匹字详情
匹
匹字概述
〔匹〕字拼音是(pǐ),部首是匚部,总笔画是4画。
〔匹〕字是半包围结构,可拆字为“匚、儿”或“匸、八”,五行属水。
〔匹〕字造字法是会意。据金文,象以山崖的凹凸不平来比喻布的摺皱。本义是中国古代计算布帛的单位,四丈为匹。
〔匹〕字仓颉码是SC,五笔是AQV,四角号码是71711,郑码是HRD,中文电码是0572,区位码是3805。
〔匹〕字的UNICODE是U+5339,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基本汉字),10进制: 21305,UTF-32:00005339,UTF-8:E5 8C B9。
〔匹〕字在《通用规范汉字表》的一级字表中,序号0099,属常用字。
〔匹〕字异体字是疋、鴄。
相关推荐
汉字解释
康熙字典
卷别 :正文・子集下 部首:匸部
武英殿刻本: 第358頁,第2字
同文書局本: 第154頁,第36字
標點整理本: 第84頁,第20字
音《唐韻》:譬吉切;《集韻》、《韻會》、《正韻》:僻吉切,𡘋品入聲。《說文》:四丈也。《正譌》:四丈則八端,故从八;从匸,象束帛形。《前漢・食貨志》:布帛廣二尺二寸爲幅,長四丈爲匹。《小爾雅》:倍兩謂之匹。《廣韻》:俗作疋。
义又,偶也。《詩・大雅》:率由羣匹。【註】成王循用羣臣之賢者,其行能匹偶己之心。
义又,《廣韻》:配也、合也、二也。《爾雅・釋詁》:匹,合也。【註】謂對合也。【疏】匹者,配合也。《詩・大雅》作豐伊匹。
义又,《禮・緇衣》:惟君子能好其匹。【註】匹謂知識朋友。
义又,妃匹。漢匡衡〈政治疏〉:匹妃之際,生民之始。
义又,《左傳・桓十年》:匹夫無罪。【註】庶人夫妻相匹,其名既定,雖單亦匹,故通謂匹夫匹婦。
义又,馬曰匹。《周禮・夏官》〔註〕:四匹爲乘。
义又,《藝文類聚》:馬光景一疋長,故曰疋。《正譌》:馬影四丈,亦借用匹,別用疋。
音又,通作鶩,音木。《禮・曲禮》:庶人之摯匹。
注解
〔匹〕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子集下,康熙部首是匸部。
〔匹〕字拼音是pǐ,半包围结构,可拆字为匸、八。
〔匹〕字造字法是会意。据金文,象以山崖的凹凸不平来比喻布的摺皱。本义是中国古代计算布帛的单位,四丈为匹。
〔匹〕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pǐ] ⑴ 量词(a.指整卷的绸或布;b.指马、骡等)。⑵ 单独⑶ 相当,相敌,比得上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卷别卷十二下反切普吉切頁碼第424頁,第15字續丁孫
匹
四丈也。从八、匸。八揲一匹,八亦聲。
附注林義光《文源》:「匹,不从八,象布一匹數揲之形。」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卷别卷二十四反切篇七反頁碼第1013頁,第5行,第1字述
四丈也。從匸、八,八牒一匹,八亦聲。
鍇注臣鍇曰:「會意。」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卷别卷十二下反切普吉切古音第十二部頁碼第2539頁,第2字許惟賢第1103頁,第5字
四丈也。
段注按四丈之上當有布帛二字。《襍記》曰:納幣一束。束五兩。兩五尋。鄭曰:納幣謂昏禮納徴也。十箇爲束。貴成數。兩兩合其卷。是謂五兩。八尺曰尋。五兩,兩五尋(謂每兩五尋),則每卷二丈也。合之則四十尺。今謂之匹。猶匹偶之云與。《周禮》。凡嫁子,娶妻。入幣䊷帛無過五兩。鄭曰:五兩,十端也。每端二丈。按二丈爲一端。二端爲兩。每兩爲一匹。長四丈。五兩則五匹爲一束也。凡古言束帛者,皆此制。凡言匹敵,匹耦者,皆於二端成兩取意。凡言匹夫,匹婦者,於一兩成匹取意。兩而成匹。判合之理也。雖其半亦得云匹也。馬稱匹者,亦以一牝一牡離之而云匹。猶人言匹夫也。按字之本義有難定者。如《襍記》注今謂之匹,猶匹偶之云與。是以匹偶爲本義。而帛二兩爲引申之義也。與許說迥異。四丈爲匹之云:三代時經傳不見。其字从八。八者,別也。夫婦有別。故謂之匹。从匚。亦取別嫌明微意與。鄭意或當如是。
从匸八。
段注謂八之數隱其中。會意。
八揲一匹。
段注說从八之意。揲者,閱持也。閱持者,更迭持之而具數也。筮者揲之以四。此揲之以八。八尺者五而得四丈。故其字从八。所以揲之以八者,度人之兩臂爲尋。今人於布帛猶展兩臂度之也。
八亦聲。
段注古音八讀如必。普吉切。十二部。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
四丈。古人以四丈分离二,故引申為匹偶。又匹、單也。匹夫與匹婦猶一夫與一婦也。
从匚八聲。匹配為本誼,引申為四丈之匹,取兩兩相合也。
四丈也。古人以四丈分為二,故引申為匹偶。又匹,單也。匹夫匹婦、猶言一夫一婦也。
字形解说
金文、戰國文字字形,左旁形體近於石形,右旁或以為從乀(讀為弗)聲、或以為從匕聲,構形的意義不明。篆文字形從匸,表示藏匿的意思,取意於古代布帛從兩端向內捲藏;八聲,表示音讀。
匹字的相关索引
| # | 书籍 | 索引 |
|---|---|---|
| 1 | 汲古閣本 | 第840頁,第6字 |
| 2 | 陳昌治本 | 第1076頁,第7字 |
| 3 | 黃侃手批 | 第804頁 |
| 4 | 說文校箋 | 第561頁,第8字 |
| 5 | 說文考正 | 第504頁,第9字 |
| 6 | 說文今釋 | 第1861頁,第4字 |
| 7 | 說文約注 | 第3127頁,第3字 |
| 8 | 說文探原 | 第6261頁,第1字 |
| 9 | 說文集注 | 第2690頁,第2字 |
| 10 | 說文標整 | 第335頁,第1字 |
| 11 | 標注說文 | 第538頁,第11字 |
| 12 | 說文注箋 | 第4434頁,第2字 |
| 13 | 說文詁林 | 第12427頁 |
| 14 | 通訓定聲 | 第2560頁,第4字 |
| 15 | 說文義證 | 第1106頁【崇文】第4421頁 |
| 16 | 說文句讀 | 第1832頁 |
| 17 | 說文新證 | 第874頁,第1字 |
| 18 | 章授筆記 | 第532頁,第3字 |
| 19 | 古字詁林 | 第九冊,第1018頁,第2字 |
| 20 | 古字釋要 | 第1179頁,第2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