐,繆以千里。《史記・張耳傳》:秋豪皆高祖力也。〇【按】豪毫古通用。徐鉉以毫爲俗字,泥。
音又,叶寒歌切,音何。蘇轍〈咏嚴顏〉詩:被擒不辱古亦有,吾愛善折張飛豪;軍中生死何足怪,乗勝使氣可若何。
义《說文》本作𩫞,籀作𩫕,《玉篇》亦作
。
注解
〔豪〕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酉集中,康熙部首是豕部。
〔豪〕字拼音是háo,上下结构,可拆字为、豕。
〔豪〕字造字法是形声。从豕( shǐ ),猪,高省声。本义是豪猪。
〔豪〕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háo] ⑴ 具有杰出才能的人⑵ 气魄大,直爽痛快,没有拘束的⑶ 强横的,有特殊势力的⑷ 古同“毫”,极小。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卷别卷九下反切乎刀切頁碼第316頁,第7字續丁孫
𩫚
豕,鬣如筆管者。出南郡。从㣇高聲。
𩫕
異體豪
籒文从豕。
鉉注臣鉉等曰:今俗別作毫,非是。
附注張參《五經文字》:「𩫕、豪,上《說文》下經典相承,隸省。」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卷别卷十八反切行高反頁碼第784頁,第2行,第4字述
豕鬛如筆管者,岀兩郡。從㣇高聲。
鍇注臣鍇曰:「所謂𩫕豬。」
反切………頁碼第784頁,第3行,第1字述
籒文從豕。
鍇注臣鍇等曰:「今俗別作毫非是。」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卷别卷九下反切乎刀切古音第二部頁碼第1822頁,第5字許惟賢第796頁,第7字
𩫚豕,
段注逗。
鬣如筆管者。
段注𩫚字各本無。今補。𩫚豕,豕名。《西山經》之豪彘,《長楊賦》之豪豬也。《西山經》曰:竹山有獸焉。其狀如豚而白毛。大如筓而黑端。郭云:貆豬也。能以脊上豪射物。按本是豕名。因其鬣如筆管。遂以名其鬣。凡言豪俊,豪毛,又皆引伸之義也。俗乃別豪俊字从豕,豪毛字从毛。
出南郡。
段注漢郡名。領江陵等縣十有八。今荊州府北至襄陽府境是其地。
从㣇。高聲。
段注乎刀切。二部。
𩫕,篆文从豕。
段注篆各本作籒。非是。今正。𧰺爲籒文。則㣇爲古文。𩫒,古文也。豪則小篆。改㣇从豕。以豪附𩫒。此正以上附二之例。下文以豚附𧱔,亦其類。孫強輩增竄《玉篇》。所據《說文》巳是誤本矣。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
本為修豪,今作豪。毫毛,古只作豪。豪傑當作𠢕。引申君長亦稱敖,即𠢕字(莫敖)。豪俊又可作髦。犬之出類拔萃者曰獒,馬融注「西旅獻獒」以為「獻君」。
𠢕、獒、髦皆可為豪之借(詳札記三册),然正字只當作豪。
本為修豪,今作豪。𠢕傑。豪毛。
或豪。豪傑字當作𠢕,有力之人也。
豪字的相关索引
| # | 书籍 | 索引 |
|---|---|---|
| 1 | 汲古閣本 | 第625頁,第4字 |
| 2 | 陳昌治本 | 第789頁,第2字 |
| 3 | 黃侃手批 | 第603頁 |
| 4 | 說文校箋 | 第405頁,第3字 |
| 5 | 說文考正 | 第378頁,第15字 |
| 6 | 說文今釋 | 第1364頁,第3字 |
| 7 | 說文約注 | 第2326頁,第2字 |
| 8 | 說文探原 | 第4689頁,第2字 |
| 9 | 說文集注 | 第2014頁,第3字 |
| 10 | 說文標整 | 第247頁,第9字 |
| 11 | 標注說文 | 第392頁,第5字 |
| 12 | 說文注箋 | 第3248頁,第2字 |
| 13 | 說文詁林 | 第9463頁【補遺】第17434頁 |
| 14 | 通訓定聲 | 第1297頁,第3字 |
| 15 | 說文義證 | 第819頁【崇文】第3273頁 |
| 16 | 說文句讀 | 第1300頁 |
| 17 | 章授筆記 | 第396頁,第4字 |
| 18 | 古字詁林 | 第八冊,第399頁,第2字 |
| 19 | 古字釋要 | 第905頁,第4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