册字详情

ㄘㄜˋ
丿部 共5画 独体字 U+518C CJK 基本汉字
一级汉字常用字通用字独体字

丿部

5画

独体字

象形字

MMGD

BBM

QQA

77440

0374

1865

U 518C

撇、横折钩、撇、横折钩、横

册字概述

〔册〕字拼音是(cè),部首是丿部,总笔画是5画,是独体字。

〔册〕字是独体字,五行属金。

〔册〕字造字法是象形。金文、小篆字形与甲骨文相似,象简册形。本义是书简。古代文书用竹简。编简名为册,后凡簿籍均可称“册”。

〔册〕字仓颉码是BBM,五笔是MMGD,四角号码是77440,郑码是QQA,中文电码是0374,区位码是1865

〔册〕字的UNICODE是U+518C,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基本汉字),10进制: 20876,UTF-32:0000518C,UTF-8:E5 86 8C。

〔册〕字在《通用规范汉字表》一级字表中,序号0290,属常用字

〔册〕字异体字是𠕋𠕐𣆑𣌧𥬰𥮫

汉字解释

ㄘㄜˋ

基本解释

古代称编串好的竹简,现在指装潢好的纸本子。纪念~。花名~。画~。
量词,指书籍。一~书。
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神仙的文书或封爵的诏书。~文(文体名,为册命、册书等诰命文字的一种。简称“”)。~命。~封。

详细解释

名词
1.象形。金文、小篆字形与甲骨文相似,象简册形。本义:书简。古代文书用竹简。编简名为册,后凡簿籍均可称“
2.同本义。
book;
册,符命也。诸侯进受于王者。象其札,一长一短,中有二编之形。古文又从竹。 —— 《说文》
3.经传多以策为之,字俗作筴。
史乃册祝。 —— 《书·金滕》公归,乃纳册于金滕之匮中。王命作册。 —— 《书·洛诰》有册有典。 —— 《书·多士》
名册;画册;纪念册;册书(史籍,史书)
4.古时称编串好的许多竹简,现在指装订好的纸本子 。
volume;
册籍(名册);册历(亦作“历册”。账本)
5.特指皇帝的诏书。
imperial edict;
祝册自京师至。 —— 韩愈《南海神庙碑》
册文(古代帝王祭祀时告天地神袛的文书);册书(古时君王施于臣下的文书。有祝册、玉册、立册、封册、哀册、赠册、谥册、赠谥册、祭册、赐册、免册等十一种)
动词
册封,封爵。
grant in a imperial edict;
册太子则授玺绶。 —— 《新唐书·百官至》
册立(古代帝王封立太子、皇后);册正(把妾扶为正室)
量词
计算书本数量的单位。
copy;
且携所著书及诗文辞稿本数册。 —— 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人手一册;这套书共印十万册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中没收录字头“”,请参考“”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徐铉 (宋)

卷别卷二下反切楚革切頁碼64頁,第2

𠕋

異體𠕋𠕁、冊、册

𠕋符命也。諸矦進受於王也。象其札一長一短,中有二編之形。凡冊之屬皆从𠕁

𥬰

異體

𥬰古文冊从竹。

附注邵瑛羣經正字:「𠕋,今作冊,或作册。」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徐锴 (南唐)

卷别卷四反切測麥反頁碼182頁,第2行,第1

𥬰符命也,諸侯進受於王也。象其札一長一短,中有二編之形。凡冊之屬,皆從冊。

鍇注臣鍇按:蔡邕《獨斷》曰:「冊書兩編。」又褚少孫《讀〈史記・三王世家〉》曰:「其冊或長或短,皆有意義,符信也。」與之爲信也。

反切………頁碼182頁,第4行,第1

古文冊從竹。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段玉裁 (清代)

卷别卷二下反切楚革切古音第十六部頁碼340頁,第1許惟賢152頁,第7

𥬰符命也。諸侯進受於王者也。

段注者字依《韵會》補。《尙書》王命周公後作𠕋逸誥,《左傳》王命尹氏及王子虎內史叔興父策命晉矦爲矦伯,王使劉定公賜齊侯命及三王世家策文皆是也。後人多假策爲之。

象其札一長一短,

段注謂五直有長短。

中有二編

段注謂二橫。

之形。

段注蔡邕《獨𣃔》曰:策,𥳑也。其制。長者一尺。短者半之。其次一長一短。兩編下附。札,牒也。亦曰𥳑。編,次𥳑也。次𥳑者,竹𥳑長短相閒排比之。以繩橫聯之。上下各一道。一𥳑容字無多。故必比次編之。乃容多字。聘《禮記》云百名以《上書》於策是也。一𥳑可容書於𥳑。每𥳑一行而已。不及百名書於方。則合若干行書之。百名以《上書》於策。方卽牘也。牘,書版也。𥳑𠕋,竹爲之。牘,木爲之。一𠕋不容則絫𠕋爲之。國史𠕋書葢如是。鄭注禮云:策,𥳑也。此渾言之。不分別耳。𠕋字五直。象一長一短。象其意而已。且𥳑之若干未可肊定也。蔡氏云:長者一尺。短者半之。此漢法如是。鄭引鉤命決云:易詩書禮樂《春秋》策皆長二尺四寸。《孝經》謙半之。一尺二寸。《論語》策八寸。尺二寸者三分居二。又謙焉。此古制也。見於《聘禮》、《左傳》序《正義》者乖異不同。今訂之如是。未知然否。鄭注《尙書》云:三十字一𥳑之文。服注《左氏》云:古文篆書一𥳑八字。《漢志》。《劉向》以中古文挍今文《尙書》。古文𥳑有二十五字者。有二十二字者。是𥳑之長短不同而字數不同也。楚革切。十六部。

𠕋之屬皆从𠕋

古文𠕋。从竹。

段注《左傳》。僃物典筴。《釋文》。筴本又作𠕋。亦作策。或作𥬰。按筴者,策之俗也。𠕋者,正字也。策者,叚借字也。𥬰者,𠕋之古文也。《左氏》述《春秋傳》以古文。然則𥬰其是歟。

字形解说

甲骨文、金文的「冊」字幾乎相同,豎的筆畫多半在三支以上,基本上不超過五支,是表達竹簡本身。但這並不表示當時只將三到五支的竹簡就編輯成書,而是以此數目代表多數的意思。中間的「」代表編繩,當時編輯竹簡是以上下兩條繩索貫穿連結,因為若只有一道編繩,是無法完全固定竹簡的,也就難以使用。另外,如果竹簡本身長度較長的話,就可能有三道、甚至四道的編繩,這樣才能使竹簡書籍更加牢固。戰國文字「」上邊像「十」的筆畫,實際上是從金文「」的「點」逐漸演變而來。因此《說文》古文「」上方的筆畫應該就是從戰國文字兩個「十」字演變而來。在六書中屬於象形。

冊字的相关索引

#书籍索引
1汲古閣本第126頁,第3字
2陳昌治本第184頁,第5字
3黃侃手批第150頁
4說文校箋第88頁,第8字
5說文考正第83頁,第7字
6說文今釋第289頁,第4字
7說文約注第495頁,第2字
8說文探原第1204頁,第1字
9說文集注第433頁,第2字
10說文標整第52頁,第1字
11標注說文第89頁,第4字
12說文注箋第663頁,第2字
13說文詁林第2808頁
14通訓定聲第2150頁,第2字
15說文義證第183頁【崇文】第729頁
16說文句讀第253頁
17說文新證第143頁,第2字
18古字詁林第二冊,第630頁,第2字
19古字釋要第234頁,第2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