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字详情
策
策字概述
〔策〕字拼音是(cè),部首是⺮部,总笔画是12画。
〔策〕字是上下结构,可拆字为“𥫗、朿”,五行属木。
〔策〕字造字法是形声。从竹,朿( cì )声。“朿”,指带有芒刺的植物,作“策”的声符,同时兼表字义。本义是竹制的马鞭(头上有尖刺。
〔策〕字仓颉码是HDB,五笔是TGMI86,TSMB98,四角号码是88902,郑码是MFLD,中文电码是4595,区位码是1863。
〔策〕字的UNICODE是U+7B56,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基本汉字),10进制: 31574,UTF-32:00007B56,UTF-8:E7 AD 96。
〔策〕字在《通用规范汉字表》的一级字表中,序号2683,属常用字。
〔策〕字异体字是䓶、册、敇、敕、笧、筞、筴、箣、萗、赦、𠞁、𠞦、𠷽、𢄆、𣍸、𥫪、𥬰、𥮥、𥮮、𥮵、𥯻、𥳯、𫁰。
相关推荐
汉字解释
康熙字典
卷别 :正文・未集上 部首:竹部
武英殿刻本: 第2111頁,第7字
同文書局本: 第883頁,第18字
標點整理本: 第843頁,第12字
音《廣韻》:楚革切;《集韻》、《韻會》:測革切;《正韻》:恥格切,𡘋音𠕁。《儀禮》〔註〕:策,𥳑也。蔡邕《獨斷》:策者,𥳑也。其制長二尺,短者半之,其次一長一短。兩編下附,單執一札,謂之爲𥳑;連編諸𥳑,乃名爲策。凡書,字有多有少,一行可盡者,書之于𥳑;數行可盡者,書之于方;方所不容者,乃書于策。《禮・曲禮》:先生書策,琴瑟在前,坐而遷之,戒勿越。《通攷》:漢制,取士作𥳑策難問,試者投射答之,謂之射策;若錄政化得失顯問,謂之對策。
义又,策書。《釋名》:策書敎令于上,所以驅策諸下也。《左傳・僖二十八年》:王命尹氏及王子虎、內史叔興父,策命晉侯爲侯伯。
义又,籌也、謀也。《史記・袁盎傳》:盎雖家居,景帝時時使人問籌策。
义又,蓍也。《史記・封禪書》:黃帝得寶鼎神策,於是迎日推策。【註】策,神蓍也 —— 黃帝得蓍,因以推算曆數,逆知節氣與日辰之將來也。
义又,竹名。左思〈吳都賦〉:策簩有叢。吳筠〈竹賦〉:爾其衆彙非一,則有策簩筋曼。
义又,馬箠。《禮・曲禮》:君車將駕,則僕執策立于馬前。《左傳・文十三年》:晉士會行,繞朝贈之以策。【註】策,馬撾。
义又,策馬曰策。《左傳・哀十一年》:淸之戰,孟之側後入以爲殿,抽矢策其馬。
义又,無策,星名。《左傳・僖五年》:童謠云:鶉之賁賁,天策焞焞。【註】天策,傅說星。
义又,金策,錫杖也。見《詩韻輯略》。
义又,小也。揚子《方言》:木細謂之杪。燕之北鄙,朝鮮洌水之閒謂之策。
义又,策策,落葉聲。韓愈詩:秋風一披拂,策策鳴不已。
义又,警策。陸機〈文賦〉: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註】馬因策而行疾,喩文資片語而理明;以一言入衆辭中,若策之警馬也。
义又,刺也。揚子《方言》:凡草木刺人,北燕朝鮮之閒謂之策。
义又,姓。明有策敏、策𥳑。
音又,《集韻》:一曰小箕。
义《篇海》亦作筴、𠕁。俗作䇿、筞,誤。
注解
〔策〕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未集上,康熙部首是竹部。
〔策〕字拼音是cè,上下结构,可拆字为𥫗、朿。
〔策〕字造字法是形声。从竹,朿( cì )声。“朿”,指带有芒刺的植物,作“策”的声符,同时兼表字义。本义是竹制的马鞭(头上有尖刺。
〔策〕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cè] ⑴ 古代的一种马鞭子,头上有尖刺。⑵ 鞭打⑶ 激励,促进⑷ 古代称连编好的竹简⑸ 古代帝王对臣下封土、授爵或免官⑹ 古代科举考试的一种文体⑺ 杖⑻ 中国数学上曾经用过的一种计算工具,形状与“筹”相似。⑼ 计谋,主意,办法⑽ 书法用字名称,指仰横。⑾ 姓。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卷别卷五上反切楚革切頁碼第145頁,第5字續丁孫
策
異體筞
馬箠也。从竹朿聲。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卷别卷九反切測麥反頁碼第371頁,第2行,第2字述
馬箠也。從竹朿聲。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卷别卷五上反切楚革切古音第十六部頁碼第781頁,第3字許惟賢第348頁,第6字
馬箠也。
段注馬𥬲曰策。以策擊馬曰敇。經傳多假策爲𠕋。又計謀曰籌策者。策猶籌。籌猶筭。筭所以計曆數。謀而得之。猶用筭而得之也。故曰筭,曰籌,曰策,一也。張良借箸爲籌。
从竹。朿聲。
段注楚革切。十六部。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
馬箠。籌策當作冊,乃方冊之假。
馬箠也,引申為籌策,因馬箠形為長條,籌形亦為長條,然籌策亦可用冊字。至於方策之策則本是冊字之借。
白话解释
策,赶马的竹鞭。字形采用“竹”作边旁,“朿”是声旁。
字形解说
金文形體上從「竹」,右下從「斤」,左下從「片」,表示用刀削竹、木。戰國文字、篆文都改作從竹、朿(ㄘˋ cì)聲。從「竹」,表示材質;「朿」表示音讀,亦兼有刺的意思。隸書變為草頭,下方形體也有變化。楷書從篆文來。在六書中屬於形聲兼會意。
策字的相关索引
| # | 书籍 | 索引 |
|---|---|---|
| 1 | 汲古閣本 | 第287頁,第7字 |
| 2 | 陳昌治本 | 第385頁,第2字 |
| 3 | 黃侃手批 | 第296頁 |
| 4 | 說文校箋 | 第191頁,第13字 |
| 5 | 說文考正 | 第179頁,第14字 |
| 6 | 說文今釋 | 第647頁,第2字 |
| 7 | 說文約注 | 第1144頁,第1字 |
| 8 | 說文探原 | 第2625頁,第1字 |
| 9 | 說文集注 | 第948頁,第3字 |
| 10 | 說文標整 | 第115頁,第19字 |
| 11 | 標注說文 | 第189頁,第7字 |
| 12 | 說文注箋 | 第1499頁,第1字 |
| 13 | 說文詁林 | 第4906頁【補遺】第16721頁 |
| 14 | 通訓定聲 | 第2060頁,第1字 |
| 15 | 說文義證 | 第388頁【崇文】第1549頁 |
| 16 | 說文句讀 | 第578頁 |
| 17 | 章授筆記 | 第197頁,第3字 |
| 18 | 古字詁林 | 第四冊,第682頁,第1字 |
| 19 | 古字釋要 | 第467頁,第5字 |