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字详情
下
下字概述
〔下〕字拼音是(xià),部首是一部,总笔画是3画,是独体字。
〔下〕字是独体字,五行属水。
〔下〕字造字法是指事。据甲骨文,上面部分表示位置的界限,下面部分表示在下的意思。本义是下面,位置在下。
〔下〕字仓颉码是MY,五笔是GHI,四角号码是10230,郑码是AID,中文电码是0007,区位码是4734。
〔下〕字的UNICODE是U+4E0B,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基本汉字),10进制: 19979,UTF-32:00004E0B,UTF-8:E4 B8 8B。
〔下〕字在《通用规范汉字表》的一级字表中,序号0030,属常用字。
〔下〕字反义词是高、上、高、字,异体字是丅、𠄟。
相关推荐
汉字解释
康熙字典
卷别 :正文・子集上 部首:一部
武英殿刻本: 第160頁,第1字
同文書局本: 第76頁,第10字
標點整理本: 第2頁,第7字
音《廣韻》:胡雅切;《集韻》、《韻會》、《正韻》:亥雅切,𡘋遐上聲 —— 在下之下,對上之稱。《易・乾・文言》:本乎地者親下。
义又,《說文》:底也。《玉篇》:後也。又,賤也。
义又,《儀禮・士相見禮》:始見于君,執摯至下。【鄭註】下謂君所。【賈疏】不言所而言下者,凡臣視祫已下,故言下也。
音又,《集韻》、《韻會》𡘋亥駕切,遐去聲。《正韻》:降也,自上而下也。《易・屯卦》:以貴下賤。〈詩序〉:君能下下。
义又,《爾雅・釋訓》:下,落也。【郉疏】下者,自上而落也。草曰零,木曰落。
义又,去也。《周禮・夏官・司士》:歲登,下其損益之數。
音又,《韻補》叶後五切,音戶。《詩・召南》「于以奠之,宗室牖下」與女叶。吳棫曰:《毛詩》下字一十有七,陸德明皆此讀。陳第《古音考》與吳同。
音又,叶胡佐切,音賀。曹丕〈寡婦賦〉:風至兮淸厲,隂雲曀兮雨未下;伏枕兮忘寐,逮乎朝兮起坐。
卷目:考證・子集上 部首:一部
愛日堂藏本: 第14頁,第1字
同文書局本: 第1637頁,第3字
《爾雅・釋訓》下,落也。
謹照原書釋訓改釋詁。
注解
〔下〕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子集上,康熙部首是一部。
〔下〕字拼音是xià,独体字。
〔下〕字造字法是指事。据甲骨文,上面部分表示位置的界限,下面部分表示在下的意思。本义是下面,位置在下。
〔下〕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xià] ⑴ 位置在低处的,与“上”相对⑵ 等级低的⑶ 方面,方位⑷ 次序或时间在后的⑸ 由高处往低处,降落⑹ 使降落⑺ 进入⑻ 投送⑼ 到规定时间结束日常工作或学习⑽ 谦辞⑾ 颁布⑿ 攻克⒀ 卸掉⒁ 用,投入精力⒂ 退让⒃ 做出判断⒄ 量词,指动作次数⒅ 用在名词后边(❶表示在里面,如“心~”、“言~”;❷表示当某个时节,如“节~”、“年~”)。⒆ 用在动词后边(❶表示关系,如“教导~”、“培养~”;❷表示完成或结果,如“打~基础”;❸与“来”、“去”连用表示趋向或继续,如“走~去”、“停~来”)。⒇ 少于undefined 动物生产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卷别卷一上反切胡雅切頁碼第2頁,第9字續丁孫
丅
異體𠄟
底也。指事。
下
篆文下。
附注段玉裁改作「𠄟」,並注云:「有物在一之下也。此古文下本如此,如𨳌字從古文下是也。後人改𠄟爲丅,謂之古文,則不得不改丅爲下,謂之小篆文矣。」
附注《說文新證》:「甲骨文以長畫代表中介,以短畫指示其部位。西周金文承繼甲骨字形,春秋晚期則加一豎畫,這就成為後世『下』字的標準字形。楚系文字則在字形上部加一短橫畫,繁文。」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卷别卷一反切霞假反頁碼第28頁,第2行,第1字述
底也,從反丄爲丅。
鍇注臣鍇曰:「《易》曰:『窮上反丅也。』謂王者上徹天道,則反下謀民事也。」
反切………頁碼第28頁,第3行,第1字述
篆文下。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卷别卷一上反切胡雅切、胡駕切古音第五部頁碼第6頁,第4字許惟賢第3頁,第2字
𠄟
底也。
段注底當作氐。《广部》曰:底者,山凥也。一曰下也。許氏解字多用轉注。轉注者,互訓也。底云下也。故下云底也。此之謂轉注。全書皆當以此求之。抑此底字當作氐。《广部》一曰下也四字。疑後人所綴。何者。許書無低字。《日部》昏下曰从氐省。氐者,下也。正與此下者氐也爲轉注。上,高也。下,氐也。高氐亦正相反相對。今本氐篆解云至也。亦當本作下也。如是正之。乃見許氏發揮轉注之恉。有好學深思者。當能心知其意也。
从反𠄞爲𠄟。
段注有物在一之下也。此古文下本如此。如𨳌字從古文下是也。後人改𠄟爲丅。謂之古文。則不得不改丅爲※。謂之小篆文矣。胡雅、胡駕二切。古音在第五部。
丅
篆文下。
段注今各本篆文作※。後人所改。
下字的相关索引
| # | 书籍 | 索引 |
|---|---|---|
| 1 | 汲古閣本 | 第3頁,第5字 |
| 2 | 陳昌治本 | 第15頁,第1字 |
| 3 | 黃侃手批 | 第35頁 |
| 4 | 說文校箋 | 第2頁,第4字 |
| 5 | 說文考正 | 第2頁,第4字 |
| 6 | 說文今釋 | 第5頁,第1字 |
| 7 | 說文約注 | 第9頁,第1字 |
| 8 | 說文探原 | 第17頁,第1字 |
| 9 | 說文集注 | 第8頁,第1字 |
| 10 | 說文標整 | 第1頁,第9字 |
| 11 | 標注說文 | 第1頁,第9字 |
| 12 | 說文注箋 | 第23頁,第1字 |
| 13 | 說文詁林 | 第1023頁【補遺】第16145頁【補編】第14868頁 |
| 14 | 通訓定聲 | 第1782頁,第3字 |
| 15 | 說文義證 | 第5頁【崇文】第17頁 |
| 16 | 說文句讀 | 第5頁 |
| 17 | 說文新證 | 第47頁,第2字 |
| 18 | 古字詁林 | 第一冊,第62頁,第1字 |
| 19 | 古字釋要 | 第9頁,第1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