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字详情
夏
夏字概述
〔夏〕字拼音是(xià),部首是夂部,总笔画是10画。
〔夏〕字是上下结构,可拆字为“𦣻、夂”或“𦣻、夊”,五行属火。
〔夏〕字造字法是会意。据小篆字形,从页,从臼,从攵。页( xié ),人头。臼( jù ),两手,攵( suī ),两足。合起来象人形。本义是古代汉民族自称。
〔夏〕字仓颉码是MUHE,五笔是DHTU,四角号码是10407,郑码是ANRS,中文电码是1115,区位码是4736。
〔夏〕字的UNICODE是U+590F,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基本汉字),10进制: 22799,UTF-32:0000590F,UTF-8:E5 A4 8F。
〔夏〕字在《通用规范汉字表》的一级字表中,序号1862,属常用字。
〔夏〕字的近义词是冬,异体字是夓、廈、昰、𠀼、𠌘、𠍺、𡔰、𡕭、𡕻、𡕾、𡖃、𣋗、𤴞、𧈄、𨂮、𩖳。
相关推荐
汉字解释
康熙字典
卷别 :正文・丑集下 部首:夊部
武英殿刻本: 第579頁,第5字
同文書局本: 第245頁,第12字
標點整理本: 第180頁,第11字
音《唐韻》、《正韻》:胡駕切;《集韻》、《韻會》:亥駕切,𡘋音暇 —— 四時,二曰夏。《釋名》:假也。寬假萬物,使生長也。《前漢・魏相傳》:南方之神炎帝,秉禮,執衡,司夏。
音又,《廣韻》:胡雅切;《集韻》、《韻會》、《正韻》:亥雅切,𡘋音下 —— 中國曰華夏。《書・康誥》:用肇造我區夏。《詩・周頌》:肆于時夏。
义又,國號。禹受舜禪,易虞爲夏。
义又,國名。《史記・大宛傳》:大夏,在大宛西南二千餘里。《晉史》:赫連勃勃,《宋史》:李元昊,𡘋僭國號曰夏,屬今寧夏。
义又,澤名。《書・禹貢》:雷夏既澤。
音又,大夏,禹樂名。《周禮・春官》:大司樂舞大夏,以祭山川。鍾師掌金奏,凡樂事,以鐘鼓奏九夏。杜子春曰:王出入奏王夏,尸出入奏肆夏,牲出入奏昭夏,賔客至奏納夏,臣有功奏章夏,夫人祭奏齊夏,族人侍奏族夏,客醉而出奏裓夏,公出入奏驁夏。齊音齋,裓音陔,驁音遨。〇【按】九夏,有聲無辭,註疏以雅頌諸篇强分配之,非。
义又,大屋曰夏。宋玉〈招魂〉:冬有穾夏。
义又,大俎曰夏。《詩・秦風》:於我乎,夏屋渠渠。《禮・檀弓》:見若覆夏屋者矣。【註】大俎,一名大房,半體之俎,足下有跗,如堂房也。
义又,五色曰夏。《書・禹貢》:羽畎夏翟。【註】羽畎,羽山之谷。夏翟,雉具五色中旌旄之飾。《周禮・春官・𣑱人之職》:秋𣑱夏。服車五乘,孤乘夏篆,卿乘夏縵,蓋取諸此。
音又,《集韻》:舉下切,音賈 —— 地名。負夏,衞地。《禮・檀弓》:曾子弔于負夏。又,陽夏,在開封。《史記・高祖紀》:追項王至陽夏。
义又,木名。《禮・學記》:夏楚二物,收其威也。【註】夏,榎也。楚,荆也。《詩・大雅》:不長夏以革。王博士云:夏用木,革用皮,皆鞭扑之𠛬。
音又,,胡可切,音荷。𨻰琳〈瑪瑙勒賦〉:四賔之筵,播以淳夏;色奪丹烏,明照烈火。
音又,叶創舉切,音楚。揚雄〈城門校尉箴〉:昔在先世,有殷有夏;癸辛不德,而設夫險阻。又,叶胡故切,音互。賈誼〈鵩賦〉:單閼之歲,四月維夏;庚子日斜,鵩集余舍。
音《春秋釋例》:除春夏之夏,餘皆戸雅切。《正字通》:按古先有四時之夏,餘義皆假借。〇【按】《正字通》:此字下有畟字,重田部,今刪。
注解
〔夏〕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丑集下,康熙部首是夊部。
〔夏〕字拼音是xià,上下结构,可拆字为𦣻、夊。
〔夏〕字造字法是会意。据小篆字形,从页,从臼,从攵。页( xié ),人头。臼( jù ),两手,攵( suī ),两足。合起来象人形。本义是古代汉民族自称。
〔夏〕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xià] ⑴ 一年的第二季⑵ 中国朝代名⑶ 指中国⑷ 姓。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卷别卷五下反切胡雅切頁碼第173頁,第25字續丁孫
夓
異體𡕾、夏
中國之人也。从夊从𩑋从𦥑。𦥑,兩手;夊,兩足也。
𨂮
異體𠍺
古文夏。
附注《說文新證》:「甲骨文从日、从頁。甲骨文的夏字都當人名用,但它的本義可能就是指熱天氣,所以从日下頁會意。伯夏父鼎頁形下部的人形加『止』,後『止』形移到左旁的『日』下,這就變成戰國『夏』字的標準結構,至其變化則或省日、或省止、或加虫,止形或加繁為正。」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卷别卷十反切恨且反頁碼第431頁,第6行,第1字述
中國之人也。從夊、頁,從𦥑。𦥑,兩手;夊,兩足也。
鍇注臣鍇曰:「象有威儀,文飾僃具,行紓遟也。會意。」
反切………頁碼第431頁,第7行,第1字述
古文夏。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卷别卷五下反切胡雅切古音第五部頁碼第930頁,第2字許惟賢第411頁,第3字
中國之人也。
段注以別於北方狄,東北貉,南方蠻閩,西方羌,西南焦僥,東方夷也。夏,引伸之義爲大也。
从夊。从頁。从臼。臼,㒳手。夊,㒳足也。
段注胡雅切。古音在五部。
古文夏。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
中國[人]初到川、陕兩省,曰中夏,故漢水為夏水,蓋此水在兩省之間,引申為大。
春夏之夏無正字,且夏一轉為夏屋之夏,夏屋乃襾字,《說文》云:「襾,上下相覆也。」五彩亦為夏,亦非從中國人引申,五彩之夏乃華之借,古中夏亦曰中華,華夏同音。
中國人初來時在川陝兩省,故此兩省古稱中夏。漢水在此兩省間,亦曰夏水。引申訓大。
白话解释
夏,中原之国的人。字形采用“夂、页、”会义。
,表示两手;夊,表示两足。
字形解说
甲骨文字形從日、從頁。「頁」本是人首,故可指人。人頭上有日,表示天氣炎熱。金文或作「」,省「日」而增「?」和「止」;或作「
」,「?」不變,除將「日」移至左旁外,並將「止」改作「夊」;「止」、「夊」都和腳有關,義可相通。「
」、「
」皆像人張手露足之形。戰國文字或作「
」,頁、夊略有變形;或作「
」,省「日」,而為《說文》篆文之所本。《說文》另收有古文「
」,其下的「足」和「止」、「夊」同義,而上部的「
」,或許是「頁」的省變。隸書或據篆文之形而作「
」,或省略「?」和「頁」下筆畫而成「
」,此為今日通用字形。在六書中屬於異文會意。
夏字的相关索引
| # | 书籍 | 索引 |
|---|---|---|
| 1 | 汲古閣本 | 第345頁,第3字 |
| 2 | 陳昌治本 | 第444頁,第1字 |
| 3 | 黃侃手批 | 第347頁 |
| 4 | 說文校箋 | 第219頁,第7字 |
| 5 | 說文考正 | 第216頁,第4字 |
| 6 | 說文今釋 | 第757頁,第4字 |
| 7 | 說文約注 | 第1325頁,第2字 |
| 8 | 說文探原 | 第2931頁,第1字 |
| 9 | 說文集注 | 第1109頁,第1字 |
| 10 | 說文標整 | 第136頁,第11字 |
| 11 | 標注說文 | 第218頁,第5字 |
| 12 | 說文注箋 | 第1743頁,第1字 |
| 13 | 說文詁林 | 第5619頁【補遺】第16830頁 |
| 14 | 通訓定聲 | 第1783頁,第2字 |
| 15 | 說文義證 | 第454頁【崇文】第1813頁 |
| 16 | 說文句讀 | 第682頁 |
| 17 | 說文新證 | 第468頁,第2字 |
| 18 | 章授筆記 | 第230頁,第5字 |
| 19 | 古字詁林 | 第五冊,第660頁,第1字 |
| 20 | 古字釋要 | 第547頁,第6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