丕字详情
丕
丕字概述
〔丕〕字拼音是(pī),部首是一部,总笔画是5画。
〔丕〕字是上下结构,可拆字为“不、一”,五行属水。
〔丕〕字造字法是形声。从一,不声。本义是大。
〔丕〕字仓颉码是MFM,五笔是GIGF86,DHGD98,四角号码是10109,郑码是GIA,中文电码是0012,区位码是5607。
〔丕〕字的UNICODE是U+4E15,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基本汉字),10进制: 19989,UTF-32:00004E15,UTF-8:E4 B8 95。
〔丕〕字在《通用规范汉字表》的二级字表中,序号3535。
〔丕〕字异体字是㔻、𠦓。
相关推荐
汉字解释
康熙字典
卷别 :正文・子集上 部首:一部
武英殿刻本: 第162頁,第1字
同文書局本: 第77頁,第10字
標點整理本: 第3頁,第8字
音《廣韻》:敷悲切;《集韻》、《韻會》:攀悲切;《正韻》:鋪悲切,𡘋音胚 —— 大也。《書・大禹謨》:嘉乃丕績。
义又,奉也。《前漢・郊祀志》:丕天之大律。【註】奉天之大法也。又,姓。春秋晉大夫丕鄭。亦作㔻。
义又,同
。山名,大邳山,《史記》作伾,《國語》作丕。
音又,元也。《書・金縢》「是有丕子之責于天」,《史記》以丕爲負,《索隱》引鄭氏曰丕讀作負。〇【按】《廣韻》、《玉篇》諸書音切倶本音和,惟重脣、輕脣之音多用交互。後學不考,遂成譌舛,如丕用敷悲切之類,是以敷母輕脣之音,切滂母重脣之字。宜從《集韻》諸書攀悲切爲是。
注解
〔丕〕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子集上,康熙部首是一部。
〔丕〕字拼音是pī,上下结构,可拆字为不、一。
〔丕〕字造字法是形声。从一,不声。本义是大。
〔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pī] ⑴ 大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卷别卷一上反切敷悲切頁碼第1頁,第5字續丁孫
丕
異體𠦓、㔻
大也。从一不聲。
附注按:金文丕不從一,不、丕原為一字,後分化。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卷别卷一反切鋪眉反頁碼第22頁,第7行,第1字述
大也。從一不聲。
鍇注臣鍇曰:「古音不若夫,故得不爲丕字之聲也。」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卷别卷一上反切敷悲切古音第一部頁碼第3頁,第1字許惟賢第1頁,第5字
大也。
段注見《釋詁》。
从一。不聲。
段注敷悲切。古音在第一部。鋪怡切。丕與不音同。故古多用不爲丕。如不顯卽丕顯之類。於六書爲假借凡假借必同部同音。丕,隷書中直引長。故云丕之字不十。漢石經作𠦓,可證。非與丕殊字也。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
不古讀浮,故丕音[不]。[一][一]丕字,「从一,不聲」,段注:「丕與不音同,故古多用不為丕。」因而疑「丕」為「不」之誤。
丕字的相关索引
| # | 书籍 | 索引 |
|---|---|---|
| 1 | 汲古閣本 | 第2頁,第4字 |
| 2 | 陳昌治本 | 第14頁,第1字 |
| 3 | 黃侃手批 | 第33頁 |
| 4 | 說文校箋 | 第1頁,第4字 |
| 5 | 說文考正 | 第1頁,第4字 |
| 6 | 說文今釋 | 第2頁,第3字 |
| 7 | 說文約注 | 第4頁,第2字 |
| 8 | 說文探原 | 第6頁,第1字 |
| 9 | 說文集注 | 第4頁,第2字 |
| 10 | 說文標整 | 第1頁,第4字 |
| 11 | 標注說文 | 第1頁,第4字 |
| 12 | 說文注箋 | 第17頁,第1字 |
| 13 | 說文詁林 | 第1002頁【補遺】第16140頁【後編】第18200頁 |
| 14 | 通訓定聲 | 第815頁,第1字 |
| 15 | 說文義證 | 第3頁【崇文】第9頁 |
| 16 | 說文句讀 | 第4頁 |
| 17 | 說文新證 | 第41頁,第1字 |
| 18 | 章授筆記 | 第2頁,第1字 |
| 19 | 古字詁林 | 第一冊,第29頁,第1字 |
| 20 | 古字釋要 | 第4頁,第1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